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刘辉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感谢鲲鹏小语工作室给大家提供交流的平台,感谢群主鲲鹏大哥对我的信任,我是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延军农场学校的刘辉,今晚由我为大家做《圆明园的毁灭》教材解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导语这样写到:“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这番话告诉我们,这是中国人屈辱和自豪情感交织的一个单元。看插图,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迎风飘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看见右上角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不禁让读者心灵震颤。前世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八个字当刻心间。本组教材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这几篇课文虽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选编本组课文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通过事例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从课文中领会写法,提高表达能力。并且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圆明园的毁灭》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情、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圆明园的毁灭》的文字当中:读课题“圆明园”三个字,所有辉煌景象涌上心头,“皇家园林”、“万园之园”“艺术瑰宝”“建筑精华”等词汇呼之欲出。虽然圆明园的景观无法再现,但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五年级的学生通过旅游、影视、网络等途径也能略知一二。而看到“毁灭”二字,却另我们痛彻心扉。“毁灭”二字重在“毁”字上,“毁”带有“摧残、糟蹋、蹂躏”之意,是人为的可恶行径。而毁的结果是“灭”,“灭”是什么?是消失,是化为乌有、是残不忍睹、是灭顶之灾。我们的教学就可以由解读课题而切入了。文章开篇首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为什么如此表达?而不是采用更简洁的句式“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仔细揣摩,在这一句话中重复使用了“文化史”、“不可估量”、“损失”这三个词,强调了损失的巨大,无法计算。这样直抒胸臆的话语,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作者的痛惜与愤怒。再从顺序上看,先说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说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前后顺序如此严谨、不可颠倒。突出了圆明园的价值与地位,在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数的。而这原本另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却被毁灭了,一个感叹号赫然显露出作者的愤恨与痛惜之情。越发激起我们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对毁灭者的仇恨。再深入地思考,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一段似乎放在最后一段才符合条理,但是为什么放在开头?仅仅是为了引发读者思考么?读下去,直到最后一段,才明白作者的独具匠心,与文章结尾“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烬”首尾呼应,达到了浑然天成的效果。文章的主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详尽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第二部分是第五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毁灭放在辉煌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昔日的辉煌,作者用意何在?课后习题三也要求引发学生思考,细细品读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这三个自然段,才让我们恍然大悟,只有了解了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才能体会圆明园的价值,才会激起对侵略强盗行径的仇恨。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这三个自然段详尽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历史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其中第二自然段中“众星拱月”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圆明园宏大、美丽的整体格局。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易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用一组“有….也有….有….也有”的关联词突出园内宫廷建筑风格各羿,千姿百态,读起来琅琅上品,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这一段采用了对举的表达方式,将圆明园建筑特色充分表现出来,一对为“宏伟与玲珑”,一对为“热闹与恬静”,一对为“民族建筑与西洋景观”,圆明园的建筑就是这样的有特色,无论是宏伟的还是玲珑的,热闹的还是恬静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有…还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这几组关联词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圆明园内的建筑风格各异、一应俱全。民族自豪感徒增。而“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锋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单单看到这些景观的名称就使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在圆明园内,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各地名胜”,甚至诗情画意中虚幻的景象,我想此刻,配之搜集到的诗词、图片、视频等资料,加加深了“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一句的理解。不愧文章结尾写到“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实在是众望所归、名不虚传。只有理解透了这个段落,才能加深结尾句的理解。接着由一个过渡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不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自然巧妙地过渡到对历史文物的描写。“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关联词“上自…下至”从时间跨度上和珍宝类型上写出了圆明园收藏文物种繁多、历史悠久、价值连城。如果此刻学生展开想象,圆明园内还可能有哪些奇珍异宝?会有哪些名人的书画?定会更深刻地体会“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总结性的句子。在饱览了圆明园的景观,历数了文物的珍贵后,文章终于切入到了残不忍睹的正题,“毁灭”这个自然段字数可数,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掠走、破坏、毁掉”这些词看出英法联军的恣意妄为。“凡是、统统、拿不动的、实在运不走的”可以看出英法联军的贪婪。“任意”一词表现了侵略者的暴行,想怎样就怎样。课后也安排了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领会作者语言文字使用的精妙。做这些还不够,竟然放大火将圆明园彻底毁灭,显然这是在彻底毁灭中国文化。接下来这句话“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雾笼罩整个北京城”这样的句子是有张力的,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中,想想当时三千人是什么概念、奉命又是什么意思?奉谁的命?连烧三天又是怎样的惨象?当时的中国人又在哪里呢?他们为什么无能为力呢?自然会引发学生的民族激情、爱国热情。此时,诸多不舍、愤怒、疼痛,从而产生悲剧力量。它的魅力在于是层层递进式的方式,从“用手拿”到“用车运”“任意破坏”再到最后的“放火焚烧”。这种层递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与气势。解读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有同感,如此的佳作名篇,既文质兼美,又具有历史意义、对学生写法又有指导作用,只有熟读成诵,熟记于心,方可沉淀回味。编者在课后安排了背诵三四自然段的要求,但是我个人认为,全篇都应该背诵,因为作者的布局谋篇、潜词造句功夫值得五年级的学生一学。如此这般,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更珍贵的是写法上的启迪,到这里,我们不禁为编者选编这样精彩的文章而感激和叫绝!以上是我对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文本解读。如有不当之处,肯请各位同仁批评指出。
本文标题: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刘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0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