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肾上腺癌的治疗指南(转载)发表者:孙衍伟464人已访问肾上腺皮质癌(adrenalcorticalcarcinoma,ACC):肾上腺皮质细胞的恶性上皮性肿瘤。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ACC临床罕见,年发病率为1~2/100万人,占恶性肿瘤的0.02%,癌症死因的0.2%[1-3]。儿童ACC年发病率为0.3/100万,但巴西南部例外,为3.4~4.2/100万,10倍于全球平均水平[4],与特异的TP53基因的10号外显子R377H突变有关[5-7]。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5岁和50岁左右两个高峰[8-10],平均年龄45岁[10]。女性约占59%,略多于男性[9]。双侧者2%~10%[3]。ACC的分子机理未明。可能与抑癌基因的失活(TP53[11]、MEN-1[12]、P57Kip2[13]、H19[13])、原癌基因(Gas[14]、Ras[15]、ACTH受体缺失[16])以及生长因子IGF-2[17,18]的过度表达有关。ACC绝大多数为散发性,极少数与家族性遗传相关:(1)Li-Fraumeni综合征:染色体17p13的TP53基因突变[5-7];(2)Beckwith-Wiedeman综合征:染色体11p15的IGF-2、H19、P57Kip2突变[19]。二、病理(一)病理特征和分型95%的ACC直径>5cm(平均10cm),多伴有出血、坏死,肿瘤重量多在250~1000g。约40%在诊断时已远处转移[20],最常见肺、肝、腹膜后淋巴结和骨,并可经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形成瘤栓。肾上腺皮质癌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和正常肾上腺皮质相像,良、恶性鉴别困难,有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大体、镜下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Ki-67、CyclinE)综合判断。2004年WHO推荐[21]采用改良的Weiss提出的肾上腺皮质良、恶肿瘤的9项组织学鉴别标准[22]:①核异型大小;②核分裂指数≥5/50HP;③不典型核分裂;④透明细胞占全部细胞≤25%;⑤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⑥肿瘤坏死;⑦静脉侵犯;⑧窦状样结构浸润;⑨包膜浸润。该系统将9个组织学标准各赋值1分,分数大于3分则被分类为恶性。其中核分裂数目、病理性核分裂象、血管或包膜侵犯以及坏死等是典型的病理组织学恶性指标。预后与肿瘤细胞核分裂指数和浸润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常见的肾上腺皮质癌亚型包括:嗜酸细胞性肾上腺皮质癌、粘液样型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癌肉瘤。(二)分期推荐采用2004年UICC的肾上腺皮质肿瘤的TNM分期系统[21](表8,表9)。强调肿瘤体积大小,肿瘤局部侵犯或区域淋巴结转移定义为Ⅲ期,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或远处转移定义为Ⅳ期。此前常用的是Sullivan改良的MacFarlance分期系统[23-26]。三、临床表现ACC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功能状态和体积大小。50%~79%的ACC具有内分泌功能[27,28],其中混合分泌皮质醇和雄激素的库欣综合征(CS)伴男性化[27]最常见约35%~40%,单纯CS约30%,单纯男性化(痤疮、多毛、乳房萎缩、月经异常和声音低沉等)20%,女性化(睾丸萎缩、乳房增大等)约10%,分泌醛固酮的ACC罕见(2%)[29,30]。儿童ACC约90%具分泌功能,绝大多数为雄激素,单一(55%)或混合分泌皮质醇(30%),单纯CS<5%[31-33]。多为男性化或假性青春期表现[10,32]。非功能性ACC起病隐匿,多与肿瘤局部进展有关:腹部胀痛、纳差、恶心、低热、消瘦等[29,34]。约50%可及腹部肿块,22%~50%则表现为转移症状[3]。肾上腺偶发瘤约2%~3%为ACC。四、诊断典型的功能性临床症状、肿块、转移等多能提供ACC的诊断线索,特别是合并男性化或女性化的CS者[35-37]。不过目前ACC的诊断更常见于肾上腺偶发瘤的筛查[38]。ACC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内分泌检查,确诊则需依靠病理检查(表8,表9)。表8肾上腺皮质癌的TNM分期[21,39]分期标准原发肿瘤(T)T1肿瘤局限,直径≤5cmT2肿瘤局限,直径>5cmT3任何大小肿瘤,局部浸犯,但不累及临近器官T4任何大小肿瘤,累及邻近器官淋巴结(N)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M0无远处转移M1远处转移表9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分期[21,39]分期TNMⅠT1N0M0ⅡT2N0M0ⅢT1-2N1M0T3N0M0ⅣT3N1M0T4N0M0任意T任意NM1(一)内分泌检查1.所有可疑ACC者必须进行内分泌检查评估[25,36]。