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思想及其评价1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思想及其评价摘要:在社会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芝加哥学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是社会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拥有特定的研究程序和制度性支持的学派之一。在其最辉煌的六十年间,芝加哥学派执社会学研究之牛耳,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社会学系,该学派的成员对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作出了极为丰富的理论贡献。本文就是针对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思想做一下简单的阐述和评价。关键词: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同化;芝加哥学派是社会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能称得为学派的社会学家共同体之一。它的兴起与美国特别是芝加哥从19世纪后期的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关,也与美国的高等教育革命及大学的扩张有关。在其最辉煌的六十年里,该学派产生了一大批社会学大师,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对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芝加哥学派在社会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但本文只对其最重要的理论——人类生态学以及他们对移民同化问题的研究做一下简单介绍,从这些理论的来源、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方面分别阐述。一.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来源任何理论的建树其来源无非有两个:理论和实践。芝加哥学派是比较强调实证和经验研究的,他们的理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经验调查,但是从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中都能看到先辈学者的影子,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的出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主要是借鉴了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孔德的社会有机论。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从秩序、进步观念出发,把人类知识的发展划分为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阶段,与此相对应的人类政治组织的发展是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三个阶段,以及相应的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军事社会、法律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宋林飞,1997)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死亡、人类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等等。后来的城市生态学派,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这一理论和方法形成城市生态学理论;(2)迪尔凯姆的功能论。在迪尔凯姆看来,农业社会是一种机械的联合,城市社会则是有机的组合。迪尔凯姆在他的代表作《社会分工论》中,指出分工是城市的重要特征,是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在城市的社会关系中,原有的集体意识被削弱了,个体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认为城市社会是整合在功能层面上的。(宋林飞,1997)该思想对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3)齐美尔关于城市社会心理和文化的研究。在欧洲传统学术思想中,齐美尔对美国城市社会学的影响最大。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帕克,就师从齐美尔。齐美尔用规模、分工和货币经济等几个角度解释了大都市社会关系及精神生活的特点,指出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特点是理智性、时间观念、标新立异和冷漠的态度等。后来帕克、托马斯等人对城市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和城市生活适应性作了一些经验性的研究;(4)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因为在大学帕克受到了杜威的影响,帕克改变了一生的志趣,从原来想当工程师转变成为能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人类学家。同样是因为杜威的影响,他大学毕业后挑选了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哲学家生活在他的城市中,对其生存在其中的环境和旨在改变社会的社会行动感兴趣。按照安德鲁·雷克的观点,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领导人把“实用主义变成了民主的社会哲学”。(阿兰·库隆)杜威对派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后来成为帕克许多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二.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人类生态学的观点:芝加哥学派借鉴生态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创立了人类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是研究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变动关系的科学。20世纪初,生态学已经发现了生物个体或群落的竞争和共生、增长和消减、形成和演替等规律。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立足于人类社会组织与生物的共同性,断定可以借鉴生态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在帕克看来,城市是边界明确又相对独立的生态单位,是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最好场所。同时,帕克认为,城市是人性充分展现的场所,“城市把人性中过度的善和恶都展示出来。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宜把城市当作一个实验室或者诊疗所,从中对人类特性和社会过程好好地进行研究”。(帕克)城市不只是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而且是人类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城市的空间分布特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所以帕克认为人类生态学是考察城市结构最合适的角度。他把城市看作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将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演替、优势等)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他们特别强调城市的区位布局、空间组织是通过竞争谋求适应和生存的结果。帕克说:“竞争和适应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过程,自然的经济力量把个人和组织合理地分配在城市的特定区位上,最终形成最佳的劳动分工和区域分化,使整个城市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所以城市堪称是秩序与和谐的典范。他认为,城市社区里存在一些因素,它们导致一种有序的、典型的人口和机构组合方式。分离这些因素并进而描述由于这些因素的合力而造成的人口、机构群集方式的科学,就是人类生态学,它不同于作为自然科学的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者们就是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实证调查和分析来揭示城市的结构及其变动的动态过程的。帕克认为生态学非常适合于城市结构分析,因为首先城市社会与生物界有相同的共生现象,共生指群体关系中个体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状况,共生的基础是差异,城市越大,劳动分工越细,每个机构提供的服务越单一,个体所从事的职业高度专门化,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则越高,在城市结构上的表现就是功能互补的机构往往分布在相互邻近的地域内。