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故乡的野菜一、教学要求1.把握作者写作的大体思路,体会浓郁的乡土气息。2.引导学生掌握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3.能与学过的周作人的散文《喝茶》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差异。二、学习要点1.仔细欣赏这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故乡的野菜》。2.把握作家在《故乡的野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3.掌握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特色。三、作者生平汪曾祺(1920-1997),我国现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海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四、作家作品1.作品概述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绵延不断地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一方面,他的创作中流露出古典士大夫的情感取向,譬如,喜欢寻访古迹,如《国子监》、《杨慎在保山》等,追慕先贤,如《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等,读古籍怀旧,如《桥边散文·午门忆旧》),欣赏自然界一切美好的风物,如《翠湖心影》、《香港的鸟》),等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汪曾祺称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文本里也充满民俗风情,凡人小事也隐含着俗文化的精神传统。比如,在《故乡的食物》、《吃食和文学》、《散文四篇》等篇章中,作者均流露了对各种民间小吃的偏爱。但是与中国文人雅士在“吃”上表现的享受人生、品味人生不同,作者对这些事物所发出的感喟,隐含了中国下层贫民内心深处沉重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面对这些普通事物,作者不由自主地感慨“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战乱是有关系的”。他崇敬所有给生活带来美的人物如作品《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老舍先生》,又真诚而饶有兴趣地欣赏和辨析着民间传统,如《八仙》、《随笔两篇》、《水母》等作品。我们无法判断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哪个对汪曾祺影响更大,其中体现出来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之火,却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精神堡垒,在世纪末现实社会日益物化、人文精神日怡失落的语境里自有一股感人的魅力。2.重点作品《大淖记事》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作者不是诱惑读者去猎取特异的世态风俗,也不只是让人陶醉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透过题材的表皮,我们获得了一种启示:应该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它触及到一个虽不是永恒,却决不是一个短时期就消逝的问题。《受戒》通过描写地域风情来描述了一个天真烂漫,活泼伶俐的乡村小丫头和一个憨厚老实,“六跟不清”的和尚之间那种如清水般纯洁的爱情。这部小说看似散文,又像是一首优美的“风土诗”。其言辞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既不晦涩,也不华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故乡的野菜》垂青江南的荠菜,作者带着淡淡的遗憾来怀念野菜,怀念野菜簇拥着的故乡。野菜的滋味就是乡恋的滋味,野菜带给现代人的,是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胡同文化》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的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从中也窥探到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五、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学生轻声自读课文,把握作家的总体思路。2.课文分析本文作家谈故乡的野菜,谈故乡野菜的吃法。在作家的笔下,每一种野菜都联系着家乡四季之景,凝聚着作者的人生记忆,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文中写了五种野菜,各具特色和韵味。写荠菜虽是野菜,但是在“我”的家乡是上席的。用其可凉拌、包春卷、包馄饨,一句“没有大馄饨”,抒发了对家乡的小吃的眷恋和怀念。然后是介绍枸杞头。在这里,作者想起了卖枸杞的小女孩,勾起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描写野菜蒌蒿时,先引《大淖记事》介绍蒌蒿时水边植物,并以苏东坡的诗文“蒌蒿满地芦芽短”为证,同时作者不忘写与家人的情谊,别有情趣。写野菜马齿苋时,围绕马齿苋的吃法,道出了中国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同时,还写了养鸟的拔“马齿苋”喂画眉的故事,饶有趣味。莼菜一篇则显得别开生面,写出了家乡野菜和乡土大地的沧桑和血泪。先引用秦少游的《以莼姜法鱼槽蟹寄子瞻》诗,说明莼菜原来是高邮的特产。接着谈起了明朝散曲作家王西楼作的《野菜谱》和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谈到的野菜中的灰菜,讲述自己国宾馆外采灰菜的故事。而文章最后以《野菜谱》中四首诗结尾,则写出了家乡历史的的沧桑,人民的疾苦。与前面的写情记趣不同,多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和沧桑感,领略到汪曾祺散文的别调。文章的艺术特色:汪曾祺以儒家审美理想为主导,辅以庄禅哲学,文章的内容平和,在平淡中看出最深的喜悦和悲哀。这篇散文,谈野菜、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都是在平和中娓娓道来。文章表现了传统文化和习俗,语态安详、心态从容。家乡的野菜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作者引证大量大量的民俗学资料,将几首民歌附录在内,富有哲理色彩。语言简约生动、拙朴而高雅,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他善于吸收民间大众的语言,为我所用。本篇记载家乡的野菜,反映家乡的风俗人情,糅进了民歌民谣,显得活泼自然,从众而又脱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3.课文难点讨论比较“莼菜”和其他各篇在内容上有何不同。