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1《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4.12.8审核:包英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学习难点】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答谢中书书》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3、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2、写作背景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23、题目解说《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预习导学】1、熟读课文,给画线字注音或写出汉字。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2、解释句中画线的词:(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解衣欲睡()(8)欣然起行()(9)遂至承天寺()(10)盖竹柏影也()(11)相与步于中庭()(12)庭下如积水空明()(13)念无与为乐者()3、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4、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合作探究】《答谢中书书》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2、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3、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4、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记承天寺夜游》5、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6、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7、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8、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4【拓展延伸】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陶弘景苏轼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月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闲——————乐分:写景四时之景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人美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猿鸟乱鸣晨昏之景(动态美)沉鳞竟跃总:抒怀欲界之仙都【达标检测】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庭下如积水空明。()③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也。()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3、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教(学)后记】5参考答案2、(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6)参与,这里指欣赏。(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3、(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4、略【合作探究】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2、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3、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4、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师引导: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5、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②“……盖竹柏影也”——描写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6、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8、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豁达。11、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达标检测】1、(1)对偶(2)比喻(3)比喻(5)反问2、A、√B×C√D√3、描写议论闲奇6
本文标题:《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87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