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知识点总结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一、绪论1、定义:以整体论的角度,全时空的看待人类自身的特点2、序言:1860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1860年人类学指包含生理学、心理学的对于人类的研究学科。1860年后,人类学指广泛.意义上的有关人类的学科。1860年~1900年逐渐形成一门正式定义的关于人的学科。3、人类学的主要背景: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4、人类学产生条件:①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这门学科必然脱于动物学。②人具有共同本质的观念的成熟,给人类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人类本性与人的多功能性和可塑性)③方法论观点的成熟。比较法的程序。5、人类学的分支:①体质人类学。②广义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③视觉人类学6、学科标志:①人类学田野调查;②民族志;③研究视角:共识性比较(横向),历史性比较(纵向);整体论;文化相对论;主客位研究的交叉应用。二、文化进化论——泰勒1、简介:英国人类学创始人,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牛津大学第一位人类学教授。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贵格会教徒,编著了第一部人类学教程——《人类学》2、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能写的其他的一切能力和习惯。3、《原始文化》①目标: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②困难:史前人类在无文字记载下的历史如何认知。③原则:均变论;遗留物。④核心逻辑:由于人类精神过程普遍相似,人类社会发展遵从一致的路线,方向沿着进步方向发展。4、进化论与《人类学》①《人类学》第一部人类学学科教材。②核心理论:进化论。③重点:人类怎样变成现在的样子,以及如何生活。④不均衡的决定论:人类历史由进步而非退化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走过野性到文明的轨迹。三、亨利.摩尔根1、代表作:《古代社会》——全面地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利用许多民族志中的材料论证人类从蒙昧时期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2、简历:1870年《血亲与姻缘制度》;1877年《古代社会》;1881年《美洲土著居民的住房和居住生活》3、亲属称谓与进化:①全球范围内关于亲属称谓制度的问卷调查,亲属称谓制度间的关联。②称谓分两类:说明式(较高级的一种,一夫一妻制下,将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作出区分);类分式(婚姻制度混乱的情况下,将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不作区分,只区分代继和性别。③摩尔根通过不同的亲属称谓制度推断出不同的社会关系,并将它们按照“最原始的”到“最文明的”,从杂乱的性交到一夫一妻制的顺序排或一个连续统一体。④私有财产的出现,直系血亲的确定,使亲属称谓制度得以进化,核心家庭也最终得到发展,社会结构和结晶机也因此得以连接起来。⑤意义:第一批发现亲属称谓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政治、经济之间关系的学者。4、《古代社会》①核心原则:人类从最低级开始,逐步从蒙昧迈向文明。人类的历史一部分在起步(蒙昧),一部分在经历(野蛮)一部分在进步(文明)。各种社会不过是处在文化进化同一行列的不同阶段。②衡量标准:以四项文化成就为标准来定义不同阶段。发明与发现,政府的观念,家庭的组织,财产的观念。③进步的发展在发明和发现领域表现的最为明显,摩尔根选择科技发展作为主要,但非唯一的测试进步的标准。④政府观念的发展:摩尔根用政府来指称现代人类学家所说的社会组织及政治组织。5、摩尔根的贡献①单线进化(与泰勒观点一致)②生存技术是文化进化的重要推动力,但决定性力量却有可能是人类意志和理性的选择。③首先提出了亲属称谓制度研究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旨在系统化和全球化的调查研究④将文化进化作为框架系统分析人类学资料,而不仅把文化差异当做民族志的猎奇。四、弗朗兹.博厄斯1、简介:美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美国现代人类学创始人,历史学的创始人。其在推动美国人类学的学术化,创办人类学协会及刊物,以及为人类学搭建来自公众,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科学家的制度性支持网络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2、著名论断核心;①以自我为中心;②对传统的依赖(情绪依赖),博厄斯认为,人类对生活方式及文化的选择并非基于理性的选择,而是基于情绪的生成与传统的依存。3、博厄斯的人类学事业①四领域:确定了美国人类学家开展调查的主要领域:社会文化人类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②主要著作:③主要观点:⑴主张历史具体主义;文化的特性首先必须在特殊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释,而不是一味诉诸普遍进化论的模式⑵文化相对论:在研究另一种文化时必须努力摆脱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标准,排除根源于自身文化种种前提和假设,保持一种相对观点。⑶文化要素与文化整体:个人与社会。五、涂尔干(迪尔凯姆.杜尔克姆)1、简介: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年鉴》创始人。代表作《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科体系的建立,阐发了关于人类社会的性质及发展规律的理论。1895年出版《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定义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社会学,讨论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方法。1897年出版《自杀论》,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2、《社会分工论》——集体意识①机械团结:基于生理分工而非社会分工。即传统社会,靠各自成员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来维持。②有机团结:基于个体的差异,实行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社会个体之间无法脱离,以商品交换相联系。即近代的分工制社会,社会成员的差异日益增加,但通过社会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到一起。3、《社会学方法的规范》①核心: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生活中可被抽取出来的事实存在。涂尔干基于哲学中“唯实论”和“唯名论”而提出,采取“唯实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起点。②研究原则:⑴摆脱欲断,尊重事实;排除大脑的预设方式,从感性材料开始,开展探究,达到对社会事实本质的认识;去除主观成分,寻求价值中立。⑵区别正常(普遍存在的现象,如犯罪)和病态(特殊存在的现象)社会现象。