答:其他各篇以情趣见长,而“莼菜”一篇则别开生面,写家乡的野菜和乡土大地的沧桑血泪,使我们领略了汪曾祺散文的别调。4.相关评论①王尧《“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再论汪曾祺散文》说:“汪曾祺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再现”型而是一种“表现”型的作家,他通常不是去再现生活,而是去表现人的性灵。”②王凤玲《自觉·厚度·张力--论汪曾祺散文话语形式》说:“由于汪曾祺独特的语言把握方式,其散文话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摆脱主流语言束缚的审美自觉性,讲究气韵流动的朴实美,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的音乐美,富有多重变化的交响美,这些话语特点统合在汪曾祺散文的话语形式中,显示出其成熟的散文话语组织系统的厚度和张力。”③卞永清《平民化的汪曾祺》说:“汪曾祺散文的创作是建立在其平民话语身份的自我定位基础上的,因此,平民化是汪曾祺散文文化追求的最显著特点。”④鲁晓霞《汪曾祺散文的艺术个性》说:“汪曾祺不仅足小说家,还是散文家。他的散文记人事,谈文化,述掌故,间作小考证,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字少雕饰,古拙雅洁。因此,他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说,并不逊色于小说,同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艺术个性。”六、练习1.选择题下列作品不属于汪曾祺散文作品的是()A.《胡同文化》B.《大淖记事》C.《故乡的野菜》D.《翠湖心影》2.填空题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本文《故乡的野菜》,选自《汪曾祺全集》。3.简答题说说本文在艺术上的特点。答:艺术上,首先汪曾祺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第二,行文结体自由,笔之所至,不主故常,不事机巧,不落窠臼,像本文就是把故乡的几种野菜一一说过,不假雕饰,自然作结,深得散文之“散”的精髓;第三,语言表达趋向非抒情化。由于感情的淡化,自然影响到文章的语言和修辞,因而,语言多白描,少夸饰的修辞。七、研习与思考思考:本文和周作人的《喝茶》,同样从身边取材,一样有闲适风度,试比较二文有何差别。答:从文学渊源上看,汪曾祺似是“闲适”、“性灵”一路,但因为有故乡乡风民情和对故乡的深情怀念的孳乳,同样的题材,在汪曾祺写来却不见枯涩,倒是一派乡野的素朴鲜活,仿佛故乡春天早晨,女孩子竹篮子里的枸杞头,沾着雨水和泥土。因此,汪曾祺的小品文,态度固然闲适从容,但却更多日常生活亲切的人间气息。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1.汪曾祺与妻子的生活照,见本文PPT2.文章里提到的四种野菜的相关图片,见本文PPT3.张承志主要作品封面图片,见本文PPT九、延伸阅读“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再论汪曾祺散文我曾经以《换一个角度读汪曾祺》为题初论汪曾祺散文,后来再读汪氏散文有意犹未尽之感。汪曾祺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出版时,我对封面上的“广告语”出自谁人手笔有猜测,疑是夫子自道。后来知道,确是作者自拟。这文字有两段,其一曰:“齐白石自称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其二曰:“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后一句语出《山家清供》,叶灵凤《春初早韭》云:“《山家清供》载,六朝时代的周颙,平时清贫寡欲,终日常蔬食,惠文太子问他蔬食何味最胜?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我对书的装帧雅洁也颇欣赏,以为与汪氏的文字相宜。列入作家出版社“四季文丛”的还有贾平凹之《抱散集》、张承志之《绿风土》,其时散文集还没有像今天这般出滥、滥出,买回来后没有冤枉感。我并不主张以散文比小说或以小说比散文,但汪曾祺以小说家而作散文并有这样的成就似乎也佐证了我一贯的想法:职业性的散文写家成功者极少。我无非想说,散文作为边缘性的文体一旦被人“职业化”,其审美空间就会变形和萎缩。许多人都注意到,汪曾祺似乎和士大夫人格、性灵派文学传统一脉相承。也许,正是在相对疏离政治功利适度靠近传统中,汪曾祺显示了他的魅力。我们不必夸大汪曾祺所达到的境界,但是在这个浮躁的世纪末,他的文章滋味确是近似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从散文发展的历程看,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与话语方式都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用现成的“冲淡”“闲适”“性灵”“情趣”等概念和范畴来描述他;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汪曾祺意义的估价,因为他的出现,使我们重新领略了传统与文人的魅力,《蒲桥集》成为文化转型时期当代作家对传统的最成功的一次“聚焦”。因此,我始终把《蒲桥集》视为文人传统复活与转化的精神与艺术的标本。从作家与现实的关系看,汪曾祺所持的是“边缘化”的立场;同时汪曾祺还以他的创造让我们重温了审美化的人生之魅力,他以文人的情致雅趣关怀去掉了日常生活的粗鄙,代之以诗意和书卷气。汪曾祺散文的意义不仅表明了以汉语为母语的写作和传统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而且展示了以汉语写作的永恒魅力。汪曾祺给人“旧式文人”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蕴藉于作品中而又表现在日常生活里的人格魅力。有人曾经戏称汪曾祺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戏言实际上揭示了汪曾祺依傍着文化传统的心灵与人格特征。汪曾祺出身书香门第,精通诗书琴画的父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最初将东方艺术的精神传递给他,其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有趣地描述了父子之间的关系。汪曾祺分析自己“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是在“温柔敦厚”的诗教里长大的。有一阵子对庄子很迷,虽然他感兴趣的是其文章而非思想,但“文章”和“思想”是难以分清楚的。因此他后来在分析自己随遇而安心态形成的原因时,突出了老庄思想的影响。1归结到最后,是在创作中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士大夫传统倾向。“传统/现代”、“中/西”的冲突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基本语境。在40年代,西南联大出身的汪曾祺并不排斥现代主义,甚至“年轻时候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也可以说有模仿,后来不再模仿了,因为模仿不了。”模
本文标题:《故乡的野菜》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3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