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教师及学生心理研究】论文
教师及学生心理研究摘要:在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作用。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要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协调好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掌握教学规律,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储备、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的差异,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独特的教学风格等,这些都是研究心理学的重要问题。关键词:学生、教师、知识技能、完美人格、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的保健医、职业理想、意志品质、教育能力、人格魅力、自我批评、控制、体验、爱心、耐心、学习动机、教师职业崇高而艰辛,人们常把教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是社会对教师的赞誉,也说明了教师身上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教师承担着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传播人类进步和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实践表明,教师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除了要具有较多的知识外,还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学生处于人生的发展重要阶段,正实现着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极为敏感,容易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着极大地不稳定性和可塑性。这个时候正是需要老师细心观察和呵护的时候。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完善,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他们时常还要承担学生家长的角色,年幼的学生甚至将教师当作了父母的化身,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如果扮演好这一角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可以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教育的教学效果。正处于心理发育期的学生,心理极为脆弱和敏感,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承担起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的职责,维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实中,人们通常把心理健康问题与职业道德问题等同。如教师在课堂上动手打人之后,社会舆论认为教师存在职业道德问题,比如教师在这一段时间可能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等等,比较焦虑易怒,导致情绪与行为失控,未能妥善处理好师生关系,从而出现伤害学生的表现,但当事情发生后,教师往往会内疚自责,后悔不已,可见打人行为的背后并非职业道德的缺陷,而是自身心理问题没有得到适当调节,这是心理问题,但是,打人之后心理问题却不要成为推卸问题的借口。虽然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有不同的标准好内涵,两者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有些时候有许多互相重叠之处。如灾难来临,自我保护反应是本能,人人都有,这并没有错,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这个职业所特有的,高于普通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作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履行,但是教师不应该因逃生是本能,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放弃教师职业道德于不顾,也不要认为自己是所有学生的救星,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达到目的,就长期自责内疚于当时的自我保护反应。把职业道德完全内化为自然反应,未经思索,先保护孩子,把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融合,即符合职业道德又是本能的反应,这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层次。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他们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也不尽相同。同样一种行为,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原因可能完全不同。教师要善于观察不同学生的特点,正确区分问题的原因。我曾遇见一个学生,常常因违反课堂纪律遭到老师训斥。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了解,发现这个学生并不是故意同老师作对,而是青春期心理躁动,控制不住自己。对于这类问题,用简单的批评或粗暴的训斥是无济于事的,而应当加以冷静的心理分析和引导。要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就必须能够和学生相互沟通,让学生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北京新闻有一则报道,一个留级生因教师说他是傻瓜而精神分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天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为学生操心劳累的教师,并没有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沟通不仅需要耐心、爱心,而且是一种能力。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引导学生心理和矫正不良心理的能力。首先,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提前预防。如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正确对待分数,端正学习动机,增强适应能力和意志力,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防患于未然。其次,要注意不同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加强重点观察。五年级有一名学生班上一直不起眼,成绩一直下降。经常干一些违反常规的通过几次交谈,他抱怨说同学都叫他的绰号,使他觉得被人小看,抬不起头来,因此时常暗自伤心,产生了孤独感。这类学生不是一个两个,对这类学生,要重点观察、分析。如果因孩子行为怪异就撒手不管或压制过度,就可能把孩子推向偏激、抑郁,甚至自暴自弃。严重的会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或悲观厌世。再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矫正。通过心理激励法、心理控制法、心灵陶冶法、面谈咨询法,等等,给学生以心理安慰和指导。前面提到的学生,就采取了多次面谈,老师帮他提出近期的目标,给以期待暗示,激励其自信,并给他提供展现能力的机会,效果很明显。在我的心里,我教过的学生里面,没有真正的坏学生,有的学生在课上捣乱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这样的学生他不想被忽视,所以才会以扰乱课堂秩序的方式来吸引我的注意,他们的这些想法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幼稚,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这已经算是“高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工作是一种艰巨、复杂的培养新人和创新精神财富的脑力劳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每一位教师都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学生在我的心中,我会永远当他们是孩子,每一个学生在刚上学时候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作为教师不应该把他们分为等级,教师的这样思想一旦被学生知道,他们会从自身上不自信,对每天的学习产生不情愿的抵触心理,并有逆反的心理出现,一旦这样的心理产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很困难,和学生的沟通也会很费劲。要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逆反行为,教师不能老是戴着一付有色眼镜去观察学生,而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他们,去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学生的逆反行为往往是由于他们对独立非常需求,而教师对他们限制过多造成的。随着学生的成长,他的独立意识也不断的成长,他们的独立愿望促使他们想摆脱教师的干涉。而有些教师不理解这点,他们对学生仍然是一切包办,这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抗。其次,对学生合理的反抗行为要尊重、鼓励。学生合理的反抗行为是有利于其独立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再其次,对学生的不合理的反抗行为则要制止、转化。对学生的不合理的反抗行为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不能采取一种粗暴的态度。可以采用改变学生认识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冷处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当然,最终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对教师反抗行为的认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每天的教学和生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在教育这个领域中,心理的意境转换尤为重要。在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小学五年级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偏慢。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其性格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和严重的不平衡之中。如果这个时期教育得法,就能促进小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教师一句鼓励关心的话语,就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学生都是喜欢听到表扬的话语,所以我们教师不要吝啬口中鼓励的话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关心,在学生的心理就会留有一丝温暖。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受到重视。然而,从总体上看,工作成效不大。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学校心理咨询必要的相关理论知识,以致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成效。具体地说,对心理咨询的地位认识不清楚,对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不理解,以及心理咨询的范围、重点不明确,是造成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针对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以期推动这项工作向前发展。在这项工作中,本学校做的还是相当不错,配备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来担当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解决学生和教师心理产生的一些矛盾,以上我阐述分析了心理研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心理研究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学校心理研究的范围与重点,这些问题不仅是开展学校心理研究工作之初就要弄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也是直接影响学校心理研究实践的导向问题。因此,明确认识心理研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正确理解学校心理研究及相关概念,准确把握学校心理研究的范围和重点,这些对确立学校心理研究的工作目标,突出学校心理研究的工作特点,端正学校心理研究的工作方向,纠正学校心理研究实践上的工作偏差以及充分发挥心理研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作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3、章志光主编:《小学教育心理学》科学出版社4、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林崇德著:《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版6、姜智编著:《教育心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7、华国栋著:《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文标题:【教师及学生心理研究】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9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