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奸雄形象之成因》
-1-《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奸雄形象之成因》摘要:本文旨在从历史政治、文化背景、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曹操这一奸雄形象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文学形象,他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形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曹操从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形象沦为现今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一个阴险、狡诈、残暴、狠毒的“奸雄”形象的这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反复的过程。在这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受到政治历史因素、文化背景因素和文学创作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关键词:曹操、政治历史因素、文化背境因素、文学创作因素…………《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对反面人物描写的一个高峰,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曹操的这个形象,“能和他相媲美的也只有《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了”。1可以说,随着《三国演义》在我国广为流传,曹操这个名字已成为人们心中反面人物的代名词。但自从上个世纪中叶,郭沫若同志接连写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序〈蔡文姬〉》等文章开始,经过众多学者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深入研究,在当今学术界中,大家普遍认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尤其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的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2-不符,而最主要的是曹操人格形象的问题,与历史上有较大的出入。现代学术界中,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曹操是一个才华出众、雄才大略、多才多艺的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何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曹操就成为了一个阴险、狡诈、残暴的权臣、奸雄了呢?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曹操奸雄形象形成的政治、历史原因(一)历史评价的反复性《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而其中的基本历史事件主要是依据西晋学者陈寿所撰史书《三国志》及其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所载史实,经过自己的取舍加工完成的。但是,只要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与《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作一个对比,我们便可发现,两书中有关于曹操形象的问题上,两位作者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对于曹操的评价是肯定的,正面的。其中所载大多数是有利于曹操形象的描写。偶有提及他:“少机警,有权势,任侠,放荡,不治行业。”2也不-3-过是寥寥数笔,一笔带过。而对他的狡诈、凶残则尽可能的隐而不显。例如,写他杀罚过众,仅用“讨斩之”“讨破之”“斩”等字词。而从这些字眼看来,真理与正义是站在曹操这一边的。而对于曹操的对立面,陈寿则往往用“反”“叛”“为害”等字眼,以此来为曹操开脱。而其中更甚的是,陈纪中大书、特书、直书的则是曹操的功德。大量援引其所下的政令、军令,以表现其体恤百姓,爱抚士卒,优待降者。处处施仁义、布恩德。此时对曹操的评价以下面为主。但是,在陈寿《三国志》之后一百多年成书的《后汉书》,其作者范晔在对待曹操的问题上却有着明显不同的态度。他在《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中说过这样的话:“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3而其后的南朝裴松之的注的态度却与范晔基本一致。裴松之广收博采,取陈寿之不载,“以补青阙”,时有乖离之事,可“皆朱纳以备异闻”,也能矫正“纰缪显然,方不符理”之处。在裴松之的注中,-4-引用晋作多达二百多种,显然,这不可能完全是无稽之谈。这时对曹操的反面评价逐渐增多。但在此之后的隋唐时期,对曹操的主流评价又起了较大的变化。唐朝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曾称赞曹操:“匡正之功,异于往代”4。而大诗人杜甫称赞曹霸为“魏武之子孙”,叹其“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5这显然是在对曹操的文治武功的正面评价。而对曹操的奸雄的评价影响最大的也可以说是最终定论的时期是从南宋以后开始的。从此时至《三国演义》成书直至今天,曹操的反面形象逐渐被固定,成为古往今来第一“奸雄”。(二)对曹操形象评价反复的政治、历史原因分析1、西晋时期我们知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官员,那么他对曹操的评价是否就完全正确、完全公正客观?就这一点我们现在经过研究可以得知,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是不客观的。但根据陈纪所言,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当时的社会主流观点中,对于曹操的评价-5-是正面的,肯定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西晋司马氏政权的由来看出一些端睨。西晋司马氏政权可以说是在曹操奠定基础的曹魏政权中得来的。曹操戎马一生,东征西讨,统一了北方,为其子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丕在时机成熟时,逼汉献帝让位,建立魏国。其时,司马懿还是魏国的一名普通官员。经过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的努力经营,司马氏集团羽翼逐渐丰满,到司马炎当朝时,更是权倾朝野,时机一成熟,司马炎便效仿曹丕,逼魏元帝曹奂退位,并以元帝禅位为名昭告天下,建立西晋。因此,从表面上来看,司马氏取得政权的过程是合法的,即是正统政权。那么追根溯源,也就只能承认曹魏政权是合法的,正统的。作为对一个正统的,合法的政权有着奠基大功的曹操,也就自然而然的应该是一个正面的,值得肯定的人物。也只有如此,司马氏政权的合法性才能得以保证。而陈寿作为一个为西晋统治者服务的官员学者,为维护司马氏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撰写《三国志》时,对于涉及到曹操形象的问题时,-6-尽可能地隐其弊,弘其优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作为一名学者的陈寿尚且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的影响,那么作为被统治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其思想被影响的程度就不言而喻了。那么,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在西晋时期,对于曹操的主流评价是肯定的,正面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一两百年后范晔的《后汉书》和及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曹操的反面形象就暴露得越来越多。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司马氏政权建立的时间越远,人们对于形象中奸险、残暴的一面就暴露得越多,也就是说,随着政权的越来越稳定,在当时政权的成在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所当然的时候,人们对司马氏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的怀疑越少时,西晋统治者对其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的要求也就越少时,那么曹操形象中的反面部分也就暴露得越多。2、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对曹操的评价是以正面为主的,为什么在这时会出现这样与前代大为不同的看法呢?