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2.确定强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中常数;3.通过对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套管换热器,以环隙内流动的饱和水蒸汽加热管内空气,水蒸汽和空气间的传热过程由三个传热环节组成:水蒸汽在管外壁的冷凝传热,管壁的热传导以及管内空气对管内壁的对流传热。本实验装置采用两组套管换热器,即光滑套管换热器及强化套管换热器。强化传热又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资金。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用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的方法来强化传热的。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3mm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源。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H与管内径d的比值技术参数,且长径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三、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主要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说明:1、蒸汽发生器为电加热釜,使用容积为5升,内装有一支2.5kw的螺电热器,与一储水釜相连(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储水釜中液位不要低于釜的二分之一,防止加热器干烧);2、空气进出口温度采用电偶电阻温度计测得,由多路巡检表以数值形式显示。壁温采用热电偶温度计测量;3、旋涡气泵型号为XGB─2,由无锡市仪表二厂生产,图1螺旋线圈内部结构电机功率约0.75KW(使用三相电源),在本实验装置上,产生的最大和最小空气流量基本满足要求,使用过程中,输出空气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图2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液位管;;2-储水罐;3-排水阀;4-蒸汽发生器;5-强化套管蒸汽进口阀;6-光滑套管蒸汽进口阀;7-光滑套管换热器;8-强化套管换热器;9-光滑套管蒸汽出口;10-强化套管蒸汽出口;11-光滑套管空气进口阀;12-强化套管空气进口阀;13-孔板流量计;14-空气旁路调节阀;15-旋涡气泵表1实验装置结构参数实验内管内径di(mm)20.00实验内管外径do(mm)22.0实验外管内径Di(mm)50实验外管外径Do(mm)57.0测量段(紫铜内管)长度L(m)1.20强化内管内插物(螺旋线圈)尺寸丝径h(mm)1节距H(mm)40加热釜操作电压≤200伏操作电流≤10安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实验前的准备,检查工作:⑴向储水罐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处。⑵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⑶检查蒸气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的畅通。⑷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2.实验开始:(1)关闭通向强化套管的阀门5,打开通向光滑套管的阀门6,当光滑套管换热器的放空口9有水蒸气冒出时,可启动风机,此时要关闭阀门12,打开阀门1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换热器出口处有水蒸气冒出。(2)启动风机后用放空阀14来调节流量,调好某一流量后稳定3-5分钟后,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的温度及壁面温度。然后,改变流量测量下组数据。一般从小流量到最大流量之间,要测量5~6组数据。(3)做完光滑套管换热器的数据后,要进行强化管换热器实验。先打开蒸汽支路阀5,全部打开空气旁路阀14,关闭蒸汽支路阀6,打开空气支路阀12,关闭空气支路阀11,进行强化管传热实验。实验方法同步骤(2)。(4)实验结束后,依次关闭加热电源、风机和总电源。一切复原。3.注意事项(1)检查蒸汽加热釜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2)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即在给蒸汽加热釜电压之前,两蒸汽支路阀门之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阀门必须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3)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支路阀。(4)调节流量后,应至少稳定3~8分钟后读取实验数据。(5)实验中保持上升蒸汽量的稳定,不应改变加热电压,且保证蒸汽放空口一直有蒸汽放出。五、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过程中所得数据记录在表2中,然后将数据整理后,记录在表3中,并说明其中一组数据的计算过程,即计算示例。10012ttPAcV表1实验记录:光滑管(或强化管)No.123456流量(Kpa)t1(℃)进口温度t2(℃)出口温度tw(℃)壁温表1实验记录:光滑管(或强化管)No.123456流量(Kpa)t1(℃)进口温度t2(℃)出口温度tw(℃)壁温表1实验记录:光滑管No.123456流量(Kpa)1.55t1(℃)进口温度17.7t2(℃)出口温度51.7tw(℃)壁温99.3表1实验记录:强化管No.123456流量(Kpa)1.00t1(℃)进口温度24.7t2(℃)出口温度68.9tw(℃)壁温99.4表2数据整理:光滑管(或强化管)No.123456流量(Kpa)1.55t1(℃)17.7ρt1(Kg/m3)1.185t2(℃)51.7tw(℃)99.3tm(℃)34.7ρtm(kg/m3)1.141λtm(×10-2)2.71Cp(tm)1005μ1.88*510t2-t1(℃)34mt(℃)64.6Vt1(m3/h)9.35V(m3/h)9.90u(m/s)8.75Q(W)107α(W/m2℃)21.98Re10621Nu16.22Pr0.6970277.0/0200.040/iidNu290277.0/0200.040/iidNu29699.00277.01093.11005Pr5pC六、11273273ttVVmtm实验数据处理(一)光滑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确定表2数据整理:光滑管(或强化管)No.123456流量(Kpa)1.00t1(℃)24.7ρt1(Kg/m3)1.405t2(℃)68.9tw(℃)99.4tm(℃)46.8ρtm(kg/m3)1.111λtm(×10-2)2.80Cp(tm)1005μ1.94*510t2-t1(℃)44.2mt(℃)52.6Vt1(m3/h)8.79V(m3/h)9.44u(m/s)8.35Q(W)129.41α(W/m2℃)32.65Re9564Nu23.32Pr0.696No.123456流量(Kpa)1.00t1(℃)进口温度24.7t2(℃)出口温度68.9tw(℃)壁温99.41.