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9章金融危机及其防范线索定义—分类—成因(理论)—扩散—防范第一节金融危机的形成一、金融危机的定义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is):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证券价格、房地产的价格、企业破产数、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金融繁荣、金融困难、金融危机:金融繁荣:预期资产价格上涨,大量抛出货币,购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金融危机:预期资产价格下降,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困难:金融繁荣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困难时期。金融困难是否造成金融危机取决于:包括前期放款展期的不稳定性,人们预期心理的迅速逆转、某些金融事故所造成的信心问题,以及金融界对于发生困难时最终贷款人会出面解救的保障等。金融危机分类:根据IMF的分类,金融危机可以分为三类:货币危机(monetarycrisis):某种货币的持续性贬值,或利率大幅上升。银行业危机(bankingcrisi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政府被迫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债务危机(foreigndebtcrisis):一国不能按期偿还所欠外债。第二节金融危机理论一、货币危机理论过度交易论财政赤字论自我实现论)1、过度交易论:金德尔伯格提出。核心思想是:经济扩张,疯狂性投机产生,形成过度交易,出现资产价格泡沫,价格预期逆转,抛售资产,金融恐慌,外汇需求剧增,货币危机。减少货币危机的措施:理性投机、最后贷款人援手维持信心、提高利率限制疯狂性投机。2、财政赤字论:克鲁格曼提出(1979)提出。核心思想是:大量赤字(包括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存在,国内的信贷过度扩张(为了弥补赤字),利率下降,资本外流(甚至出现资本的净流出),产生本币贬值预期,抛售本币,增加持有外币,维持固定汇率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进一步的投机攻击,最终形成全面的货币危机。评价:该理论强调固定汇率与财政赤字导致货币危机的必然性。这一点也已被大量的经验事实所证实。Edwards(1995)研究了1954~1975年的87次货币危机,发现这些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伴随着巨额的财政赤字。3、自我实现论:奥布斯特菲尔德(Obstfeld,1994)等人提出。核心思想:在固定汇率体制下,人们普遍预期货币将贬值,抛售本币,若政府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大于收益,放弃固定汇率。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与收益的大小又与公众的预期密切相关,贬值预期越强,成本越高(一国货币的预期贬值幅度越大,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幅度越高,就业、政府预算和银行部门的压力越大)二、银行业危机理论货币政策失误论货币存量增速论金融不稳定假说银行体系关键论银行挤兑论道德风险论1、货币政策失误论: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主要观点:金融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政策失误。核心思想: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货币供给是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的乘积,由于货币乘数相对稳定,货币数量决定物价和产出量,货币供给变动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失误可导致一些小规模的、局部的金融问题发展为剧烈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应用:弗里德曼认为正是美联储在1929~1933年错误地执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进一步减少,产出降低、收入和就业水平降低,导致大危机。2、货币存量增速论:布拉纳尔和梅尔泽尔(Brunner&Meltzer)提出核心思想:货币过分紧缩(货币存量增速),银行出售资产以满足央行的储备要求,资产价格下降,利率上升,银行筹资成本上升,银行清偿力减弱,存款人信心受打击,如果大批银行因失去流动性和偿付能力而倒闭,货币供给进一步减少,最终使金融机构的破产加速并迅速传播,金融危机就此爆发。3、金融不稳定假说:海曼·明斯基(HymanP.Minsky)于1963年提出主要观点:信用创造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代表)和借款人的特征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如果现金流不能正常运作,金融体系就不稳定,就会导致金融危机。核心思想:投资者的现金流特征分类:套期保值(以自身的利润和能收回的债权求得资产的流动性以维持预期的现金支出)、投机理财(靠债务滚动来维持正常经营)、庞兹理财(PonziFinance,正常现金流入不足支付日常性支出,将“后加入者”的投资充当投资收益分给“先来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利润空间压缩,投资减少,套期保值型投资者减少;投机理财型投资者有增多趋势;庞兹理财型投资者虽然不正常,但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也是客观存在的。投资者三种不同的理财方式及经济的发展说明经济运行中存在广泛的负债经营和由债务链编织的网络。一旦遇到现金流不能正常运作,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3、银行体系关键论托宾1981年提出银行体系关键论。核心思想:过度负债,银行风险增大,银行贷款管理从严,企业投资减少,经济发展减缓;企业被迫出售资产以清偿债务,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资产缩水,债务链条断裂,连锁反映,银行业危机发生。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是关键。只要银行能继续放贷,企业的资金连就不会断裂,危机就不会发生。4、银行挤兑论:戴蒙德和戴维格(Diamond&Dybvig,1983)提出银行挤兑理论。基本思想:当银行的资产价值不抵银行的债务价值时,银行就失去了清偿力。若银行存款未予保险,触发挤兑风潮,银行系统的危机发生。克鲁格曼对银行挤兑行为的分析:大部分投资以基金形式由基金经理人代为管理,因为基金经理人获得津贴的依据在于本基金与同类基金的业绩比较,求稳心理导致基金经理人更愿意从众行动。如果跟进市场主流行为之后遭受损失,一方面会由于众多的投资者一同承担损失而使其损失不至太大,另一方面由于众多的投资管理者都发生了失误,在委托人面前也不至于显得其无能。如果市场预期悲观,从众行为使得市场预期更加悲观,从而推动了危机爆发。5、道德风险论:较早提出道德风险理论的是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麦金农,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克鲁格曼认为,亚洲金融危机产生原因之一是由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核心思想:在政府免费保险和监管不严的情况下,银行具有很强的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欲望(道德风险)。当国内机构无法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下,国内投资需求过度只会造成国内利率的上升,而不至于引发投资过度;如果资本项目放开,国内的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在世界资本市场上自由融资,那么银行的高风险投资偏好就可能导致过度投资。泡沫破灭,尸首遍野,银行业危机。三、外债危机理论债务一通货紧缩论资产价格下降论综合性国际债务论1、债务一通货紧缩论:1933年,欧文·费雪面对大萧条提出该理论。核心思想:债务一通货紧缩,即欠得越多就变卖得越多,卖得越多越贬值,金融危机就此爆发。