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课件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学案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温馨提示:请先自学本学案后的知识清单的相关内容。](一)诗歌表达技巧四大分类表达方式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表现手法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结构手法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说明: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的把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些图书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因此,如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二)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2)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也可以合并,并且也可以调换顺序。考点一修辞手法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考点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一)比喻内涵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举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沧浪亭怀贯之①苏舜钦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g):快乐。这首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明技巧)②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释运用)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析作用)(二)比拟内涵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作用使用比拟可以让描绘的事物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举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典例2](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答案:①比拟、排比。(明技巧)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③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析作用)④“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⑤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析作用)(三)夸张内涵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作用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举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答案:①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明技巧)②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释运用)③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析作用)(四)借代内涵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作用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举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典例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斋独宿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案:韦诗:①比喻。(明技巧)②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释运用)③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析作用)赵诗:①借代。(明技巧)②③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释运用)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析作用)“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析作用)(五)双关内涵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举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竹枝词①二首(其一)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注]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答案:①“晴”和“情”谐音,使用了双关的手法,(明技巧)②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释运用)③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析作用)考点二表达方式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命题方式]1.(2016·天津卷)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2015·浙江卷)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3.(2014·全国卷Ⅱ)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2014·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一、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是指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少年行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注]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答案:①直接抒情。(明技巧)②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释运用)③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析作用)(二)间接抒情在分开讲解之前,须明确以下三点:①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它们并无本质的区分,差别极为细微,所以有些答案常将“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并列。在实际考试中“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是等同的,为保险起见,考生可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一块点出。②“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a.前者用于写景诗中,后者多用于咏物诗中。b.前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后者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的众多方面构成“景象”。c.前者的近义语是“情景交融”;后者的近义语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③其他。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融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典例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好事近魏夫人①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②《凉州》时节。[注]①魏夫人:北宋女词人,襄阳人。②按:弹奏。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答案:①这两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明技巧)②词人愁肠满腹,在其听来,隔溪残漏传来的声响就好像人发出的一声悲凄的哽咽声。(释运用)③通过描写悲凄的残漏声,突出了词人愁绪的深重。(析作用)2.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ng):悲伤。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答案:①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明技巧)②诗人用林中的奇鸟——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释运用)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志向。(析作用)③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析作用)二、描写方式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一)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酒泉子潘阆①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注]①潘阆:宋初著名隐士、文人。②三竺:指杭州飞来峰东南天竺山上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③白猿: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畜养过一头白猿。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上阕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答案:①上阕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明技巧)②如“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两句用三个地名和两个方位,交代了风景点,是远景、大景;“冷泉亭上旧曾游”一句是近景、小景。(释运用)③这三句只标明地点,没有具体描绘西山的景色有多美好,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添补出更多更美的景象。(析作用)(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却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柳絮二阕(其二)韩琦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答案:①诗歌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明技巧)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释运用)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析作用)(三)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
本文标题: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7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