对流传热系数i的测定在该传热实验中,空气走内管,蒸气走外管。对流传热系数i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imiiStQ(1)式中:i—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2·℃);Qi—管内传热速率,W;Si—管内换热面积,m2;mt—内壁面与流体间的温差,℃。mt由下式确定:221ttttwm(2)式中:t1,t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w—壁面平均温度,℃;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w来表示。管内换热面积:iiiLdS(3)式中:di—内管管内径,m;Li—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由热量衡算式:)(12ttCpWQmmi(4)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3600mmmVW(5)式中:mV—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h;mCp—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kg·℃);m—冷流体的密度,kg/m3。mCp和m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221tttm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t1,t2,tw,mV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2.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mANuPrRe.(6)其中:iiidNu,mmimduRe,mmmCpPr物性数据m、mCp、m、m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Pr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4.0PrRemANu(7)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与Nu,然后在lgNu~lgRe双对数坐标系中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A和m的值。3.空气流量的测量:10012ttPAcV(8)其中,c0-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c0=0.65A0-孔的面积m2d0-孔板孔径,d0=0.014mP-孔板两端压差,Kpa1t-空气入口温度(即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3。(9)由于换热器内温度的变化,传热管内的体积流量需进行校正:11273273ttVVmtm(10)mV—传热管内平均体积流量,m3/h;mt—传热管内平均温度,℃。(二)强化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及强化比的测定采用和光滑套管同样的处理数据方法,确定传热系数和准数关联式。为研究强化传热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准则,其形式为:0NuNu,其中Nu是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Nu0是光滑管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化比0NuNu>1,而且它的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七、思考题1、比较强化管和光滑管的努塞尔准数(计算强化比),并说明强化管强化传热的原因。2总传热速率方程为,其中总传热系数K与空气对流传热系数、蒸汽对流传热系数和内管导热系数都有关(忽略污垢热阻),但在本实验中:。说明原因。3、管内空气流动速度增大时,α有何变化?说明原因。八、附录实验数据的计算过程举例:1、光滑套管数据处理孔板流量计压差计读数P=0.40KPa,空气进口温度1t=20.7℃出口温度2t=65.4℃,传热管壁面温度wt=99.7℃(1)传热管内径id及流通截面积iFid=20.00(mm),=0.0200(m);4/2iidF=3.142×(0.0200)2/4=0.0003142(m2).(2)传热管有效长度L及传热面积iSL=1.20mLdSii=3.142×0.02×1.20=0.07536(m2).(3)空气平均物性常数的确定先算出空气的定性温度mt,221tttm=43.5(℃)在此温度下空气物性数据如下:平均密度ρm=1.21(kg/m3);平均比热Cpm=1005(J/Kg·k);平均导热系数λm=0.0277(W/m·K);平均粘度μm=0.0000193(sPa);⑷空气流过换热器内管时平均体积流量mV和平均流速的计算孔板流量计体积流量(空气入口的体积流量):mtKAQiK10012ttPAcV=0.65*3.14*0.0142*3600/4*1100040.02t=9.27(m3/h)其中,c0-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c0=0.65A0-孔的面积m2d0-孔板孔径,d0=0.014mP-孔板两端压差,pa1t-空气入口温度(即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3。由于换热器内温度的变化,传热管内的体积流量需进行校正,则传热管内平均体积流量为:7.202735.4327327.927327311ttVVmtm=10.00(m3/h)mV—传热管内平均体积流量,m3/h;mt—传热管内平均温度,℃。平均流速mu:)36000003142.0/(00.103600/FVumm=8.85(m/s)⑸壁面和冷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mt的计算:221ttttwm=99.7-43.5=56.65(℃)⑹传热速率3600)7.204
本文标题: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68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