2、资产价格下降论沃尔芬森提出该理论核心思想:过度负债,银行惜贷,企业被迫降价出售资产,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资产负债率提高,净资产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再降价,再循环,偿债能力大幅降低,债务危机发生。3、综合性国际债务论:苏特(Suter)提出该理论核心思想:经济繁荣,国际借贷扩张,外债增多,偿债负担加重,逐渐失去偿债能力,最终爆发债务危机,债务清理谈判,债务国继续从国际市场融资,但不良的偿债记录限制了债务国的融资规模。三、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经济理论界对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金融体系自身恶化外部因素对金融体系的冲击。1、自身恶化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足:自由的空间,银行信贷激增,巨额贷款损失,银行资产负债状况恶化,资本充足率下降,许多银行无力偿付债务,直接导致银行危机,诱致货币攻击,激发货币危机。金融自由化之后,资本管制解除,大量资本流出入:私人企业和银行纷纷举借外债,国内信贷激增,当储户预料本币将贬值时,资本外逃,引发货币危机、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后,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未能相应提高:风险无约束的积累、积聚。2、外部冲击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和各种金融危机的微观基础。存贷市场上存在着两个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性: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对银行经营管理和资产组合状况信息的了解存在着不对称性,存款人处于劣势;银行和借款人对借款人投资项目的信息不对称,而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存款市场上的不对称容易引起银行挤兑,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贷款市场的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必然引起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当银行的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引发银行危机、金融危机。金融创新工具的投机操作:以大量衍生金融工具为代表的当代金融创新为投机者提供了操纵市场的有力武器。操纵市场极易产生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隐含较大的风险,在尚未有有效的监管措施的情况下,直接增大金融机构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与基本经济因素的关系严重扭曲,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虚拟资本膨胀:金融财富的形式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底层是实际的物质产品,在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商业贸易,再在其上是复杂的名义债务、股票、通货、商品期货等,顶层是衍生金融交易及其他纯粹的虚拟资本)。一般说,把虚拟财富维持在倒置的金融“金字塔”的任以层次上,都有赖于该层次的资产从下一层资产中取得收入的能力。在日益增长的债务负担以及其他对“金字塔”的支付负担下,实物经济在停滞甚至萎缩。一旦实物经济被掠夺耗尽,再不能输送维持整个金融机构所必需的日益增长的实物资产的时候,整个金融体系的“金字塔”就会垮掉,爆发金融危机(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最终以相信货币资产最后能变成实物资产为基础)。国际游资的冲击:货币投机攻击导致货币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第二节金融危机的扩散一、当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特点金融危机具有快速和广泛的连锁性和传染性“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体系的网络化特征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投资者过度敏感的金融恐慌心理、国际间资金调动的电子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快速的信息传递,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在引发一国范围金融危机的同时,还可以迅速波及到国外的金融网络。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往往可能波及周边国家或国际资本市场,引起地区性的或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实例:1994年底的墨西哥比索贬值引起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引起巴西、智利等国资金大量外流。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起因也是先由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进而导致东南亚地区发生金融危机,进一步引发了带来了全球股市的动荡。金融危机具有生成的潜伏性n潜伏性:金融风险不一定导致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产生金融危机。当代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前都表现出一定的潜伏性,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积累过程往往伴随着危机发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化。虽然当代金融危机爆发得很突然,但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长期潜伏的综合性经济危机的总爆发。实例:在日本,战后建立的日本金融体制以政府为主导,过度保护严重,导致日本金融体制的种种弊端,不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由于价格机制被排除在经营之外,同业竞争误入歧途。使得日本金融领域突出表现为“超贷”、“企业超借”、“间接金融优先”等现象。银行业为了争取客户,不惜降低贷款审查标准,大搞“人情贷款”和“优惠贷款”,结果造成不良资产膨胀,积聚大量的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内源性金融危机爆发政府的宏观政策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首先,金融自由化战略失当,超过了本国经济承受和金融监管能力。其次,政府对经济的过分保护,使得市场经济的作用大大受到抑制。再次,在开放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固守已经僵化的钉住汇率制。最后,政府的监管手段和措施赶不上无法有效监控金融市场衍生工具投机使用带来的风险。当代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增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在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之后,近半个世纪世界经济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八十年代末期墨西哥金融危机、九十年代初的日本银行赤字风暴、1994年的墨西哥再次爆发比索贬值危机、1995年的日本银行坏帐危机和最近的泰国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上的金融危机层出不穷,而危机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
本文标题:金融危机及其防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