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上篇-第二章
主要内容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一)时代变化:1、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2、处于世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3、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代。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二)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问题、新任务:寻找和探索国家的出路1、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2、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三)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1、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企图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2、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3、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二、早期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二、早期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的矛盾(1)英国等西方殖民者使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争的灾难。(2)西方殖民者使中国人民承担了沉重的战争负荷。(3)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大量向中国推销鸦片、倾销商品,引起了中国经济生活的严重动荡。银贵钱贱现象严重。(一)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背景2、清政府封建剥削和搜刮的严重,使阶级矛盾不断恶化二、早期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土地集中十分严重。(2)封建剥削日益沉重二、早期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背景3、自然灾害严重4、人民群众的反抗有着持续的发展(二)、兴起与发展《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主要内容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历史评价: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企图把正在趋向分离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的结合在一起,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资政新篇》在政治方面,主张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所谓“设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他指出立法的重要性,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当时“最强之邦,由法善也”。在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修浚何道、行驶轮船、兴办邮政等;发展金融事业,包括兴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等。主要内容在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主张设学馆、医院,建破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礼拜堂、育婴堂,禁庙字寺观,革阴阳八煞,除九流堕民,禁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二、早期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四)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1、从客观上讲,太平天国的失败是由于敌人的力量强大。太平天国面对的不仅是本国封建势力,还有凶残的外国侵略者。因而太平天国革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下失败了。(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2、主观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难以克服自身的保守性、落后性、散漫性、狭隘性等固有弱点,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2、主观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其政权未能跳出封建专制政权模式的窠臼,政权日益封建化和腐败化不能制定科学理论,纲领有局限性,政策有局限性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不能保持团结,甚至自相残杀3、以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后来有了消极的影响4、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5、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四)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1、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2、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3、提出了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纲领,并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4、具有世界意义,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二、早期探索之二洋务运动1、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和一部分士大夫的危机意识(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2、中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困难(二)、洋务运动的兴衰也称夷务,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务,如外交、通商、传教及引进机器技术等。(同治中兴,同光中兴,自强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70年代80年代90年代60年代“自强”“求富”前期后期重点发展军事工业重点发展民用工业过程: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内容创办军事工业设立民用企业建立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美、留欧学生翻译西方科技、法律书籍、洋务运动失败失败的标志----甲午海战为什么中国不能通过直接引进西方机器设备,以兴办军火工业为开端发展资本主义外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强大(三)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内因—变力不足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不触动旧的体制,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洋务运动仅在器物、技术方面学习西方,想在中国封建制度的母体上嫁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决定其必然失败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运动有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四)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评价二、早期探索之三戊戌变法1、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一)兴起的背景19世纪70--80年代,早期的维新思想早期的维新思想,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要求吸纳其政治、经济学说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一)兴起的背景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阶级基础3、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二)、百日维新1898、6、11,光绪颁布由翁起草的“以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这一天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发动反动政变为止,共103天,故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经济方面:(6、11—7月下旬)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现,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标。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充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及改革军制.军事方面: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以改力练保甲。政治方面(7、下旬—9、下旬):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叠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广开言路,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三)、维新运动的失败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失败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不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只依靠光绪皇帝,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急于求成和策略失误2主观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四)、维新运动的意义二、早期探索之三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意义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上篇-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8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