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类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类容提要:本文从作者自身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的揭露,以及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和重要性。关键字: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20世纪末的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曾经通过国际互联网,在悠悠千年、代代英豪中评选本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众多候选人中名列榜首。他是世界上那少数永远被人铭记的人物中的佼佼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不朽者。而让他成为不朽神话的正是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立和发展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充实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了。”①在我心中马克思主义是神圣的,是发展的,是科学的。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看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了社会主义,潜移默化的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深度,更加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在此,我要着重述说一下通过学习所理解到了资本主义。曾有人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因为马克思主义特别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可以毫不谦虚的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公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列林曾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他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②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吸收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与我国国情不可分割的。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其中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0世纪初期的某一天,一位伟人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样一篇文章。如今,在大大小小的历史史册上,你几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名字。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当时的中国人民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然而在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书写这样一个类似的题目,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之后,我相信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还是怀着当年同样的信念。“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书上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描述。马克思主义给那样一个将亡的民族带来了希望,带来了生机。马列主义的力量,我们坚信不移。因此,在戈尔巴乔夫上演世界闹剧的时候,在苏联老大哥抛弃它的时候,我们没有放弃。而事实上证明,我们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成功,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成功的最好证明。但是一个好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绝不会因为取得一时的成功,就画上完美的句号。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将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再次丰富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认识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我们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新的实际为中心,在实践中不断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结论,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注重中华民族的特殊性,要研究民族的现实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特殊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民族特点。只有同中国具体民族特性相结合,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世情,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的过程。任何理论体系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只有把握时代问题,认清世情,才能确定党和人民所处的时代地位和历史方位,才能把握中国发展的时代命脉和历史趋势,才能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通过什么样途径走在时代潮流前列的问题。今天,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判断时代条件和世界发展趋势,认真吸取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明,带领中国人民紧跟时代前进潮流,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武装群众、掌握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具有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品质,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人民大众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所理解。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能动的物质力量。任何正确的理论,必须说服群众、掌握群众,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为人民所接受,由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否则,再好的理论,只要离开人民群众,脱离群众,都是一事无成。理论的巨大成就,来源于其必须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必须与人民群众的实际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定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掌握群众,为群众所接受,这就要走大众化的道路。要大众化,就必须通俗化,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要运用通俗易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使理论从理论家的书本上、从思想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真正掌握群众,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源泉和基础,人民群众是理论的真正创造者和实践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它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播与发展,已经深深地为我党、为人民所用、所信任。因为它是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南、重要精神与灵魂,它代表着最实际的中国国情,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党和几代领导人的心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的最高概括。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并坚持始终走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前沿。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见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所在。我们更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后我想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③马克思的思想与理论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的心中,它是值得永远学习的不朽。注释:①《技术、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吕·费弗尔②《列林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2009-12-12
本文标题: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5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