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中历史常见课型实际与课例分析
厦门一中黄美华2014、7、13高中历史常见与分析•一、概念的区别教学设计课型设计依据教学、学习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内容、媒体、策略、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即教学系统设计或系统化教学设计。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以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内容、一定的方法所精心设计并组织起来的授课形式。课型设计课例•二、课型的分类•1、按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来划分:有不同的课的类型•“有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2、根据教学任务来划分:有不同的课的模型:•什么是课的模型?•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教学模式)•因此课型与某种课堂教学模式相关。•总之,课型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是指“教”与“学”协同活动的“教学”,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应性。•因此“历史教学模式”研究者们强调各种模式的“灵活性”。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的教与认知有关的策略:讲授、启发、谈话、讨论与过程:示范——模仿、操练——反馈与情感:直接强化、间接强化+学生的学自主小组合作自学练习探究角色扮演+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人本主义范例主义结构主义(布鲁纳)课堂教学结构至少要考虑哪些要素?三、高中历史课堂常见的课型(一)视角1:五种基本课型(最常见、较早流行)•1、基础课:最基本、常见,即教授新课。•基本方法是:1251教学模式=10分钟自主学习(用学案)+20分钟教师讲授+5分钟反思训练+10分钟自主消化•2、导读课:即自学导读课。•基本结构=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3、阅读课:老师指定阅读内容、拟阅读提纲、设计问题、进行检测•4、讲评课:从做题中反馈信息,对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缺陷进行矫正。•5、复习课:单元、综合复习等。•“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主体体现在学生阅读思考、归纳建构,训练的方式多样。(二)视角2——从三维目标的落实看:•1、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2、以方法训练为主要策略:•3、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中心?(三)视角3——从教学理论看:•1、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情境式、……•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多元智能理论是指重视个体差异的关于人类潜质的理论。•主张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1、“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是指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而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建构主义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为形象比喻,即利用概念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关于“支架式教学”法的问题:•2、主要教学程序为:•第一步,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第二步,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工具。•第三步,引起讨论: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进行尝试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发展。然后教师的引导逐步减少,以使学生最后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第四步,合作学习:小组协商、讨论——共享集体思维成果——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五步,效果评价:略。•3、例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视角1三体制: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视角2公社功能:乡镇一级政府、农村生产组织视角3农业运作:土地公有、集体经营、平均分配视角4特点:一平(平均主义)和二调(无偿调用)搭建支架:达成意义建构:(1)农村有哪些问题?(2)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做法正确吗?(3)这些做法可以在全国推广吗?生产关系的三个层次提供几个视角——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乱象中国农村改革该动哪块奶酪?引起讨论:合作学习:发现规律:(1)家庭……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改变经营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因此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变革;(2)经济体制是指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总称。因此家庭……属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情境:•关于随机进入教学法的问题:•1、教法来源: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灵活性理论,根据弹性认知理论的要求而提出的。2、随机进入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随机进入的基础:用传统讲授法解决这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创设相关情境。(2)随机进入可以多切口:从不同侧面的情境“随机进入”,自主学习。•(3)然后用以下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①怎样提问题?•②怎样追问学生?•“你的意思是指……?”“你怎么知道这是正确的?”“你对这个问题怎样进行分析?”“这是为什么?”等等;•③怎样再追问?(培养发散思维)•“还有没有其它的含义?”“请对A与B之间做出比较”,“请评价某种观点”等等。(4)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5)学习效果评价:略•3、例子:新航路开辟•(1)呈现基本情境:用讲授法解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等基本内容,然后创设殖民者到新大陆的相关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殖民者给新大陆带来了什么?——让学生自主学习。•(3)思维发展训练:•提问:殖民活动给美洲带来的影响,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请说明理由。•(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并由学生总结。•(5)学习效果评价:略•关于情境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的问题:•建构主义者认为确定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事实,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了。这就像轮船被抛锚了一样,因此情境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教学。(关于情境问题后面还会总结)•具体操作程序:•第一步,创设情境(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第二步,确定问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第三步,自主学习(教师给出解决问题的线索,学生自主学习)。•第四步,合作学习(然后学生间讨论、交流,以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第五步,效果评价。•教学方法很多:•多媒体辅助法•启发式讲授法•历史图示教学法•“读讲议练”四段式教学法•材料(史料)教学法•与建构主义有关:•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情境式教学法•虚拟情境……学习方法也很多: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以反思为中心、以人格养成为中心……(四)视角4——侧重教或者学来看:•虚拟情境教学法问题?•1、情境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信息,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情境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起点。•以史实为依据,创设虚拟的场景,再现历史。(“虚中有实”,有人称之为“人造史实”、“虚拟情境”)这就是虚拟情境教学法。•2、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以史实为依据、足够典型、有趣味、合理。•教学方法很多:•多媒体辅助法•启发式讲授法•历史图示教学法•“读讲议练”四段式教学法•材料(史料)教学法?•与建构主义有关:•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情境教学法?•虚拟情境、•……学习方法也很多: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以反思为中心、以人格养成为中心……(四)视角4——侧重教或者学来看:设置问题提供史料创设情境探究、讨论、解释问题问题情境式教学(情境探究式):史料教学法:问题式教学(问题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法、辩论法:课堂的常见要素及其课型组合:★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很多,带有辨析★史料教学法=史料+问题★情境式教学法=情境+问题+以情感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法常见课型1——问题式教学(问题探究式)课例分析:《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三课标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一、《新青年》与新觉醒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一、对应原因和概况二、对应内容三、对应意义课例分析:以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为例教材结构怎样设置问题?问题教学法•课型:问题教学法•课例:《新文化运动》•本课分析,默认以下步骤:•步骤1——创设情境•步骤2——提出问题•步骤3——理解、讨论、解决问题•步骤4——教师总结、点评•课型:问题教学法•课例:《新文化运动》•本课的教学逻辑是?•导入新课:•一、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二、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三、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四、探究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五、课外拓展•导入新课:•用北京大学校徽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步骤1: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片、文字材料:•(1)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图片•(2)展示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的图示•(3)袁世凯复辟期间到天坛拜祭孔子图片•步骤2: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步骤4:老师小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省略)一、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对于“兴起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等问题的处理:•步骤1:看一组图片(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北京大学、《新青年》杂志的图片)•步骤3:要求学生齐声回答,完成下面表格:••步骤1:多媒体显示蔡元培图像+蔡元培一段话:“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蔡元培•步骤2: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步骤3:师生问答、讨论。•步骤4:教师点评。二、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三、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过渡:20世纪初的中国最需要什么?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怎样?•步骤1:多媒体出示镜头一:《民国时期的留辫子者》(Q字辫)《畸形的三寸金莲》(图)+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图)•步骤2:引导学生诊断中国国民的病根?拿什么来拯救中国人呢?(思想病根:皇权思想、奴性、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等。)(由此引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的国家需要新的国民,新的国民需要新的思想。为改造国民思想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接下来解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突出三位人物及其代表作。•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突出三位人物及其代表作(陈独秀、李大钊、鲁迅)•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步骤1:课件展示材料陈独秀的一段话: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步骤2:“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步骤3:引导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过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已经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而普通的中国民众却仍然受到旧思想、旧道德的牢牢束缚。•步骤1:课件展示文字材料“1917年上海某报刊登‘陈烈女殉夫’之事”和图片“裹脚的小女孩”。(直观感受)•步骤2:这两个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实例吗?•步骤2:什么是旧道德?同学们能不能从下面这段材料中找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反对旧道德提出了什么口号?今天这一口号还适用吗?步骤1:材料一:“儒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常见课型实际与课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85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