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3、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4、背诵课文,增加积累。能力目标:理解“铭”“说”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诵读背诵。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3、理解陪衬手法、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讨论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陋室铭一、导入、介绍作者、解题:回顾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再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因他和柳宗元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kuí)州、和州刺史。陋室,就是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建造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二、读通文章,学习字词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德馨xīn苔痕tái鸿儒hóngrú调素琴tiáo案牍dú西蜀shǔ找出本文韵脚并指出其押什么韵?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ing\in)2.自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读文章(读准音,通文意),查工具书,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文章。勾划注释中词语:名、灵、斯、惟、吾、馨、鸿儒、白丁、金经、丝竹、案牍、劳形、何陋之有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第二课时三、课文分析1、找出主旨句,是怎样引出主旨句的?这种艺术手法叫什么手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托物起兴,引出陋室。山不在高仙名水不在深龙灵比兴引出陋室——馨是文眼↓↓↓↓比兴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室(不在陋)德馨。因为我品德高洁而名声传播很远。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2、刘禹锡笔下的“陋室”陋不陋,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用一个字概括陋室的特点。雅:陋室不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清幽。(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不俗。(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高雅。(事)3、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类比“陋室”,以“诸葛、子云”类比自己。诸葛亮的草庐诸葛亮有智慧扬子云的亭子杨雄有文才类比暗含高远志向刘禹锡的陋室刘禹锡有美德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类比自己,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政治上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文学上万古流芳的高远志趣。在更高境界上颂扬并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4、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末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这种立意手法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不矛盾。题中之“陋”指物质生活的简陋,句末从精神生活的角度点明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这种立意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反向立意。孔子云:何陋之有?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典故并反问,画龙点睛:自己安贫乐道,是孔子一类的君子,照应前文“德馨”。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5、本文主题是什么?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叫什么?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作者借陋室来抒发自己的节操和情趣,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托物言志举例:粉笔牺牲自己、造福他人,代表纯洁,奉献,托的是牺牲自己、丰富他人智慧的人,如老师。竹子有竹节,意味着正直、有气节,代表不屈不挠,托的是有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人,如被俘的共产党人员。蜜蜂天天采花酿蜜,是勤奋的象征,也代表默默无闻的奉献,托的是默默奉献的人,如清洁工。6、举例说出修辞手法。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对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借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对仗):拟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反问、引用:“何陋之有?”类比:子云亭、诸葛庐四、学生齐读,教师总结。从文章的相关内容看,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写法上有何特点?思想情怀:坦荡乐观、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写作特点:托物言志。语言精辟,对偶押韵,比兴类比,引经据典。五、拓展延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爱莲说一、导入课文:出示莲荷图片,回顾积累有关莲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乐府民歌莲花的别名:荷花、藕花、芙蕖、水芙蓉、草芙蓉、菡萏、玉环、玉芝、水芝、泽芝、水华、水旦、水芸、灵草、六月春、六月花神。二、介绍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非常博学,胸怀磊落,为官清正。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爱莲说》。三、解题: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某问题的见解。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之:结构助词,的。甚:很。蕃:多。独:只,唯独。予:我。之: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而:连词,表转折,却。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过分艳丽而不端庄。通:贯通,没有堵塞。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长枝节。益:副词,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助词。谓:以为,认为。隐逸:指隐居的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宜:应当。众:多。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雅,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第四课时五、悟读课文,领会主旨和写法: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莲生长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洁)的环境濯清莲而不妖——庄重朴实,不哗众取宠(质朴)美体态中通外直——为人虚心正直不慕名利好不蔓不枝——不趋炎附势(公正)洁身自好形香气香远益清——美德可以传播久远(芳香)(象征)象风度亭亭净植——志洁行廉,仪态端庄,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尊敬(清高)(托物)——————————————————(言志)小结: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这就是托物言志。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菊: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菊花隐逸者陶渊明避世、不落世俗莲花君子者周敦颐正直高洁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牡丹富贵者世人都追求富贵莲君子者周敦颐安贫乐道“独”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菊隐逸者惜(惋惜)牡丹富贵者厌(鄙视)莲君子者赞(赞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中心思想: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9、本文将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莲花——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菊花——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名逐利。六、能力训练: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爱哪一种?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我喜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坚贞顽强,斗志昂然,是花中的志士。造句:我爱,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2、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第二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和上段关系怎样?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3、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答:①反问:同予者何人?②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③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④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七、总结写作特点: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运用衬托、对比表现手法,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叙述、描
本文标题: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14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