我们只需要把唐朝王朝的建立与西晋的建立,唐太宗李世民-7-与晋武帝司马炎对比一下,便可以发现,这两个王朝,两个帝王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这两个王朝都是前朝官员通过造反建立的。前面已经说明了西晋的建立,这里就不再多说。唐王朝的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原本是隋太原的地方官,而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太宗李世民更是隋炀帝亲封的秦王。其父子二人可以说都是身受隋朝大恩。但是,这父子二人,却作了隋朝的掘墓人,尤其是太宗李世民,更是功不可没。虽然隋朝的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昏庸残暴,但在李家父子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叛臣、逆贼的色彩。这其中与司马炎的所作所为颇有相似之处,大体来看,与曹操的所作所为也就如出一辙。其时,唐王朝刚刚建立,他当然要面对他的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的问题,那么对于历史上已经有的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例子,他们当然不会作出对他们不利的评价。3、南宋以后而对曹操的奸雄的评价影响最大的也可以说是最终定论的时期是从南宋以后开始的。宋朝是中国封建-8-王朝中国力最弱的一朝,尤其以南宋为甚。南宋统治者随时都是提心掉胆,为自已的统治能否继续下去而担心。因此,南宋统治者迫切需要一种思想,以此来固化它在人们心中的正统的统治地位。而朱熹创立的理学思想便正合他们的口味。于是,理学思想便成为了当时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所谓正统思想。理学所强调的便是忠孝节义,要求人们忠君孝父,守节讲义。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待曹操的所作所为,他便是一个典型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形象。他薄义寡信,“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6;他奢僭擅权,“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7;他诡谲嗜杀,“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8。而他身边之人,可以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9之辈。这样的言行,岂能得到理学家的认同?因此,斥骂曹操为奸贼的声音逐渐占了上风,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声音。随着理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此后的近千年时间里不断得到加强,曹操的奸贼形象便越来越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出现的“三国志评话”以及各种有关三国的故事的戏曲中,只要涉及-9-到曹操的形象的地方,无不是将他当作一个乱臣贼子来处理,并且还运用虚构、夸张等手法不遗余力的表现他的奸的一面,使其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贼。而这一切又以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后达到顶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则是将其尽量的丑化。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他的奸、狡、狠、毒。还唯恐读者不知,干脆以曹操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这样一个极度自私的人。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有历史争议的人物的评价,往往要受到当时政治的需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0,曹操的历史形象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出现反复便是最好的表现。二、曹操奸雄形象形成的文化原因(一)崇尚英雄的文化肯定曹操文化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各种思想的综合反映。他要受到当时各种思想的影响,同时它也要反作用于当时的各种思想,对其它各种思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三国时代是一个群雄辈出、星光闪耀的时代。虽-10-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主流思想。但随着东汉末年,东汉王朝统治的逐渐瓦解,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也随着有所削弱。其它各家学说又有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对于人的评价标准便有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同时,三国时代也是一个推崇英雄的时代。当时各霸一方的封建军阀们如刘备、孙权、刘表、袁绍等都被视为英雄。那么经过长期战争而统一北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集团领袖的曹操,自然也被尊为英雄。在他之前,中国的北方军阀众多,长年战乱,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希望和平。而曹操顺应了人民的这一要求,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如他不被称为英雄,又有谁能称英雄呢?而受到三国思想影响最大的西晋,将曹操列为英雄一列也是自然之事。对曹操进行正面评价最多的是唐朝时期。这一时期,国力盛极一时,而其文化也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高峰时期。这时的文化思想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中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时期。这时的文化思想比起我国任何一个封建时期都更为开明更为自由。各种文化-11-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大家。这一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闪耀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推崇英雄的代。但对于英雄的定论由于思想的开明、大度和兼容,对于人物的评价也较以往更为客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因其对历史的功绩的大小来评定,而对于个人品格上的暇疵则不会过于诃求。曹操的言与行显然是符合这一时期的文化取向的。因此,在唐朝时正面评价曹操的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了。北宋文化在沿袭唐代文化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涌现了苏轼等一大批文化巨匠。因此这一时期对曹操的评价也以正面评价为主。(二)理学文化否定曹操到了南宋,理学思想的大行其道,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自然也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一时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言行是否是符合理学的要求。曹操的所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11的言,以及他“挟天子以令-12-诸侯”的行显然是不符合这一样求的。从理学的观点来看,曹操的言行是一个典型的乱臣贼子;再加上南宋王朝统治随时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更是极力地推行理学这一有利于他们统治的思想,使其深入人心,使其成为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这从岳飞宁愿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头,也不愿意成为“叛逆”便可以看出,这种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之深之广。到后来的明清两朝,理学思想的统治地位更是被大大的加强。明王朝运用东、西两厂的特务机构监视人们的言行,使这时的文化人物的言行不得不小心谨慎,处处都不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不然便会招致杀身之祸。而清朝则实行了更为严酷的“文字狱”,使这时期
本文标题:《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奸雄形象之成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1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