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山西民居研究一、山西民居简介山西的村落无论大小,很少没有一个门楼。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围墙,但是在大道入村处,必须建这种一座纪念性建筑物,提醒旅客,告诉他又到一处村镇了。河北境内虽也有这种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财主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殊之点,值得注意的。但限于篇幅及不多的相片,只能略举一二,详细分类研究,只能等待以后的机会了。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及历史1、山西民居建筑概况2、远古及早期的山西民居3、明清时期的山西民居2.1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北山西,南皖南”与皖南民居齐名,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数量多、保存好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方便研究传统民居。2.2远古及早期的山西民居利用自然,原始聚落黄河中游,土地肥沃疏松,自然资源优越促进原始经济的起源;挖穴藏身,掘土构屋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黄土的柱状或垂直节理最易先为民用长时间,大范围窑洞,新石器时期,中华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砖木结构,发展迅速唐宋时期,发展和经济繁荣,山西民宅逐步有了木结构,砖瓦房屋。唐代合院民居院落陶器(引自《中国民居建筑》)2.3明清时期的山西民居鼎盛时期、形成特色明清两代,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山西民居发展鼎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种民居形式:烧砖技术的空前发达,砖广泛应用创造砖砌窑洞和木构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多集中在晋中商业繁荣,大兴土木商人致富后在家乡建造大宅,比大争阔,追求繁丽装饰,高墙深院、雕刻精美。雄霸一方,盛极一时。山西祁县渠家大院十一踩木制牌楼院三、山西民居建筑的环境特征1、自然环境特征2、社会环境特征3.1自然环境特征黄土覆盖、山地高原黄土高原的东部,地表覆盖深厚黄土,断层切割,整个高原岭谷交错。气候极端严酷,建筑封闭风沙较多,空气干燥,建筑形式尽量减少外界接触,外观较为封闭。窑洞用主,木结构从属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主要形式,综合山区地形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形成多种地域特色,有效解决地形限制。3.2社会环境特征山西文化演变北方四合院明、清以来形成的晋商文化与儒家文化,在传统北方四合院基础上形成风格。院落式民居、古建顶峰中国现存最普遍民居形式,材料使用和结构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最多样的一种类型主次分明、和谐统一中轴线布局,“中和”思想,“仁”、“礼”的完美统一,内外分明、尊卑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四、山西传统民居的类型(按建筑材料)1、窑洞式民居2、木架结构体系民居3、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窑洞式、木构架结构体系、砖木混合结构体系,几种类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窑洞式民居:一种是在黄土高原挖进去的窑洞,主要在山区,或保持原样,或内砌上一层砖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一般是一明两暗。另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分全砖、全石、全土坯和砖石混合砖坯混合几种),在山区、平川都有分布。4.1-3山西传统民居的类型木构架结构体系民居:用木构架(或砖墙)作承重结构,在木构架外围多砌有厚重砖墙,梁架大都为抬梁式,适应屋面厚重、荷载较大的特点。平面以四合院为主,院落一进到三进,形成较窄长院落。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以砖石独立结构(砖石窑洞)与木构架独立结构混合组成,由砖石窑洞与前部木构架插廊或窑洞顶部又附设的木构架结构建筑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体系。五、山西民居地域分类(按照地理分布)1、山西民居地域划分2、晋北民居3、晋西北民居4、晋中民居5、晋东南民居6、晋南民居5.1山西民居地域划分根据地理分布不同进行民居分类就是基于对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因素的考虑。由此,将由于地形、山势气候、人文所带来的从北到南山西民间的多种居住方式划分为:(1)晋北民居(2)晋西北民居(3)晋中民居(4)晋东南民居(5)晋南民居1、晋北民居2、晋东北民居3、晋中民居5、晋南民居4、晋东南民居5.2-3晋北、晋西北民居晋北民居:以砖木结构及御寒性强的厚层土坯屋为主,多平顶,正面多木柱式满面开窗,采光较好。一座一座的房屋毗邻排列。呈非常整齐的“一”字形布置,别有特色,故有排排房之称。晋西北民居:因盛产木材、主要存在两种类型:山窑洞,在垂直崖面上开掘横向穴洞;重檐木楼,首层层高较低,但二层相对较高,因为当地雨水较少,屋顶做得平缓。主房坐北朝南,前部多设上下前廊。5.4-5晋中、晋东南民居晋中民居:以四合院为主。院落一进到三进。多由大门倒座、过厅、垂花门、正房及各院厢房组成。厢房后墙与正房、过厅、倒座山墙平齐,形成窄长院落。较大的院落由几组院落并列而成。晋中地区建造技术的水平也最高极具代表性。晋东南民居:晋东南住房变化较多,各种民居形式多样,如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最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一层一般是居室,二层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院落采用独院或四合院。山西民居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平遥和祁县两地。平遥古城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罕见。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中保存有400多处近代民居,典型地体现着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平遥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明清时期经济十分繁荣、商业发达,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之称。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现在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大致呈方形,南北各开一门,东西各开两门,四角各建有角楼,被形象地比喻为龟城。墙体内筑夯土,外包城砖,环周共有敌楼72个,垛口3000个,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城墙四周还开有护城河。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日升昌经理雷履泰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葫芦肚巷等。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仙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平遥县衙县衙入口入口击鼓亲民堂法县衙牢狱牢狱刑具县衙官邸官邸内陈设官邸御花园城外的双林寺•双林寺双林寺内天竺胜境天竺胜境千手观音双休寺镇寺之宝自在观音彩塑双林寺韦驮彩塑乔家大院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城墙、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宅院。这些宅院都有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而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素有“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简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地区祁县东环镇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晋中地区民俗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是乔全美之子,乔贵发之孙,乔家第四代人。人称“亮财主”,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卒干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是乔门中最长寿的人。他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都诰赠夫人。大院大门座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顶楼“福种琅环”匾额可是当时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皇恩浩荡。门上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付:“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李中堂鸿章大人的题名赫然在上,谁敢不敬?乔家大院平面图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乔家大院门楼襄汾县丁村某宅大门宅门对面的照壁乔家大院内院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院内的建筑样式与特征分布的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
本文标题:山西民居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86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