③社会事实的特征:外在性;强制性;客观性;普遍性;类型有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组织,政党)和非物质性态的社会事实(道德、价值规范、社会潮流)④研究社会事实的准则:循环法(以一个社会事实解释另一个社会事实,而非主观预测);分析法(寻找社会事实的因果功能分析,解释社会事实的相关性。4、《自杀论》——统计学方法研究,实证主义。①简介:以社会事实的因果分析自杀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整个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差异时,便会发生自杀。②自杀类型:⑴利己性自杀:提出群体整合与利己性自杀率呈反向相关。发生原因:社会融合度过低,个体自立性的过分彰显。⑵利他性自杀: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个体自立性的失去。分为义务性自杀(军队)⑶失范性自杀:社会正常规范已经混乱,而个体无法是从,严重的恐惧等负面情绪而选择逃避自杀。经济危机⑷宿命性自杀略(懒得打,肯定不考)③总结:利己性自杀和利他性自杀,有社会整合不足或过度来解释。失范性自杀与宿命性自杀,由社会规范过宽或过严来解释。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结合的典范)批评早期人类学家对宗教起源的两种解释: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论。并认为宗教服务于社会(维系和强化社会整合),宗教的神圣性来自于社会,宗教是实体化、人格化的团体力量即道德力量(社会力量以一种心理方式作用与人)。六、阿尔弗雷德.克罗伯——文化的完型1、简介:2、抢救式民族志:①原因:认为文化是相互交流融合的,若追根溯源必将进行抢救。②愿望与意图:愿望:保护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知识,收集那些正在毁灭的社会的系统化的信息。意图:抢在土著文化被美国文化兼并前,发现其原始语言和社会遗迹。③调查面临的基本问题:文化如何界定;怎样衡量文化间的交流;文化元素在各文化独立期间是如何构造的。④文化元素调查方法的缺陷(略)七、露丝.本尼迪克特1、简介2、《文化模式》——文化是大写的个性①日神型②酒神型③妄想型是风俗习惯而非本能造就了人,在每一种文化内部具有多样性的,同时也都具有使得每一种文化具有一定模式或具有区别其他文化特点的主旋律,也就是所谓的民族精神,由于民族精神的分别可能蕴含种族区别等问题。3、《菊与刀》开创了国民性研究与远距离文化研究的先河,也是日本文化研究最经典的作品。一种自然历史的类型学的要点与现代心理学看法的整合。日本人性格有一种矛盾和紧张的二重性。日本文化的基础是等级制度。美国文化是罪感文化,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八、爱德华.萨丕尔——语言先于思维1、简介: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原理(假说):认为不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即语言的使用者因不同语言而产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3、《语言论》——语言决定文化,语言是工具,也是研究方法。①语言的本质:非本能是社交习俗,语言是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功能。②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模式决定了思维模式。③强调语音模式:表面语音发生变化,而语言本质模式(ˇˍˇ)想~对固定。4、文化与个体: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文化是一种含义(语言拥有自我组合的差异)关于文化行为的概化是与个体的相异的行为相辅相成的。九、米德——文化代沟1、简介:美国人类学家,美国现代人类学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女性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有《萨摩亚人的成年》《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巴厘岛人的特点》2、《巴厘岛人的特点》采用了传统的民族志与照片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观察结果能够记录下来。文化并不止是大写的个性。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动态的,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类学会了怎样为人,但却成为彼此不同的人。3、《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代沟起源于文化代继间传递的差异和间断。前喻文化:即所谓的老年文化,前辈向晚辈传递的各项技能和知识。并喻文化::一个过渡阶段,即同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产生的原因即前喻文化遭到巨大的灾难其传递者无法解释文化或消失。此过程中酿成了最初的代沟冲突。后喻文化:即所谓的青年文化,前辈向晚辈学习。始于二战后。文化冲突是代沟的根源,解决代沟问题需要虚心、平等、尊重的交流。十、马林诺夫斯基1、简介:奥地利籍波兰裔人,开创了社会人类学,称民族学之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以客观民族志记载田野调查的方法,并且开创最早的社会人类学课程。提倡参与式观察(加如某个研究群体的活动中,与自己的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2、功能论与库拉圈文化是适应性回应的整合系统。(核心)一个社会的所有文化其实是一组工具,其存在目的在于满足人类自身的种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各文化要素之间是环环相扣,且不断变动以保持有效的运作。也因此,我们可以在各文化中找到一套自己的运作规则,而这些原则也和社会中实质功能保持着紧密联系。3、影响:以完整的理论解释文化相对论的观点,种族中心论的没落,逐渐被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取代。十一、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结构(结构功能主义)1、简介:英国人类学家。结构功能论建设者。提出一套结合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人类学理论。认为透过观察抽离出来的社会体系与结构,能够找出一套有系统的社会分析形式,进而探究人类的普通法则。着眼于社会组织中亲族制度的观察与分析。2、马林诺夫斯基与布朗功能论的区别:马林诺夫斯基为文化功能论,解释的是风俗如何满足个人需要。布朗探讨的是社会结构如何在延续中维持自身的的自由。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调为直接观察的方法,重视民间生活和知识。亲自参与。主要目的,在于运用“文化的科学研究”对人性知识的解释。布朗侧重于考察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并提出文化及其情感在维护社会整体运行中的作用。相信功能法的运用,即在于寻求社会领域内的一般法则,并寻求材料以制作和证明法则。十二、格尔茨主要成就在于对於摩洛哥印尼包括爪哇、巴厘岛等地的社会文化作了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文化、知识的性质提出新的看法。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文化的诠释》中,他对於文化概念的深入探讨和诠释,包括如深层描述等概念,其影响超出人类学,而及於社会学、文化史、文化研究等方面。此外在另一部重要
本文标题:文化与社会人类学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17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