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一年级下册)》80~81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明确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初步将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相互转化。2.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3.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理解乘法的含义。2.明确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初步将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相互转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好玩的加法算式。你还记得吗?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预设:2+2+2+2+2=104+4+4=123+3+3+3+3+3=18……(生回答,师板书)师: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呢?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师:这些算式的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数的和。其实对这样的算式我们也能给它们变个魔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再次进行同数连加练习,反复感受同数连加算式的特点,为认识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奠定基础。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魔术师又为我们变出了什么?(多媒体动态呈现情境图1)预设:每盏灯有6个灯泡,共有4盏;小鸟每笼4只,共变出3笼;葫芦每串5个,共变出8串。师:你能根据刚才了解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一共有多少个葫芦?一共有多少个灯泡?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式解决,随之板书算式。5+5+5+5+5+5+5+5=40(个)8个5相加6+6+6+6=24(个)4个6相加4+4+4=12(只)3个4相加……【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动态呈现了多彩的舞台场景,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大量需要用同数相加的方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同数相加的意义,为乘法教学埋下伏笔。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一)引导学生,互谈感受师:同学们,瞪大眼睛,魔术师又要接着表演了。你瞧魔术师把手一抬,又变出了两串宝葫芦。现在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多少个宝葫芦?你会列算式吗?师:(课件出示40串宝葫芦)那这次呢?这是几个5相加?你能在练习本上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我发现有几个同学不写了,怎么回事呢?是呀,这样写起来很长,很麻烦,那你能想一个好办法写起来不这么麻烦吗?【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继续播放变宝葫芦的动画,提出“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多少个宝葫芦”这一问题,列出几个5相加的算式。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图140串宝葫芦,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充分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二)面对问题,激发潜能小组合作探究合适的方法,全班交流。【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体验探索新知的乐趣。(三)教师讲授,认识乘法师:同学们的创意可真多。其实,数学家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后来,他们决定将“8个5相加”写成“8×5=40”或“5×8=40”。师:(手指“×”)这个新朋友,你们认识吗?(课件演示乘号的来源:它叫“乘号”,是17世纪英国的数学家奥特雷德发明使用的)师:你们觉得乘号像什么?师:乘号读作“乘”,这两个乘法算式读作“8乘5等于40”或“5乘8等于40”。谁能试着读一读?(生齐读算式)师:另外,我们在书写乘法算式的读作时,一定注意,数字要小写。(师手指板书,边指边说)师:我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在“8×5=40”和“5×8=40”这两个算式中,5和8叫因数,40叫积。(师边说边板书)生齐读各部分名称。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那么在“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这个问题中,5和8分别表示什么呢?师:这个乘法算式与前面的加法算式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你更喜欢哪一个呢?师:那现在你能将“3个4相加”和“4个6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改写完后请把各部分的名称写上去。师:在这两个问题中,它们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师: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设计意图】采用“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知识拓展的“脚手架”,既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又保证了教学的实效性。(四)回顾伊始,巩固乘法师:那课堂一开始写的这几道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乘法算式,全班交流。【设计意图】改写课堂一开始学生写的加法算式,既能检查反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又能使课堂具有完整性,首尾呼应。(五)出示反例,明晰概念师:这两个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7+7+7+7+3=318+8-2+8=22师:你能把这两个算式改动一下,使他们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设计意图】通过反例,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即只有相同加数相加,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后来让学生自己改动算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六)全班交流,课堂小结师:现在能说说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加数相同,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设计意图】适时的小结,是为了加深孩子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明确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思想。三、应用新知,巩固提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你掌握得怎么样呢?敢接受挑战吗?1.自主练习第1题。(见图2)引导学生先说一说等号左边的加法算式是求几个几相加,再想一想等号右边图2的乘法算式该怎样写。学生尝试填写算式之后,再交流乘法算式两个因数分别表示什么?2.教材自主练习2。让学生看懂图意,并说一说求几个几相加,然后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两个因数表示的意义。3.根据算式画一画。2×43×63×5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独具匠心:第1题是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第2题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第3题考察学生能否从两方面读懂乘法算式,再根据算式画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并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从而产生新的问题,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孕伏。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师: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书上的练习题,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需要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1)每人都有两只手掌,每只手掌有5个手指就是一个5,用乘法来表示就是1×5,那两只呢,……(2)看我手中的药片,你能说说这是几个几?快用乘法算式表示一下!(3)在咱们教室里其实也藏着许多需要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各小组快快行动起来,用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然后将算式记在本子上,咱们比比哪个小组找得多。(学生随机根据小组人数、凳子腿、桌子腿、彩笔、小棒等等信息,写出了相应的算式。)【设计意图】这里举出的手指、药片,以及找生活中的例子,目的都是让学生利用刚学过的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开放,从书本向生活的开放,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预设1:我认识了乘法。教师适时追问:那你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用乘法吗?预设2:我知道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教师适时追问:你能举例说说吗?学生可能没有提到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作用和乐趣。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设计意图】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板书设计]
本文标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8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