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绪论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ThermalEnergyandPowerMechanicsBasis田径汽车学院内燃机系jingtian@jlu.edu.cn课程网站:cc.jlu.edu.cn一、本课程的设置:专业调整后新开设的课,是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不仅限于现代动力设备的能量转换特点;能源结构的变化、能源利用方式的更新。21世纪的特点:信息化。问题:能源问题、污染问题。70年代的“多、快、好、省”过去:从内燃机角度,如何有效应用?专业化现在: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如何更有效利用,并节省能源;二、学本课的目的意义了解和掌握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和节能途径,不同能源的特点、利用方法及其评价。三、主要内容典型的几种动力设备装置中热能的转换与利用。如1.内燃机中的热功转换2.涡轮机及喷气发动机中的热功转换3.锅炉及换热器中的热能的利用4.热力发电的基本原理5.制冷与空调设备中热能的利用等6.新能源及其利用一、三代能源文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人类发现用火以来经历了三代能源文明:1、柴薪——马车农业文明人类第一代主体能源是柴薪。用树枝、杂草等作为燃料,用于燃烧煮食和取暖,用草饲养牲畜,靠人力、畜力并利用一些简单机械作动力,从事手工生产和交通运输活动。从远古时代直至中世纪——农业文明时代。第一章绪论2、煤炭——蒸汽机工业文明18世纪西欧产业革命开创的工业文明,逐步扩大了煤炭的利用。蒸汽机的发明,使煤炭成为第二代主体能源。以煤炭作燃料的蒸汽机,主要应用于使纺织、冶金、采矿、机械加工等工业,使之获得迅速发展。同时,蒸汽机车、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得到巨大进步。19世纪以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得由蒸汽轮机作动力的发电机开始出现,煤炭作为一次能源被转换成更加便于输送和利用的二次能源――电能。3、石油——内燃机现代文明公元前250年,中国人首先发现石油是一种可燃的液体。185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石油工业由此发展。19世纪末,人们发明了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奥托内燃机和狄塞尔内燃机。1908年,福特研制成功了第一辆汽车。此后,汽车、飞机、柴油机轮船、内燃机车、石油发电等,将人类飞速推进到现代文明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全球石油的消费量超过煤炭,成为第三代主体能源。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煤炭、石油均为矿物能源,是古生物在地下历经数亿年沉积变迁而形成的,不可再生,其储量极为有限。按现在的能源消耗,世界上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4、第四代绿色能源——?探索中60年代以来,“能源革命”的呼声日渐高涨。“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绿色能源,(包括如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如水电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逐步代替矿物能源。绿色能源将有望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二、热能及动力机械概述热能:与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能量,是能量利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量形式,宏观现象:温差。动力机械: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动力装置、设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可分割的关系,各行各业离不开能源热能与动力机械的关系:热能是动力机械的一种能源;而动力机械是能源利用的具体体现。;1.自然界能源的存在形式:燃料类: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核燃料——以热能形式利用;水力:水的流动动能或位能转换为机械能;太阳能:光能转换成热能;洗浴、供暖、制冷;地热能:直接利用地热水(地热蒸汽)的热能,转换为供热,或间接地用于地热发电。潮汐能:利用海水涨落时的能量,使之转换为其它能。海洋能的利用:海水温差发电——通过热能→机械能→电能风能:将空气的流动能量→机械能→电能电能:可直接转化为机械能2热能的重要性: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热能是利用能源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量形式。在能源利用中,我国90%以上是通过“热”的环节而利用;世界各国平均85%以上都是通过热而利用能源。第一章基本概念热能利用装置和动力机械的本质:都属于能量的传递、转换和利用的设备。在能量的传递、转换和利用过程中必有共同的规律和共同的内容。主要内容:介绍这种能量传递及转换利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要求:了解能量转换原理和特点、方式第一节热能及其利用一、能量的存在形式能量?产生某种效果或变化的能力。产生某种效果或变化过程中伴随能量的消耗和转换。能量的类型:6种1.机械能:包括动能、位能(势能)、弹性能、表面张力能特点:以功的形式表现,有效地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2.热能:与原子和分子的运动有关的能量特点:宏观上以温度的高低表现;是基本的能量形式—其它形式的能都能完全转换为热能3.电能:与电子的流动和积累有关的能。特点:以静电场能或感应电场能的形式储存;以电流形传递电能;能有效地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4.辐射能(电磁能):物体以电磁波形式发射的能。特点:以电磁射线形式表现;根据电磁波的波长分为γ射线、x射线、热辐射、微波、毫米射线、无线电波等。热辐射——是原子振动而产生的电磁能,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射线、红外线等。辐射强度与物质温度有关,并产生热效应——叫热辐射。5.化学能:仅以贮存形式存在的能量形式。如燃料的化学能。特点:与其它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相结合时释放出来。如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换为热能而释放。6.核能:蕴藏在原子核内部的能量,仅以贮存形式存在。如原子能等。特点:在原子核中的粒子相互作用——原子核反应时释放出来;原子核反应,有放射性衰变、核裂变、核聚变三种,核裂变、聚变反应时释放大量能量。