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核心素养下的地理高考复习(修改稿)
岳阳市第十四中学贺卫国干栏式建筑传统地理教学重点干栏式建筑具有哪些特点?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怎样的环境特点?现在地理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干栏式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会用同样的思路分析其他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会用此解决生活、生产中的类似问题。传统地理素养培养的典型特征知识本位:关注每个知识点,大量拓展知识面,大量识记地理知识(包括常识)教材本位:把教材当圣经,一切以教材为准,甚至不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不能跳出教材教师本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会或很少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新课标要求二、从2016高考题看核心素养的考查三、核心素养下对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新课标要求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教育赋予人的发展的价值体现,是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高中课标修订强化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标修订拟定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指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综合思维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的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的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区域认知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与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与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地理实践能力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新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不关注知识量和知识系统,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终极目标不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大量采用案例学习的方式,许多传统被认为是必学的知识,现在成为学习的材料(如区域、自然资源、自然灾害)降低对知识深、广度的要求,强调可以归纳和分析出来的内容(如气候类型、洋流、人口增长模式)大量删除一些知识(如大气垂直分层、城市区位因素)新课程标准对技能、方法的要求课程标准从实质上讲是对学生评价的标准,因此,“标准”要具有评价的可操作性限定评价的方法,主要分三类:其一,运用图(表、资料)其二,以……为例(举例、结合实例)其三,绘制示意图等行为动词规定评价的行为目标,同时也要求了对主题内容的达成目标读图技能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新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课程目标强化此方面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确定以单元教学目标为纲,此目标更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标准”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直接评价,此不多述,但其中的地理观念是地理思维培养的基石之一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内在品质,难以直接观测。高考试题的设计,总体上以“素养立意”,以“学科内容为载体”,借助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境”,向学生呈现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地理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地理因果联系与依存关系的分析、推理,以及绘图与图解等具体任务。二、从2016高考题看核心素养的考查通过考生应对复杂现实情境中的各种外在表现,考量考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状况。试题设计以“情境、学科内容和任务”为基本路径,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辨析概念、建立关系和验证假设的能力,以及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应用地理学科方法的正确性。【全国Ⅰ卷7~9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5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7.C8.B9.D真实情景综合思维读图技能地理实践力【全国Ⅰ卷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4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区域认知:注重差异比较法的运用。综合思维、挖掘信息的能力(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区域认知:注重区域联系的运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3)指出G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纯地理题“地理核心素养”已在2016年全国文综Ⅰ、Ⅱ、Ⅲ卷中的地理试题中闪耀着光芒。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通过教与学的持之以恒才能得以实现。地理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主线设计各类教学活动,着力于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的掌握和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三、核心素养下对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考纲规定了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考试范围,是确定高考命题范围、难度的基本依据。1.了解考纲,把握复习方向。新考纲删除选修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不代表不会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作为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延伸,即使不作为单独的选修模块,也会在11个单选题或者2道大题中有所涉及。所以,该部分虽然在选修中删除,必修模块中仍然会有所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不可大意。2.夯实基础,主抓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导图,完善知识体系强化对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如读图能力、脑中有图等)的熟练掌握建立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概念图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规律、核心理论等,它们是学科知识内容构成的“纲”和“目”。教学与学习首先要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引导和指导学生弄清、弄透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与理论,进而将着眼点放在其迁移应用上,而不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过多的加深拓展。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地理作为一门“讲理”的学科,所有知识点的延伸和扩展都离不开“理”,以理推及面,才能灵活应对新出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理”的基础上总结变化规律。知识只有通过理解、总结规律才能成为能被自己掌握和运用的考试“武器”。对于规律的总结,不只是深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也是新课改以后国家对能力型人才的要求。气候特点成因分布成因角度判断特点角度分布角度大气环流特例(地方性分异)地域分异规律天气系统等压线……立足完善认知的知识建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建构区域认知结构时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认知结构单一、零散,对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单向认识;面对陌生的区域,学生一般只能回答熟悉的要素,不能全面分析,或熟记特殊区域结论,套用特殊结论来解答一般问题,缺乏综合的答题思路,具体问题不能针对性分析等。正是因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由碎片化趋向完善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螺旋式上升和不断内化的,因此,教学中要注意不同阶段的训练重点,根据学习程度寻求不同阶段教和学的契合点。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基本途径是: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甚至新知识——联系、迁移旧知——对应分析或推理、判断——关注技能、方法、行为等能力要求——落实到课标的具体要求;不提倡就教材所学的具体内容评价,尤其不能直接评价教材中作为材料、案例等出现的内容。教学同样要关注这样的地理素养的培养。关注对具体方法的评价,尤其是举例类的,不关注教材中“学过的”例子,关注对“没学过的”例子会不会用方法例如: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迁移至湘江、黄河、长江、清江等;鲁尔区的例子迁移至我国东北工业区、山西等。理解教材的功能,用教材教,跳出教材掌握,不要将教材内容机械化充分利用教材关于能力、观念培养的内容4.引导学生多角度多要素思考地理问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来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灵活运用知识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干旱”这一核心特征,把握地理要素间联系,形成多条思维链。通过知识“节点”和“链条”形成综合知识网络。5.强化图文信息的获取,提高信息意识和能力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以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材料切入,“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解答地理试题的思维主线。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各类地理图表信息呈现的特点,学会准确、全面地从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要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地结合,以获得完整的、综合性的地理信息。加强对区域地图等图像判读能力的指导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针对选择题,最好把常见地理图像熟悉一下,结合经典试题,图文结合,进行理解;针对综合题,关键还是巩固提高审题、答题能力;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相关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6.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关键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材料本身。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
本文标题:核心素养下的地理高考复习(修改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89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