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9-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第9讲徐宪平2018年5月15日一、构建生态文明体制二、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三、控制三大总量规模四、实施三大污染防治行动五、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构建生态文明体制[1]基本内涵基本方针基本途径基本制度基本内涵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过去的敬畏、依赖、征服到现在的尊重、顺应、保护,这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对人类文明认识的深化,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战略抉择。生态文明将超越和扬弃旧观念、旧模式,以新的理念引领新的行动,使之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原始社会●人类进入石器时代,劳动工具简陋,对自然的利用能力极为低下,只能被动地依赖自然、顺从自然,从自然界采集、狩猎获取食物,即便进入新石器时代也仅仅驯化了极少数动植物生产食品,维持自身极低水平的生存和繁衍。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没有伤害,不可能产生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维持着以人对自然的完全被动服从为特征的天人一体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农业社会●人类进入铁器时代,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水平有了进步,适于驯化的动植物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业成为重要文明地区的主业,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成为了生产者,人类主动利用自然、开发资源的能力有所增强,出现了“刀耕火种”、梯田农业等技术。到了农业社会后期,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局部地区也曾出现过人口增长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状况,如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中国楼兰文明的消失,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生态的破坏是其重要原因。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工业社会传统工业化道路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生态系统恶化加剧,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生态危机的重大威胁,人与自然关系变得很不和谐。●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科技进步加快,大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人均寿命大幅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八大环境公害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以来,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10月,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31年起,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1950年,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1959年起,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3月,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四日市哮喘病事件爱知县米糠油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1962年,美国学者特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推动绿色思潮兴起。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增长的极限》,警示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环境污染将使地球的支撑能力达到极限。同年,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从整体上协调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成为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转折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1992年,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2002年,南非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发表《我们憧憬的未来》,进一步凝聚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共识。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开启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治理新阶段。19831994200320052007201220132014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小康的五大目标之一十八大: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2015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16《“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2017十九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五位一体与四个融入●融入经济建设改变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融入政治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的执政观,建立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融入文化建设将培育生态文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融入社会建设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公众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节约优先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保护优先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自然恢复为主基本方针绿色发展核心以保护优先、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发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循环发展核心是树立新的资源观,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低碳发展核心是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转型。基本途径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摒弃片面追求经济规模、发展速度的模式,在开发活动和经济行为中将生态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引导绿色布局、推广绿色设计、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产业,提倡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消费,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比较:1991年,日本全球环境经济研究会编写了《日本的污染经验》,将多起环境公害事件每年的污染防治费用支出同污染损害的治理成本和赔偿费用进行比较。四日市保持良好大气环境的污染防治费用约为150亿日元/年,污染发生后的损害成本约为210亿日元/年。水俣病案例中,污染防治费用约为1.23亿日元/年,污染发生后的损害成本为126亿日元/年。神通川流域痛痛病案例中,污染防治费用约为6.2亿日元/年,而污染发生之后的损害成本约为25亿日元/年。报告结论:经济决策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只顾及短期利益,将得不偿失,危及持久的经济增长。过去“靠山吃山”的思想支配下,余村炸山开矿、建水泥厂,村集体纯收入最高达到200多万元,余村成为全县“首富村”。但环境遭到破坏,矿区烟尘漫天,常年天空灰蒙,村民都不敢开窗户。污染的代价使余村人痛定思痛,2003年-2005年余村决定封山护林,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村集体收入一下缩水到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徘徊在十字路口。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称赞余村人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循环发展,就是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产品-废物”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转变,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能在多种场合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实现废弃物作为资源的再循环。以循环经济的观点看,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解决资源有限、需求无限的根本出路低碳发展,就是围绕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目标,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领域革命,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非化石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控制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建成覆盖全国、规制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城镇、低碳社区等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5年下降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控制煤炭消费总量:2020年控制在42亿吨左右。推动雾霾严重地区和城市在2017年后继续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力争常规水电装机3.4亿千瓦,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对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8个工业行业中能源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碳排放权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推行自愿减排交易。碳排放强度下降省份20.5%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19.5%福建、江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18%山西、辽宁、吉林、安徽、湖南、贵州、云南、陕西17%内蒙古、黑龙江、广西、甘肃、宁夏12%海南、西藏、青海、新疆“十三五”期间实施分类指导的碳排放控制目标1932年1988年绿色建筑是指设计和建造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和《深圳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方案》。2017年,全市绿色建筑总面积达7320万平方米,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建筑节能总量累计达860.87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省用电213.09亿度,减排二氧化碳2080.16万吨。2017年深圳市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976.27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达100%。自由大气CO2富集系统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制度,建立权益明确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制度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国土空间管制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空间规划体系。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个规划。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等。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建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推行用权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行排放权交易制度,推行水权交易制度,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等。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基本制度“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指标2015年2020年累计属性生态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6.780-约束性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18]约束性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25]预期性水环境质量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6670-约束性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9.75-约束性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0.880-预期性地下水质量极差比例(%)15.715左右-预期性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70.570左右-预期性土壤环境质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70左右90左右-约束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以上-约束性生态状况森林
本文标题:9-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9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