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现代文学史《绪论》(本科第一学期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几项说明:1、课程成绩的分数组合:Δ平时成绩共40分(开卷):包括考勤、作业(提问或测验)、讨论等25分左右、论文15分左右。Δ期末闭卷考试:60分。2、本课程教学的特点:自己阅读原著、教材和相关文学评论资料、听老师讲课、课堂提问、讨论、外出考察实践等形式相结合。阅读教材和原著是现代文学史学习的基础。3、老师讲课主要内容和形式:讲课以讲解课程重点为主,配合必要的作家生平声像资料或影视资料,以增强教学效果。每次上课之前会布置一些需要同学们思考的问题,然后在课上带着问题进行研讨式学习。笔记只记重点,讲完一章可以发送讲稿。4、教材重点说明教材重点(见教材具体内容)①绪论——1-2周②第一编——约5周左右③第二编——约4周左右④第三编——约2周左右第18周后——期末考试5、配合正常教学环节的几件事情课堂纪律课代表、班级公共信箱考勤的具体实施方法“绪论”思考题:①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是什么?②请总结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的利弊得失。③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方面的现实思考。绪论一、什么是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的时间界定:1917-1949①1917-1927年②1927-1937年③1937-1949年“现代”的含义: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特别是对“人”的认识的现代化,集中体现在现代作家的追求中。二、关照现代文学的视角:文化的、历史的、人文的(人性的)、审美的。要有广度和深度,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探寻,不能只是就文学而谈文学。三、现代文学的文化蕴涵:关于文化:钱穆:“譬如一人的生活,加进长时间的绵延,那就是生命。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现代文学的文化蕴涵现代文学在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特殊作用:借鉴西方文化,向现代化方向转型。中国文化的三个转型期:①先秦:由贵族文化向士族文化转型②唐朝:佛教的融入③五四时期:封闭性的中国文化被迫接受强迫性的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发展对比:1、封建社会的历史:欧洲中世纪:公元8世纪—15世纪,约七、八百年的历史。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统治工具是天主教,是欧洲文明史上比较贫乏的时期,也是欧洲的黑暗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长达两千多年,出现了许多中国社会的繁盛时期,大一统封建国家占主导地位,统治中国的精神工具主要是具有深厚哲学、伦理内涵的儒家学说。而且成为世界古老文明的惟一一个延续性文化,复杂繁复、博大精深、根深蒂固。2、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联系与区别(请同学们参与思考)文艺复兴:约14世纪—17世纪,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是从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开始的。从文化观念上看:文艺复兴是向中世纪告别,就是人向神的告别。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源自何处?能否告别?怎样告别?学习拓展:1、3个三十年:1919-19491949-19791979-20092、三“律”:法律、自律、他律《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传统的文学基础课,是文学学科中的历史部分。“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注重主观情感,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历史在学生眼中已经不仅仅是一堆知识,而是一种精神和理想……是一把丈量人类精神世界的尺度。……学生透过历史看到的不仅仅是物化的过去,更是对今天和明天的求索。让学生……将个人智慧与历史智慧相碰撞,唤起对良知、生命、人生目的新的追索。历史知识既要塑造学生厚重历史传承品性,又要塑造学生开放的现代人文精神品性。”我很赞同李明赞老师的这些观点。我以为,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这是远远高于技能训练的价值追求,这也正是教育的高贵品质的一种体现。尽管人文教育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评价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的今天显得无足轻重,但这的确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1][1]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人性冷漠教育出了啥错》(本文是在李明赞老师教学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李老师是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时间:2008-11-0411:05:51来源:新浪blog)。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文学史《绪论》(本科第一学期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17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