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喀斯特地貌一、地表喀斯特:蚀余形态:石芽与溶沟,漏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与溶蚀盆地,干谷与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堆积形态:泉华、瀑布华、钙华堤坝等二、地下喀斯特:蚀空形态:喀斯特管道、地下河(湖)、溶洞等堆积形态: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灰华等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奇特地貌形态称喀斯特地貌。一、地表喀斯特1.石芽(clint)和溶沟(lapie,karren)爱尔兰Clare的石芽溶沟2.落水洞(sinkhole)和竖井(shaft)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落水洞大小不等,形状也各不相同。按其垂直断面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按其分布方向有垂直的、倾斜的和弯曲的。重庆华蓥山天坑3.漏斗(doline)漏斗是岩溶地区的一种中、小型封闭洼地,呈碟形或负锥型,口大底小,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米。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果通道被粘土和碎石堵塞,则可积水成潭。如果地面上有成连续分布的成串漏斗,这往往是地下暗河存在的标志。按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种。a.溶蚀漏斗;b.沉陷漏斗;c.塌陷漏斗;d.深层岩溶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阶段的产物,它是喀斯特水垂直循环作用的地面标志,因而漏斗多分布在岩溶化的高原面上。4.溶蚀洼地(karstdepression)溶蚀洼地是比漏斗规模较大的、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丛所包围的封闭性小型盆地。它的形状和溶蚀漏斗相似,但:(1)规模比溶蚀漏斗大得多,直径超过100m;(2)溶蚀洼地底部较平坦;(3)其边坡形态在坡度上通常与邻近山地直接连接,没有明确边界。贵州金城江源鄂西洼地溶蚀洼地是由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合并而形成,故它的形态、排列方式与漏斗均有关。它的底部常发育落水洞和漏斗,还有一些小溪。从洼地四壁流出的泉水,经小溪最后流进落水洞中。5.溶蚀盆地(又称坡立谷,polje)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具有内部水系的、底部宽广平坦的大型封闭盆地或谷地。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杰最先叫这种地形为Polje,原意为可耕种的平地,泛指田野,在我国地学文献中称为“坡立谷”。主要特征:(1)宽度自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可达几十公里;(2)盆地四周多由峰林石山围绕,边坡陡峭;(3)底部平坦,常覆盖着溶蚀残留的黄棕色粘土或红色粘土,有些地方还有河流冲积物;(4)有溶岩水系,水源充足。故多为岩溶地区重要的农业地带。这种大型盆地在我国云贵高原及广西等地十分发达。鄂西“坡立谷”6.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洼地地貌系统桂林、阳朔一带最为典型。峰林-盆地地貌系统峰林形成过程示意图孤峰(残峰)是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孤峰是在地壳相对长期稳定条件下,峰林不断溶蚀降低的产物。广西南宁地区的残峰坡地孤峰-平原地貌系统有人对峰林地貌演化提出峰丛洼地→峰林盆地→孤峰平原系统演化模式:峰丛洼地→峰林盆地→孤峰平原7.盲谷(blindvalley)与干谷(dryvalley)盲谷是喀斯特地区死胡同似的、没有出口的地表河,通常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为地下河,它多见于封闭洼地或坡立谷中。干谷是指喀斯特区的干涸河谷,过去它是地表河,因气候变干或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使地表河干涸而转入地下。利川腾龙洞附近干谷和溶洞婺源灵岩洞附近的盲谷盲谷盲谷盲谷8.地表石灰华沉积(travertine,tufa)云南中甸白水台的喀斯特泉华富含Ca2+和HCO3-的地下水(岩溶水)在地表出露,由于CO2分压降低或温度升高而发生的CO2逸出和CaCO3沉淀,统称石灰华(简称灰化或钙华)。地表钙华沉积四川黄龙的钙华堤坝地表钙华沉积岷山南麓黄龙一带河谷中的瀑布华黄龙寺钙华黄龙寺钙华二、地下喀斯特蚀空形态1.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2.地下河(暗河、伏流)3.地下湖地下喀斯特----堆积形态堆积形态石钟乳重庆芙蓉洞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其中CaCO3逐渐沉积形成的,它形似竹笋。石笋是自下而上逐层增长,它的横剖面为叠层状。贵州桐梓石笋横断面与纵断面(基本连续沉积)广西桂林石钟乳断面(沉积间断)石钟乳和石笋各自向相对方向伸展,最后连结起来,成为石柱。北京石花洞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从洞壁沿裂隙渗出的水,CaCO3呈片状沉积,如同帷幕一样展开,故称为石幔。石幔地下堆积形态石珍珠,由碳酸钙围绕一个核心沉积而成。