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易经》中的管理之道
《易经》中的管理之道学院:中文学院班级:汉语1001专业:汉语言文学辩论讨论学习小组:中文小组上课时间:北周三晚8:00一般的人都以为《易经》就是讲些占卜八卦、阴阳和谐之类的道理。但是《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所以《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且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有人说,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它不但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价值伦理原则,还包含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则,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而《易经》中的管理之道,其中包括民本观、整体观、变通观、和谐观,至今仍为广大管理者所推崇。首先要谈的是《易经》管理中的民本观。所谓“民本”,顾名思义,就是以民为根本。管理的民本观,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以民为根本,旨是调动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观念体系。由于《易经》认识到民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要有爱民、民为邦本的思想。《易经》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第二章),认为仁与义是人道的根本,是实现管理的核心问题。“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君子以利物足以和义”(《易传·文言》),“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卦·象辞》),主张管理者体恤民情。其次是《易经》管理中的整体观。管理的整体观,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管理要素和过程进行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适宜管理效果的观念体系。《易经》虽未形成一种普遍的自觉的整体管理观念,具有猜测和思辩的性质,但毕竟是整体管理观的萌芽,具有了朴素的管理观念。《易经》整体观认为,阴阳是其基本要素,阴阳是从太极衍生而来的。而《易经》用阴阳两个符号组成八卦和由八卦组成六十四卦。《易经》管理的整体观首先体现在,它把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视为一有序的动态的整体。在《易经》里,卦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整体模式。《易经》作者把六十四卦亦视为一整体,表征天地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序的整体过程。这样,为管理者实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工具和途径。其次,《易经》管理的系统观视每一卦为一整体。从横的方面看,《易经》六十四卦,每卦由六个爻组成,无论哪一卦,都是一个可以相对独立的小天地、小宇宙。这种有序的整体结构即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为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依据,作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统治者,不必事必躬亲,亲自办理,而只要掌握了这个有序的、动态的整体结构就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益。《易经》管理的整体观还体现在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为一有层次的整体。《易经》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经》主张对社会组织和管理人员的职权责任有明确的分工,在实行权力分级的层次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及有关人员的相互配合,认为这样就会“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传·系辞下》第六章)才能“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易传·彖辞上》第五章),才可以通过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实现政治清明、经济富裕、军事强大,即富国强兵的目的,才能保证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使自己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是《易经》管理中的变通观。易经不仅讲变,还讲通。《易经》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传·系辞上》第十一章)什么是通呢?由此及彼就是通。《易经》的通表示了对立面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变化过程的连续不断。它运用史实,来说明这种变通的思想。如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易传·系辞下》第二章)又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卦·彖辞》)这些史实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社会变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作为管理者怎样变通呢?一是顺天而变。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进行,而不可逆规律而行,要“广大配天地”,主张“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卦·象辞》),只有顺应客观事物的规律,才可以资生万物,“顺乎天而应乎人”。二是趋时而变。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时机。《易经》指出“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要求变通适应四时的变化,并强调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传·文言》)要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辞》),认为只有随时而变“与时偕行”(《损卦·彖辞》)才可见“天地万物之情”(《恒卦·彖辞》)要求“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彖辞》)真正做到“君子以治厉明时”(《革卦·象辞》)“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易传·系辞下》第一章)三是应人而变。《易经》在顺乎天趋乎时的基础上,还要应乎人,以满足广大的黎民百姓的利益和要求,它指出“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主张“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易传·系辞上》第一章)“使民不倦”,“使民宜之”,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最后是《易经》管理中的和谐观。和谐是《易经》管理观念又一重要特征和追求的目标。这一特征和目标主要体现在其视阴阳交感平衡协调为吉,要求人们中正得道而趋吉避凶。《易经》认为每一整体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以阴阳交感平衡协调即和谐作为管理标准,来衡量事物之吉凶、得失、利弊,还体现在爻辞的分析上。《易经》认为中正是管理中追求的较为理想的结果。“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节卦·彖辞》)认为中正可以观天下得吉利,有利于上下级关系的协调。《易经》视阴阳交感平衡协调为吉的原则乃是衡量管理和谐状态的基本原则。故此《易经》要求管理者把握和遵循这一原则,使自己的管理行为最终处于和谐状态。这就是《易经》的所谓得道而趋吉避凶。《易经》不但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价值伦理原则,还包含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则,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易学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领导、计划、预测、决策、组织、平衡、沟通、变革、控制等管理元素和企业资源,具有系统分析、科学诊断、统筹优化和战略架构的功能。坚信并预言,易学将会从历史的失忆中醒来,以其丰富的自然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属性,能够为中国和谐哲学的建构提供战略平台,也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导。
本文标题:《易经》中的管理之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0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