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杨园中心小学小学法制校本课程纲要
1杨园中心小学“小学法制”校本课程纲要本校“小学法制”校本课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1——5年级学习法律知识的课程,其价值在于通过学法、实践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辨别是非和依法行事的能力。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小学法制2、课程类型:拓展性课程3、适用年级:一至五年级4、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每课时35分钟,每学年按32周计;每月两次法制教育专题活动,一学年计16课时。一至五年级法制教育课时总课时240课时。5、执教教师:以班主任为主,挑选部分优秀教师执教该课程。二、课程元素:(一)课程背景: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更是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更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中的中国需要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来与之相匹配,未来的各类人才亦必须是具有良好法制观念和强烈法律意识的集各类素养于一体的综合体。当前,我国的民主与法制正在向纵深发展和推进,未来几年国家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文明的法治社会。为建设一个文明的法治国家,打好公民法制基础,学校必须重视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建设,培养小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从小就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养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习惯。近年来,由于浦东开发开放,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外来民工子女占70%左右,学生家庭条件艰苦,家长文化层次较低(80%以上为初中以下文化层次),家长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训练难度大周期长。传统的小学法制教育不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小学法制教育被忽视,没有专门的法制课程,更没有专职的法制教师。法制教育内容孤立、刻板,学生面对与自己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严重脱节的法律条文难以理解;学法兴趣和积极性不2高,传统的法制教育对小学生如何做一个文明守法、道德良好、行为规范的小公民收效甚微。针对这一现状,学校近年来开展了市级课题“小学法制教育的探索”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这一龙头课题引领下的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推进,为学校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学校积极开发“法制教育”校本课程,初步体现了学校的法制教育特色,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新区法制教育三星级示范学校,法制教育科研成果多次在市区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学校通过法制教育整合多项德育内容,逐步呈现具有法制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模式。在多年实践探索小学生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实际编写了一套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特征的系列教材,共十册,每个年级分上、下两册。2005年教材首次出版,就得到了市、区教育和司法部门领导、专家的一致肯定,上海市司法局法宣处张方处长为教材写序,原浦东新区社发局局长尹后庆、浦东新区司法局局长凌德铭等领导为教材亲笔题词。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和实践,2008年,学校教材编写组对教材内容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补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廉洁教育”等有关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内容,使这套教材不断与时俱进,更具时代气息。(二)课程理念1、以人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为建设一个文明的法治国家,打好公民法制基础,学校必须重视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建设,培养小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从小就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养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习惯。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知识增长的较快时期。本课程通过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与社会》法律知识教学的同时,增设法制教育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上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2、以实践活动为途径,注重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法制教育校本课程力求让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和多种人文学科知识、技能去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通过模拟法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法律问题的发现、分析、辩论、探究、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发3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从简单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的方向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提倡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本课程评价注重采用过程评价和质性评价。即:不只看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参加了活动,更多地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法制观念、守法行为是否有进步,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潜力及发展趋势如何,是否能自觉地按法律规范约束行为,评价主体采取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评价内容也多元化,对队员的操作能力、自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在多元评价中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学生们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进步,逐步形成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三)课程目标总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教育学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提高分辨是非、依法办事的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合格公民。分阶段目标:低年级:使学生具有规则意识和初步的法律意识;了解国旗、国徽、国歌是法律规定的国家的象征;掌握一些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1.社会生活有规则。(1)知道集体生活有规则,遵守学校制度,遵守班级公约。(2)生活中恪守诚信,不说谎,有错就改。(3)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4)初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2.初步了解国家的法律(1)知道国旗、国徽与国歌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国家的象征。(2)懂得升国旗唱国歌时要肃立,要爱护印有国徽的物品。43.学习一些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1)初步了解并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和活动安全。(2)初步了解居家安全的常识,不玩火,防触电,防煤气中毒。(3)了解一些常用的紧急求助电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会拨电话求助。中高年级:初步懂得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知道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知识,具有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1.遵纪守法是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1)了解与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了解和遵守公共场所的法律规范,爱护公共设施。(3)了解和遵守上海市民七不规范。知道要遵纪守法,远离毒品。2.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1)了解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知道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2)初步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3)初步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4)知道宪法和法律关于未成年人权利的规定,初步了解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受监护权、休息权、隐私权、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3.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1)了解并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出行安全。(2)学习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规范自身行为。(3)知道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了解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5(四)课程内容本套教材共十册,每个年级分上、下两册。每册教材中分列五至七个法制教育主题,每一个法制主题分成“学法、懂法”和“实践、探究”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法、懂法”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铺垫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守法、用法行为;“实践、探究”板块则主要是通过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引发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调查、思考、体验、探究,从而综合使用法律知识,解决有关法律问题,巩固法律素养的形成。法制教育内容主要选择了跟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宪法、民法、国旗法、交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语言文字法等法制主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择取其中较为浅显的法律知识,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体验法制实践活动。具体教育内容要点如下:尊敬国旗、国徽,维护祖国尊严。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交通管理。讲究公共卫生,保持市容整洁。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爱护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爱护珍贵和有益的动物,保护树木庄稼。开展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不看坏书和坏录像片、不赌博。尊重通信自由,不私拆、撕毁别人信件和揭取邮票。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建立同学间的正常友谊,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从小学法守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崇尚廉洁,做廉洁自律小公民快乐成长,正确对待挫折,形成健康心理。文明健康生活,提高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坚强意志,机智应对突发事件6(五)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全面地、完整地落实课程目标,要将知识、方法与能力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合起来,促进学生以良好法制素养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1、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下几个要求(1)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生活中鲜活的实例,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断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2)注重知行统一,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道理运用于生活实践。实现知行统一,要注重情感的激发、感染和熏陶,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3)鼓励自主学习,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实践。促进学生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4)促进教学创新,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努力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5)形成教育合力,本课程的教学要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与各种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紧密联系,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取得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以形成教育的合力。2、在教学设计时,建议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创建民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要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创建民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初步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中要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7进一步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3、在学习训练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本学科的学习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学习训练要具有实践性,学生良好法制意识的提高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反复体验、不断强化,要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学习训练要具有整体性,一方面要从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上整体设计学习训练;另一方面要对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习训练进行整体设计,与学生发展相适应,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训练系统。学习训练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品德实际水平确定训练的内容与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同年龄段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的训练内容与形式。(五)课程实施1、实施原则(1)实效性原则。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努力提高学生主动接受法制教育的兴趣;要在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同时,增强其依法维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能力。(2)整合性原则。小学法制教育要把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把法制课教育和相关学科渗透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案例教育相结合。(3)
本文标题:杨园中心小学小学法制校本课程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4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