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文学作品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技巧(1).
背景:分析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同学面临“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规律探索:综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平时的训练题,我们以为,“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一、首段(句)的作用若开篇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常是总领全文,或点明题旨,或奠定感情基调,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或者引起下文。若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渲染烘托气氛。若首段设置悬念或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起阅读兴趣或发人深省的作用。例:《学海导航》练习篇中《叹息的船》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开篇暗扣标题,引出下文关于“叹息”的描写。例:《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例: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四单元第四大题第2题,篇首句的作用就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表达对树的敬意。练习:读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一大题《无法还乡》,思考: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①从村庄的现状写起,点名题旨;②引起下文具体叙写村庄荒芜的命运。练习:《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六单元,读《捉贼》,思考: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答:开头写大雪与极寒,渲染寒冷氛围,为下文写矮婶偷草作铺垫。二、末段(句)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三、中间段(句)的作用中间段(句)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文章的中间段(句)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句)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对比)。三、中间句段的作用练习:读《学海导航》P194《饮一口汨罗江》,文中写到的“渔翁”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答:作者写“渔翁”是为了与愤世嫉俗的屈原的形象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原人格的高尚。四、某个句子(意象)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如果文中反复出现某个句子或意象,那么它的作用有可能是:①照应或过渡;②串联文章的一个重要线索;③突出主旨;④展开想象或联想,丰富文章的内容。例《学海导航》(同步训练)P354,第2题:文章多次出现“在三月里”,有什么作用?答:文中反复出现“在三月里”,既照应了文章标题,使文章过渡自然,结构紧凑;又以此为联想的出发点,联想了“在三月里”的种种情形(自然风光、乡村的风俗人情、农人的生活劳动情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五、写人叙事类散文景物(物象)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或渲染、烘托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或者具有象征意义。它又可细分为两类: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练习:《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六单元第四大题,读《大满和小满》,思考:小说第七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这段景色描写,强调了夜色的暗沉无边,渲染了一种清冷、压抑的气氛,烘托了小满消沉低落、惶恐不安的心境,也暗示了大满的悲剧结局。六、技法的作用技法,就是文中使用的某种写作方法。这是常考考点,几乎每年各省(市)命题都有涉及。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1、叙事顺序的作用文章在叙事时,根据需要可以采用顺叙、倒叙和插叙等不同的叙事方法。顺叙的好处是叙写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条理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的好处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六、技法的作用2、修辞的作用比喻: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拟人:让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借以抒发感情或便于激发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增强感染力。借代: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夸张: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想,便于文章的自然展开。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六、技法的作用3、肖像描写的作用肖像描写的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点: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③效果上,运用肖像描写使这一形象更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例:《祝福》中对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描写: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段肖像描写,突出了祥林嫂朴实温顺的性格特点,与下文写她的逆来顺受相一致。这一简洁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六、技法的作用4、叙事人称的作用有些散文,在行文叙事(抒情)中,作者常会根据内容、情感等表达需要来选择、变换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描写自己的心理,表达内心感情;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能增强亲切感,便于对话,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而且也便于直抒胸臆,如果描写的对象是物,则有拟人意味;使用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地表现内容;便于对所刻画的人物进行详细地心理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练习:《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六单元第二大题。读《黄昏》,思考: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答:能自由灵活地表现小说描写的内容;便于对所刻画的葛尔特茨比及其他次要人物进行详细地心理描写,便于从葛尔特茨比角度观察其他人物,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七、插入史料、典故或神话传说的作用插入史料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或赞颂古文明(古先贤的丰功伟绩),或表达华夏儿女面对灿烂历史的自豪之情。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引用典故一般是为丰富文化色彩,使文章含蓄,借古喻今。插入神话传说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感染力,赋予所描绘或所要描绘的对象以神迷、传奇色彩。以引起人民的好奇、崇敬心情;或者是用来与前文(后文)作对比或反衬。同时可引起读者的阅读欲。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增强说服力的作用。如1998年卷的选文《报秋》引用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正是要用《西江月》中“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来阐明作者“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最终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例: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四单元第三大题,读《窗的随想》,回答: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句或小说中名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①充分佐证作者的观点,体现了窗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九、文中的关键物象或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在散文或小说中,如果文中某些物象非常关键或者文章是用某一物象直接作标题,一般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三是点明作品的主旨;四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例1:《学海导航》P188,读《书房的窗子》,思考:窗子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窗子是贯穿本文的一条线索:开篇写窗子的功用,然后写我喜欢窗子的理由,最后描写想象中北窗的景象。例2:《学海导航》练习篇,读《那个曙光微明的时代》,回答:“曙光”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曙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练习:《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六单元第二大题,读《黄昏》,分析本篇小说以“黄昏”为题的作用。答:①一语双关:题目“黄昏”既指海德公园的黄昏,同时也是葛尔特茨比所认为的失败的时刻。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模糊、昏暗、清冷的背景。③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黄昏,老人才不能发现自己丢失的香皂,而年青人也因此没被识破身份,葛尔特茨比才能意外发现香皂,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④揭示小说主旨:模糊昏暗清冷的黄昏,是葛尔特茨比沮丧心情的写照,也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由实而虚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散文写作的一般技法,尤其是近几年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长城》和《门》,更是具有典型的由实而虚的哲理意蕴,看来,在高考试卷中读解哲理散文有可能成为趋势,而从虚实角度命题也就顺理成章。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例如,在《门》中可分别换成“实在的门”和“具有象征意义的门”),答案便呼之欲出。
本文标题:文学作品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技巧(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43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