主要目的为:(1)激素分泌方式可能提示恶性病变:如高浓度的脱氢表雄酮、类固醇前体、17β-雌二醇(男性者)等,同时分泌雄激素和皮质醇者高度怀疑皮质癌[10,35,36];(2)自主性分泌皮质醇者术后可能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3)术前必须与嗜铬细胞瘤鉴别;(4)特定激素可能作为肿瘤标志物便于术后随诊。2.推荐根据病情选择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表10)表10ACC的内分泌评估[27,36,40]激素类别推荐实验室检查糖皮质激素(至少3项)24h-UFC过夜-1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血浆ACTH血清皮质醇性激素脱氢表雄酮(DHEA)雄烯二酮睾酮(女性)17β-雌二醇(男性或绝经妇女)17-羟孕酮脱氧皮质酮盐皮质激素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仅高血压和/或低血钾者)排除嗜铬细胞瘤(至少1项)24h尿-儿茶酚胺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或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二)影像学检查(参考偶发瘤)1.CT平扫+增强(推荐首选)腹部。2.MRI(推荐)造影剂过敏或妊娠者代替CT,或者大的肿瘤术前评价与血管的关系。3.FDG-PET(可选)仅疑为转移瘤者。4.骨扫描(可选)疑骨转移者。5.其他推荐必需检查腹部超声波检查、胸部X线片和CT平扫,评价有无转移。6.其他参考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核素肾血流图、IVU、MIBG(疑嗜铬细胞瘤者)。(三)穿刺活检(可选)仅疑肾上腺转移瘤(参考偶发瘤)。五、治疗手术仍然是ACC的主要治疗手段。(一)手术治疗1.手术指征(1)临床分期Ⅰ~Ⅲ期肿瘤[25,26,29,41-43];(2)Ⅳ期肿瘤[44]:①原发灶和转移灶能完全切除者;②姑息减瘤,目的在于缓解皮质醇高分泌,并有利于其他治疗发挥作用,但预后差,生存期多<12个月[26,42,45]。(3)术后复发、转移[1,44,46,47]:再次手术切除,可延长生存。2.手术范围完全切除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基础[41,48,49],应完整切除肿瘤包括其周围脂肪组织、可疑肿瘤受侵区域及淋巴结;邻近脏器受累者应同连原发灶整块切除如肾、脾切除、肝部分切除等[49,50];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不是根治切除的禁忌,应一并切除[43,51,52]。3.手术方式推荐开放手术[29,38,44,53,54]。腹腔镜手术可根据肿瘤具体情况选择,但术后复发率高(40%)[55,56]。4.围手术期处理ACC多具内分泌功能,围手术期应按CS原则补充皮质类固醇激素,非功能性者亦应酌情补充。(二)药物治疗1.密妥坦(国外推荐首选)[44]目前最有效的药物,主要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细胞线粒体,诱导其变性坏死。适用于晚期肿瘤[57]或术后有残留病灶的患者(Ⅱ~Ⅳ期)。有效率约35%[9],多为短暂的部分缓解[34],但偶有完全缓解长期生存者[36,58]。治疗可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需监测皮质醇等。注意事项[44]:开始剂量为2g/d,渐增量至血药浓度14~20μg/dl(4~6g/d);监测临床症状及ACTH/UFC/电解质;调整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的激素剂量;监测并根据需要纠正甲状腺功能、血浆睾酮及血脂水平;提供强力抑吐药物及其他支持治疗。2.细胞毒药物EDP/M方案[59](顺铂、依托泊甙、多柔比星、密妥坦)和Sz/M方案[60](链尿霉素、密妥坦)治疗晚期ACC,部分缓解率约50%。(三)其他治疗ACC放疗的有效性仍然证据不足[61]。可能仅在骨转移姑息治疗和高风险局部复发的病人中有一定作用;射频热消融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的皮质腺癌或其多发转移病灶。介入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能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分泌功能降低,缓解原发病灶引起的局部症状,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六、预后和随访(一)预后的影响因素由于30%~85%的ACC病人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其中大部分生存时间不超过1年。手术切除的Ⅰ~Ⅲ期者5年生存率大约是30%。对于预后较为有利的因素有:较小的年龄、出现症状半年内确诊、肿瘤重量小于100g。预后较差的因素有:核分裂指数高、静脉浸润、重量超过50g、肿瘤直径超过6.5cm、Ki-67/MIB1阳性指数超过4%、p53阳性。(二)随访对于临床分期Ⅰ~Ⅲ期患者,若完整切除肿瘤,术后2年内每3月复查,2年后每半年复查,对于未能完整切除肿瘤的Ⅰ~Ⅲ期患者以及Ⅳ期患者,前2年内应每2月复查,2年后根据肿瘤进展情况决定继续随访时限。随访的检查包括肾上腺超声/CT,尿液中激素水平的检测等
本文标题:肾上腺癌的治疗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5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