其次,如同生物界对生存空间的争夺和竞争一样,人类的本能就是要千方百计的使自己的生存空间最大化,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城市有限生存空间的互相争夺。城市人口和机构的地域分布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和规律通过激烈竞争和适当选择的结果。共生和竞争决定了城市结构的基本框架。但人口和机构的地域分布是经常变动的,所以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用5个概念来描述这种运动:①集中:高级服务业的机构和设施向城市中心地区汇聚,特别是对银行和商业来说,这种集中的倾向对这些业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银行业和商业在城市中心区集中起来会带来业务更高效率的发展。②分散:指人口和机构离开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例如大城市出现的郊区化现象就是分散运动的表现之一。③隔离: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在一定区域内生存者对各种资源展开竞争,结果导致相同收入、种族、宗教等因素的人群或相同职能的机构聚集在一个特定区域,整个城市由一块块具有不同特色的区域组成,不同类型的人群彼此隔离。比如美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与外界隔离的黑人聚居区和由外国移民组成的少数民族居住区。④侵入和接替:这2个概念是相互承接的,有顺序的。如果一个群体离开它原来的居住地而进入另一群体的领域,便是侵入,当后来群体取代原有群体并在该地区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以后,就形成了接替。集中、分散、隔离、侵入和接替4种概念准确地描述城市结构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但是“隔离”是一种城市结构的普遍现象,其形成机制在不同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城市中是不同的,这就导致用该理论解释普遍的城市现象会有局限性。由于城市生态学是芝加哥学派开创的主要理论之一,这种理论的先天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芝加哥学派的发展:首先,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依然停留在借用生态学原理和范畴的阶段,没有给予人类特性应有的重视,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属性。在城市生态学中,竞争和共生是人类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用经济竞争来解释和预测城市生态模式,结果把人类行为等同于生物活动,把人类降低到生物层次;其次,城市生态学忽视了社会政策和人类规划的作用。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把城市发展看作一个自然过程,在城市空间中人们不断地竞争城市空间资源,导致城市处于生态过程中,最终确定了不同人口和机构的位置,这种理论严重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政策和规划因素对城市生态模式的影响;再次,城市生态学表现出空间决定论倾向。在城市生态学看来,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基础。城市生态学将城市中的一切问题或现象都看成是城市空间所决定的,把城市空间看成是城市社会的自变量,新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生态学的这种空间观提出批评,他们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夏建中,1998)城市生态学越来越不能解释和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危机,因为城市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种族冲突并不按照生态学原理自动达到平衡缓解,而是日益加剧和恶化。这就给新城市社会学以可乘之机,城市生态学在解释城市危机时显现出了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芝加哥学派的霸主地位。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也是芝加哥学派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理论,伯吉斯是帕克的学生,他运用了他的老师帕克和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位巨擘—麦肯齐的理论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伯吉斯在运用人类生态学原理研究芝加哥市生态地图的基础上,概括出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组织的同心圆地域模型:城市在竞争和共生的作用下,呈现出从中心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同心圆最内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区,因为到其他所有地点的距离最短而具有竞争优势,所以土地需求量大,进而导致了土地价格升高。只有获利较高、用地紧凑的职能机构才有经济实力建造中心区,最终形成中心商业区。紧挨着中心区一环是过渡区,它是中心区产业的扩展空间,因等待被占领而无人投资改造,任其破烂。破旧住宅的租金便宜,收入低的社会阶层集中居住在这一环。再向外是第三环,原来是中产阶级的居住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设备先进齐全的住宅建在了郊区,中产阶级随之搬迁到郊区,留下简陋落后的旧房子,价格较低又接近工厂和中心商业区,因而形成了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高级住宅区,这里原是郊区,技术先进、设施完善的独门独院、高级公寓等新型住宅建在这里,居住着白领工人、职员和小商人等中产阶级。第五环是往返区,是同心圆的最外一圈,资本家阶层和部分中产阶级的郊外住宅坐落在这里,还有一些小型卫星城。同心圆模式解释了城市居民社会阶层和地理分布的规律,这和城市的地价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其居住地离城市中心会越来越远,从中心商业区往外看,则依次是贫民区、蓝领工人区、中产阶级区和上层社会区。其次,同心圆模式反映出各个地域层次之间的动态关系:城市地域存在着一种从中心逐渐向外扩张的趋势,当内环的人口和机构增加时,它必然要侵入它外围的一环,最终接替那里的人口和机构,而外环的人口和机构也肯定会向紧挨着的外一环地区侵入。结果,每一环的地域都会扩大,城市按照相对固定的五环模式向四周蔓延。伯吉斯同心圆五环模式为城市结构分析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图表,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城市结构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阐释侵入和接替这个概念的时候伯吉斯举了黑人和外来移民侵入第二环地带,导致白人居民外迁的实例。但伯吉斯对该例子的叙述和分析颠倒了因果关系。事实上的情况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有详细的描述,按照她的观点阐述,伯吉斯举的例子应该这么分析:由于第二环地价的持续升高,原有住宅业主面临把房子和土地卖掉以获得更大回报和利润的诱惑,导致业主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改善住宅状况而使住宅年久失修。于是,原有白人居民搬出了年久失修的住宅,去寻找外面质量更好的住宅和土地,而那些暂时没有被拆除的住宅便被廉价的租给了穷人,大部分是黑人和移民等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他们临时地添补了白人居民弃置的地带,形成了芝加哥学派所说“接替”的过程。而不是像生态学的逻辑那样,由一个强势的物种“侵入”相对弱势物种的生存空间。这样的解释很容易成为无视弱势群体利益的理由,这也是在运用人类生态学来解释城市结构变动和过程时候的缺陷;另外,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不具有普遍性,这个模型是在研究芝加哥城市生态地图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只适用于为数不多的城市,后来大量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发现,形成城市的因素相当复杂,因此伯吉斯的模型被认为过于简单化。(2)城市移民同化研究: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于美国城市移民同化问题的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两个移民高峰:一个是1
本文标题: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思想及其评价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9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