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颌面部的浅表结构1.颌面部的分区颜面部:指上起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侧至下颌支后缘之间的部位。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点的两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上1/3、中1/3和下1/3三等分。颌面部: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组成,口腔临床的范围已由面中1/3、面下1/3向面上1/3和颅部拓宽和加深。一、颌面部局部解剖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各区:1.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2.鼻区: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界为内眦与鼻翼点的连线,为鼻所在。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颏唇沟与颏区分界,为口所在。4.颏区:上界为颏唇沟,两侧界为口角的垂线,下以下颌下缘为界。面部分区5.眶下区:上为眶下缘,内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6.颧区:上为颧弓上缘,下为颧骨下缘,前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7.颊区:前界为唇区和颏区,后界为咬肌前缘,上邻眶下区和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8.腮腺咬肌区:上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缘,前为咬肌前缘,后为胸锁乳突肌、乳突、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下以下颌下缘为界。9.面侧深区:位于颧弓和下颌支的深面,前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该区亦即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2.颌面部表面解剖标志(1).鼻根、鼻尖和鼻背:(2).鼻底和鼻孔:锥形外鼻之底称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圆形孔,称鼻孔或鼻前孔。(3).鼻小柱和鼻翼: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鼻前孔外侧的隆起为鼻翼。(4).鼻面沟:鼻外侧之长形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5).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斜行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矫治修复时,此沟常用以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况的指征。(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合称。(7).口裂:(8).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施行口角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9).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横形凹陷。(10).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11).耳屏: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突起,临床常在其前方,颧弓根部之下,检查下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耳屏前方约1cm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12).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体表投影: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13).颏孔: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上方,距正中线约2~3cm(14).腮腺导管体表投影: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腮腺和咬肌及其表面的软组织合称为腮腺咬肌区。1.境界前界:咬肌前缘;后界: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界:颧弓和外耳道;下界:下颌骨下缘;内侧界:咽旁间隙;外侧:皮肤。(二)、腮腺咬肌区由浅入深依次为:(1).皮肤。(2).皮下组织含颈阔肌上部,腮腺区:耳前淋巴结、耳大神经;咬肌区:面神经部分分支及腮腺导管。(3).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在腺体前缘筋膜复合为一,形成咬肌筋膜,向前覆盖于咬肌表面直达该肌前缘。2.层次及内容临床常以面神经主干和分支平面为界,将腮腺分为浅深两叶,浅叶位于面神主干和分支的浅面,而深叶位于面神主干和分支的深面。腮腺导管由腮腺浅叶前缘发出→颧弓下约1.5cm处穿出腮腺鞘→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前行→与颧弓平行,导管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动脉,下方有面神经下颊支伴行,故腮腺导管常用来作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解剖标志。导管横过咬肌外侧后在咬肌前缘,几乎以直角转向内,绕过颊脂垫,穿入颊肌,约成45°角向前,在颊肌与颊粘膜之间走行一段距离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的颊粘膜上。导管口处的粘膜隆起,称为腮腺乳头。开口部位是导管的最狭窄处,导管穿过颊肌的部分也较狭窄,故易有结石潴留。腮腺乳头手术时可从腮腺导管口注入1%亚甲蓝溶液2ml,可使腮腺组织染成蓝色,以便腮腺组织与面神经及其四周组织颜色相区别;亦可经腮腺导管口导入塑料管,以便寻找腮腺导管。(1)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根据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及其与腮腺的关系,可将面神经分为三段:第一段: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到进入腮腺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软骨之间,为腮腺浅叶所覆盖,尚未进入腮腺,故显露面神经主干可在此进行。第二段(腮腺内段):面神经在腮腺内一再分支的一段。第三段:面神经5组分支,从腮腺边缘走出,呈扇形布于面部表情肌的一段。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本文标题:颌面部局部解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72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