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欧丽娟-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文学史导论
1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代诗歌,红楼梦;第一章绪论一、何谓文学(文学定义、文学起源、文学研究)文学史跟诗选课不一样,跟文选课不一样,跟文学批评也不一样,它有自己内部的任务,有它跟别的学科不一样的要处理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分析文本,只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处理文本。这是文学史一个无可奈何的特质。也有人写的文学史,是用文本的解释来串联文学史,但是这样的做法会瓜分掉文学史的功能,所以我们不讲文本。什么叫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有它自己的功能跟特质,有这个学科的特性,所以有讲授它的一门特殊方式。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以文学作品为主,从历史性的角度来加以诠释、定位的一个学科。什么叫文学作品?首先,什么叫做文学?文学的来源是什么?文学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文学的创作?如果限定在人为的一切艺术表现上,文学当然就是文字的艺术表现,但是人类在进行这些艺术活动的时候,并不是只有文字的形式,所以我们先看艺术是怎样产生,这就是所谓的艺术起源论,透过文学的社会来源来了解文学产生的背后有什么动力。文学是在人类生活当中所产生的艺术活动的产品,背后有它的社会交涉的脉络。人类为什么会有艺术活动?为什么会有文学作品?(1)“宗教说”。是纯粹西方式的,西方的宗教根深蒂固,渗入到每一个人的灵魂。法律不是由外而来的约束,法律是上帝内化在他们心里,所以他们要时刻要面对内心的审判,在这样强大的宗教力量之下,为了崇拜神——唯一的上帝,会用各种各样美好方式去礼赞,去崇敬,就会产生所谓的艺术;(2)“劳动说”。是马克思,恩格斯讲无产阶级专政,配合政治需要提出的说法。赋予无产阶级劳动者一个更大的价值,甚至给他们一个艺术来源,这样重要的身份。劳动说认为艺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因为劳动的过程有各种节奏,导致产生了艺术的初级形式。在“劳动说”席卷之下,很多学者在中国传统文献里找到了符合“劳动说”的文献资料,《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一个人发出声音,其他人应和,通过节奏来激励大家共同出力,“歌”是一种有节奏的声音。这段话非常有名,被用来证明艺术的起源与劳动有关的文献资料。目前这个说法已经褪色,因为劳动者固然有他的节奏感,但要形成更精致的艺术,甚至跟实用性没有关系的心智活动,恐怕还是有很大的距离;(3)“模仿说”。即人类会有一种模仿的再现,包括自然、行为或各种情态的加以重现的冲动,所以我们模仿天地,自然万物,然后加以再现,透过其他的人为“媒介”,于是,被重现的产物就变成了艺术的起源;(柏拉图认为文艺的本质上是对理念的模仿。)(4)“游戏冲动说”。这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康德说:“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诗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其他艺术则是“感受的游戏”。“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视为一种游戏。”(《判断力批判》)很明显,康德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就摒弃了“劳动说”。所以,劳动是很实际的谋生手段,是非如此不可的行为,但是艺术是非现实的,甚至没有任何实务功能。在这样的说法之下,席勒对这一观点加以发挥,他认为艺术跟游戏同样都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过剩精力的表现。(《审美教育书简》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如果为了谋生,为了糊口大概不会有余力去进行创作,因为人类有了过剩的精力,他希望可以去探索这个世界,乃至于他的内在,并且希望跟世界有特殊的交流,所以才会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人为的创作,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本质;(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文学是苦闷的象征(鲁迅翻译,受此书影响创作《野草》)。为了表达自我,人的内在有话要说,无人可倾诉,整个心灵要闷得爆破的情况下,借助各种方式来加以纾解,所以这纾解的过程也就产生了日记。日记当然不是艺术的形2式,再把日记进行加工就可以产生艺术作品。“自我表现”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但是,欲说的强烈需求,当无人可以倾听的时候,就转向一个孤独的书房,进行一种自我抒发。所以,艺术和文学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个起源;(6)“吸引本能说”。即我们希望让别人看到我们自己,让别人感觉到我们自己内在的付出,彼此进行交流,某个意义来讲也就变成了人际沟通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艺术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何写作》(发表于《流浪者》杂志,迈耶斯《奥威尔传:冷峻的良心》)中,分析作家为什么写作:第一,纯粹的个人主义;自我表现,如何去展示我灵魂的丰富;第二,美学热情;文字的排列那么迷人,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所以努力去追求,这其中没有被发现的秘密,这也是很吸引心灵的一个原因;第三,历史的冲动;即渴望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发现真正事实并将其载存,以供后来者使用。我必须为这个时代说话,必须为过去的历史做回忆,必须在时间的长河中去传承,所以就参与了创作的过程。历史的冲动使一个人已经超越了纯粹的自大,也不见得只是纯粹对美的爱好,事实上他要回应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这就需要更宏阔的心量,才会进入这个范畴;第四,政治目的;此处的“政治”是最广义上的含义。即渴望将世界向某一方向推动,改变人们将努力实现的那种社会的概念。同样,没有哪本书完全不带一点政治倾向。那种艺术应与政治无关的观点本身即是一种政治态度。文学作品,指的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一定要有形式的追求,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文学作品,只能是日记或者随笔,但它不是文学作品,当然就内容来讲,既然文学一定是人活在世界这个群体当中有感而发的产物,所以,文学可以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因为文学不是哲学思想,不是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文学一定有非常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引发读者强烈感受,所以一定是“形象的反映”。善用自然万物的具体形象能让诗更真实可感,因为诗不是抽象理念的演绎。小说的形象是人物,它们多姿多彩,言行举止笑貌,感动读者的即在此。诗歌,通过各式各样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点染其中,让我们深深感到具体而鲜明的内容,所以要注意形象反映非常重要。