石灰华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雅丹地貌的形成机理•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大约在一亿多年前,丹霞周围是一个低洼的山间盆地,由于洪水的作用,周围山上被风化剥蚀的碎屑物质在低洼处沉积下来,形成厚达2000多米沉积层,在漫长的年代里,沉积层中的铁质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丹霞山在粤北,因其丹山碧水,造型丰富,地貌类型典型,此种地貌即命名为丹霞地貌。由于内外营力的作用,丹霞地貌中常形成倾斜状的山体,依其形态常俗称为棺材山。上图:拍摄于福建武夷山下图:拍摄于广东丹霞山生命之根丹霞山的岩石丹山碧水相映武夷山玉女峰下临九曲溪,相传为三个神女,为武夷山典型山峰之一。武夷山“云窝”在天游峰附近,因每日早晨多云而得名。武夷山鹰嘴岩磬锤峰河北承德周围著名的观赏景点。是丹霞地貌的代表之一。磬锤峰高达70余米,且其顶端还有一株古树。双塔山在承德。在两个独立的岩柱顶上建有小庙,故名。丹霞山景色圭峰1亦称龟峰,在江西弋阳,与龙虎山同属一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圭峰面积不大,然象形石很多,似龟、似狮、似龙、似人、似鹰……且从不同角度观看形象各异。为典型丹霞地貌之一。圭峰2圭峰3象形与其他奇特山岩及风化结果。圭峰4风化所形成的形态圭峰5风化的结果之一贵州赤水的丹霞地貌冰川地貌冰川的运动•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川厚度)。•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上部脆性带和下部塑性带。冰川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冰川内部的塑位变形和基底滑动来实现的。对于中低纬的小冰川而言,以基底滑动为主;而高纬大陆冰川则以塑性变形为主。•冰川运动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的坡度、冰川的厚度,还受季节和昼夜更替的影响,冰川的不同部位其运动速度也有差异。冰舌海螺沟冰川冰瀑冰舌融水冰舌融水(七一冰川)高大的冰塔林珠峰绒布冰川的冰塔林绒布冰塔林冰川融水南极冰川冰与冰塔林冰斗冰川横断山脉悬冰川山谷冰川祁连山七一冰川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山麓冰川平顶冰川南极冰盖1南极冰盖3格陵兰冰盖一、冰川作用是指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1、侵蚀作用(冰蚀作用)•挖蚀作用: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基岩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磨蚀作用:冰川运动时形成底部滑动,使得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铁犁、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2、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产生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冰川搬运能力极强,不仅能将冰碛物搬运到很远的距离还能搬运到很高的部位。•被搬运到很高很远地方的巨大冰碛砾石,称为漂砾。搬运类型(按冰川搬运岩屑的位置分类)•表碛、内碛、底碛、侧碛、中碛、终碛(尾碛)3、堆积作用•冰川消融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相应的堆积物称冰碛物。冰川的搬运明永冰川表碛(细)明永冰川表碛(粗)明永冰川表碛与侧碛侧碛与终碛冰川融水与冰碛物冰碛物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杂乱堆积的冰碛物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冰碛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1、冰蚀地貌•冰斗、刃脊和角峰•冰川谷和峡湾•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冰擦痕冰斗的形态冰斗(天山,8月)古冰斗(太白山太白池)角峰——冰川侵蚀作用冰斗、刃脊、角峰角峰与刃脊角峰(喜马拉雅山)海螺沟冰川悬谷1悬谷2新西兰U形谷1U形谷2★峡湾1挪威峡湾2挪威峡湾3新西兰冰斗与峡湾澳洲冰臼1冰臼2三、冰碛地貌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为冰碛地貌。•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尾碛堤)•鼓丘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U型谷终碛堤珠穆朗玛峰下的终碛垄——2005年9月珠峰终碛垄回望——2005年春四、冰水堆积地貌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貌称冰水堆积地貌。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水湖冰砾阜与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冰川地貌类型具有明显的组合规律山岳冰川地貌由山顶至山麓,地貌组合依次为:①冰斗、刃脊、角峰带位于雪线以上,为冰蚀地貌带。②冰川谷、侧碛堤和冰碛丘陵带位于雪线以下,终碛堤以上,为冰蚀-冰积地貌带。③终碛堤带位于山谷冰川末端,为冰积地貌带。④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带位于终碛堤以外,为冰水堆积地貌带。大陆冰川地貌组合以终碛堤为界,堤内以冰碛地貌为主,以冰碛丘陵为代表;堤外以冰水堆积地貌为主,以冰川外冲平原为代表。冰面湖冰面河冰下河冰墙冰蘑菇冰芽登山探险云南玉龙雪山攀登冰瀑冰川考察南极惊险的冰川考察南极冰川内部冰洞考察南极
本文标题:地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0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