二、能源及其分类能源?: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能量的资源。1.按能源形式和来源分类为:三种1)来自太阳的能量:太阳辐射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间接地来自太阳能。2)来自地球的能量:储存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和原子能。3)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的能量:月球和太阳作用的潮汐能。2.按能源利用形态分类为:二种一次能源:凡自然界中现存的、可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加工或转换而成的另一种形态的能源。一次能源又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3.按人类使用能源的习惯分类: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人类使用最多的常用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新能源:尚未大规模应用的正开发应用或尚未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核聚变能等。三、热能的发生热能发生途径:直接产生——如地热能、海洋热能通过能量形式转换产生——化学能的转换:燃烧放热反应,生成CO2和水电能转换:焦耳效应辐射能转换:热辐射核能转换:核裂变和核聚变中释放出大量的热机械能的转换:摩擦生热四、热能的特点能量的转换:人类所用能源基本上都是由一次能源经一次或多次转换而来。汽轮机:化学能——蒸汽的热能——经汽轮机转换为机械能;内燃机:化学能——燃气的热能——经活塞连杆机构转换为热能。热能的转换:机械能——内燃机、汽轮机电能——热电发电热能的传递:换热器——不同温度水平的流体,通过固体壁从高温向低温流体进行传热。五、热能的利用热能的应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用领域):1)电力工业——火力发电或核发电,均应用热能转换。2)钢铁工业——炼钢、轧钢、高炉炼铁等均用热能;3)有色金属工业——铝、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用热能;4)化学工业——酸、碱、合成氨的生产过程5)石油工业——采油、炼制、输送等用热能;6)建材工业—建材的生产过程用热能。如水泥、陶瓷等;7)机械工业——铸造、锻压、焊接等用热能;8)轻纺工业——造纸、制糖、化纤、印染等用热能9)交通运输—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动力来之热能;10)农业及水产养殖业——电力灌溉、温室培植、鱼池加温等11)生活需要——供暖、空调、烹饪。第二节能量转换基本定律一、热力循环循环:工质从一个热力状态经过一系列的状态变化,完成热功转换后,回到初始状态的热力过程。p-V图或T-S图正循环:热力过程顺时针方向,对外作功,净功0,如内燃机循环;逆循环:热力过程反时针方向,消耗外功,净功0,如制冷循环。•奥托发动机问世前52年,1824年(军旅生活中)在《关于活力动力及其内燃机的考察》中揭示卡诺循环。热平衡:做功1/3;排气损失1/3;冷却损失1/3•现在发动机,努力逼近卡诺效率•循环效率:STT1T2S1S21212111TTQQQQW卡诺循环: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在热物理与化学等过程中的应用。内容:能量形式可转换,但总量不变。:工质的能量或WQEWEQE1.对闭口系统:对微小变化过程:单位工质:膨胀功的利用:W中推动活塞作功的同时,要克服大气环境压力所以,可利用的功为:UEWUQdWdUdQdwdudq0puWVpWuW02.开口系统:系统与外界有能量传递和转换的同时有工质交换。对稳定流动系统:所以,对流动系,有用功为轴功,工质流入、流出时的损失功为故令,H=(U+pV)定义为焓。则gZmcmUE221pVWgZmcmUWEQu221uWpVpVuWW••对微小变化过程:•对单位工质:uWgZmcmHQ221udWgdZmdcmdHdQ22udwgdZdcdhdq221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定律:只表明能量传递和转换时,数量上的关系——守恒;未表明是否转换?及条件第二定律:表明能量传递和转换的方向性实质: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非自发过程的完成,必须要有另一个自发过程来推动。第二定律的数学描述:熵增原理孤立系统热力过程总是向熵增方向进行。孤立系统:与外界无能量转换和传递,也无物质交换。设,由工质、高低热源构成的孤立系统内进行不可逆循环,则0s1→2:T1热源放热3→4:T2热源吸热工质经不可逆循环12341,从T1吸热,将部分转换为功w,其余向T2放热后回到原状态,所以,T1T2T12343HsssLss1q2111TdqsH2q4322TdqsL0ws1q2q循环的效果:T1放热,T2吸热,工质作功w,孤立系统总熵变化为因,系统内部的不可逆因数,,又所以,即当可逆循环时时,循环12341→123`41,则,,即孤立系统内进行的热力过程只能熵增或不变,而熵决不减小。地球温暖化的熵增效果。•43222111)(0TdqTdqssssLHws12qq21TT21114322TdqTdq0ssLHss0ss第三节能源的利用及评价意义:非再生能源的有限性,以及能源利用率又不高。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有效地、有计划地利用能源是很重要,为此对能源利用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就是监督,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有效利用能源的途径1.提高能量转换或传递装置及系统的效率2.按能量的品位合理使用能源,防止高品位能量的降级使用3.建立总能系统概念,优化整体用能系统,使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余热均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总能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4.开发节能技术,如燃烧控制技术、热管技术、热泵技术5.开发能量利用的运行控制技术,实现能量利用的最经济运行,如空调变频运行、供热系统的用户供热独立调节等6.开发新能源的利用技术,如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二、利用能源的评价指标能源利用的主要评价指标:1.能源消耗系数r:定义:指单位国民经济产值所平均消耗的能源数量。设E:能源消耗量,M:同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则,公斤/元表明一国家能源利用的水平、和节能潜力MEr2.单位产品能耗C:定义:每单位产品产量所消耗的能量。设:Ep产品能耗;A:产品产量则式中,Ep为一种能量的消耗量时,C为单耗;Ep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总量时,C为综合消耗。综合能耗,包含生产产品时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直接能耗:生产时直接消耗的能量;间接能耗:生
本文标题: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