因此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通常不大强调它内容的思想性,思想部分恐怕是最不重要的事,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学表现,考究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的渊源,但是有什么思想和价值,根本不是衡量文学作品的要件。所以,作品的思想内容跟文学史这个学科的关系不大。我们一定要在观念上明确,文学要有美的规范的参与,也就是它要有一定规范与艺术形式。不同作品的文类有相应的规范要求,而规范都是基于美而产生的,这其实是文学最重要的东西。因为有美的规范之参与,而形成这个作品的本身的特质,这就是我们看待文学作品最关键的衡量标准。德国思想家卡西尔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人论》)。为什么说是纯粹形式,因为它并不属于色彩、声音,也不是可以触摸的世界。透过色彩表达的是绘画,透过声音来表达是音乐,透过触摸的形式来表达的雕塑,这都不是文学。文学用的是文字符号,而文字符号就是纯粹的形式,所以他说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必须要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与内在机理、独特的表现方式。所以卡西尔继续说,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时候,他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什么叫客观化的过程?即我要把内在的情感或想法表现出来,成为让外在的客观世界可以认知的形式,不能用梦呓一样的话来表达。客观化即是用一种我们能够理解的形式,能让我们掌握,但是,又能够保有它自己的特性,所以他说,我们作为读者,如果进入他的透镜(就是作家的作品内容所展示出来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以这个作家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可是进入作家的世界,我们所奠基的又是一个客观化(大家可以共同理解、共同参与的一种客观化的形式)。中国传统怎么来界定文学?参考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引用《易经•系辞传》、《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早期的文献,他归纳出,“综合而言:所谓文者,盖复杂而有组织,美丽而适娱悦者也。复杂,乃言之有物。组织,斯言之有序。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美丽为文之止境焉。”钱基博先生的归纳,中国早期对这个字的认识,它代表复杂、组织和美丽这三种基本含义。什么叫美?还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是它一定要美丽;组织,即它所特有的一种组合形式;另外,还必须是复杂的,如果太简单就比较单薄,所以文学3的内容越丰富复杂,就越有价值,越伟大。综合来说,所谓的“文”是什么呢?就是要复杂而有组织,而美丽又能够适娱悦者。复杂,是言之有物,组织是言之有序,又要达到最高的标准,就是美丽(文的止境),若没有美丽,文学作品大概也不能打动人心。六朝,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最有创造力、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时代,就会发现复杂、组织、美丽是如何参与那个时代的重大变革,而导致后来隋唐文学的爆发。文学既然如此定义,我们要怎么样理解文学呢?毕竟我们已经活在当代,我们面对的都是已经过去的,或者说已经完成的一些文学作品跟文学现象,我们作为面对这么庞大的文学资产的读者,或者是一个观察者,我们到底怎样处理我们现在手上拥有的这些文学作品,所以,下面我们引述,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一段话:它所开展出来的文学理论,就基本上分成这两种架构,我们面对一部或者是整个过去人类所有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要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它。《文学理论》告诉我们至少有两种approach(切入点),第一,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作品是在人类社会中的产物,绝对不只是纯粹个人的东西,所以文学的外部研究,他比较感兴趣的是文学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什么叫文学的社会内容,有两个重点,第一,作者本身,当然,文学的内部研究指的是作品,作者虽然是作品的来源,可是当作品一旦完成之后,其实它跟作者就完全是两回事,所以作家不等于作者;第二,作品的社会脉络。社会脉络的研究偏重作品的历史时代、政治背景。外部研究强调的是对作家和他的作品的一些决定性的影响,或者以诗人或文本来印证当时的历史、政治,要注意到这种研究,有一些微妙的部分是不能逾越的,毕竟文本是虚构的人为产物,它未必是整个时代的如实反映。以诗人或文本来印证历史,或反过来以历史、政治来分析诗人的文本,做得最好的,也是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读莺莺传》)陈寅恪用中唐历史来解释元、白,他考证元稹写的《莺莺传》,莺莺姓崔,唐代崔姓是山东五大姓,崔莺莺一开始以世家大族的姿态出来,不过很快就跟张生有了待月西厢的行为,其实这个行为绝不可能在世家大族阶层产生的;陈寅恪用了很多当时的文献资料来考证元稹当时的历史环境。总之,他的结论,崔莺莺根本就是妓女,只是委托高门,当然,《莺莺传》给予了这个女子高门大族的身份是非常容易的,女子越美越有市场吸引力,家世背景越高,浪漫行为更有魅力,所以就委托高门,这是陈寅恪从历史背景做的考证,当然完全支持了阶级特性。从社会脉络研究或者作者研究而言,事实上都有价值,也都值得去进行,可是一定要有清楚的警觉,就是它不能等同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所以,从另外的切入点(内部研究)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不管是不是游戏冲动、自我表现、政治目的、历史的责任,总之,当它已经形成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直接从文本来分析。我们在做文学内部研究的时候,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作品本身,我们只关心文学的审美形式,来探究它的字质(用字所能表现出来的质量),比如“诗眼”就是字质能量很高的一个用语,可以让人耳目一新,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突然之间被照耀了。一个字的质量如何能够产生?这个又跟它整个的组织有关系。所以文学的审美形式有形象、肌理,还包括文学作品的奇异表现、结构、形式等等。如果只着重在文学内部研究的话,那文本就会自成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就不被外面的社会风潮、作家本身的价值观所影响。二、何谓文学史?布朗先生说,我们面对学术问题(处理的是各式各样人为的产品、态度),面对这些问题,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做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历时性(diachronism),指的是在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以这样的角度来认识对象(或解决问题);共时性(
本文标题:欧丽娟-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文学史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3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