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主编简介:朱栋霖: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泉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龙泉明朱晓进朱栋霖课程介绍:教案(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从1917年——2000年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成就。(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教案基本知识:要求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和基本的历史经验。作品阅读:要求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有所了解。分析能力: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各种历史现象的分析,要求提高正确地观察和评价其中一些突出的文学现象的能力;通过对主要作家作品的分析,要求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案(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1、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划分,因此,这两门内容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现代文学是在批判继承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是同属中国文学这个大的框架下同构但不同质的两种文学。2、文学理论课程:它与文学理论课程有着互为依托的关系,文学理论课程的许多理论原理将在本课程中得到运用,而现代文学课程中许多文学现象,又将成为文学理论课程的重要例证。.教案3、外国文学:它与外国文学也有很多联系,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自身求变的内因和在外国文学影响下的外因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外国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作家及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案参考教材:《中国现代文学30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郭志刚孙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现代”的含义语言上,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形式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内涵、地位逐渐平等;内容上,真正属于“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美学心理、审美标准。现代文学的分期教案1.发生期(1898年—1917年)2.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1917年—1949年)1917——1927年“20年代文学/五四时期的文学”1928——1937年“30年代文学”1937——1949年“40年代文学”教案1、1917——1927年。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了象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叶圣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这样—批举世闻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2、1928——1937年。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出现了如《子夜》、《家》、《骆驼祥子》、《雷雨》等等一批饮誉文坛的杰作,除了原有的一批作家外,活跃于文坛的又增加了象巴金、老舍、丁玲、沈从文、曹禺、田汉、夏衍、艾青、林语堂、梁实秋等大家,以及几位很有文学才华的作家,如叶紫、萧红等。教案3、1937——1949年10月。由于战争的影响,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大块,文学呈现出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面貌,在国统区、沦陷区出现了象沙汀、艾芜、张天翼、何其芳、钱钟书、张爱玲等颇负盛名的作家。在解放区,则出现了赵树理、柳青、孙犁、李季等作家。其中,赵树理的小说被认为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典范。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案(1898——1917年)核心问题“人”的观念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近代文学变革(非中文专业为泛读内容)关键词“人”的观念梁启超“新文体”“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言文合一”谴责小说鸳鸯蝴蝶派黄人林纾教案前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学习要点:19、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一.社会、历史背景:教案首先要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它以一种灾难性事件的形式,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当我国在接踵而至的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等历次侵华战争中一再受辱、国家存亡系乎进退之际,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面对新的现实必然发生变化。第一节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所谓“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以及人生观、人道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爱情婚姻观、美丑观、友谊观等等),人的未来与发展等。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不断发展、嬗变,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与人类发展史。人类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也决定文学的发展。古典文学中的“人”1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观点“天人合一”。2中国人的宗法人伦观念。3宋明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天理人欲之辩”。“天理人欲之辩”朱熹:“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私欲全无,天理尽见,即此便是仁”王阳明:“心即理也。天下安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是天理”李贽:“童心”,“道不离人,人不离道”,“人道即是天道”、“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朱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裂变,梁启超倡“新民”说。所谓“新民”,就是新的“人”的观念。这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梁启超故居,位于广东江门市新会茶坑村1、五四文学的新的“人”的发现2、左翼革命文学对人的阶级性的发现3、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20世纪中国文学和“人”的发现西方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易卜生:《玩偶之家》卢梭:《忏悔录》尼采:行动哲学、批判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教案第一,法律保障:1908《钦定宪法大纲》《临时约法》第二,出版事业的发展:第三,创作队伍的形成:1905废科举(自由文学撰稿人队伍的扩大)第二节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教案学习要点: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三节文学观念的变革教案1)“诗界革命”的口号由梁启超提出。I.诗界革命: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说:“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郎之出世必不远矣!”真正的“诗界革命”要具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教案2)黄遵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真正以诗人面目倡导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他大胆地把口语中的词汇和现代科学知识的词汇写入诗中,用传统格律诗的形式吟咏新的事物,并且能够创造出美的意境。《杂感》:“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2、文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口号由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的,他以舆论界与文界的“陈胜吴广”自命,倡导文界革命。他学习日本政论家德富苏峰的文章,吸纳西方古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的随笔体文章,并结合中国魏晋文章的旷达,而实践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教案教案《少年中国说》:——新文体”的典范之作“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教案“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文字界于文言白话之间。“新文体”(又称“报章体”)特点:3、小说界革命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教案教案2)徐念慈:《余之小说观》:“昔冬烘头脑,恒以鸩毒霉菌视小说,而不许读书子弟一尝其鼎,是不免失之过严;今近译籍稗贩,所谓风俗改良,国民进化,咸惟小说是赖,又不免誉之失当。”“小说与人生,不能沟而分之”4、戏剧界革命: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春柳社,1908年,王钟声演出了根据英国同名小说改编的戏剧《迦因小传》,该剧标志着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教案陈独秀,1904年《论戏曲》:“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教案5、语言载体革命:提倡“俗语”、白话,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共识,几乎形成了一个白话文运动。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黄遵宪,他主张“言文合一”。以后如裘廷梁、陈荣衮、梁启超等都提倡写作白话文章,只不过,惟有梁启超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提倡这一观点的,而其他的主要是从维新的社会角度出发。他们的主张为以后的五四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中国文学史观念的现代性萌动1904年,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启动了新的文学史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文学的标准:真善美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强调了“超然于利害之外”的“文学自己之价值。他建构了实实在在的文学本体新品质,他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定位上解放出来,成为本体自主的独立存在。王国维:教案教案学习要点: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第四节文体叙述的创新一)、诗歌: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诗歌社团,代表人物如高旭、马君武等等: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以反清为主要特色,在诗歌艺术上并无任何创新之处,并且,他们还在宗盛唐之音、还是倾向江西诗派上发生过大的争执。从黄遵宪倡导“我手写我口”到五四时期,胡适尝试写作白话新诗期间,诗歌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现代化成就。教案这一时期,进行了戏剧改良运动,主要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汪笑侬式的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二)、戏剧:教案二是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在话剧当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统称为“文明戏”。“文明戏”特点:a、剧作的革命色彩浓烈;b、演幕外戏(分幕);c、“幕表制”在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内,最有成就的文学样式就是散文。梁启超,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开创了“新文体”,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思想评论、时事政治评论、社会评论和文化学术评论文章,他不以“传世之文”而以“觉世之文”要求自己,文章融忧患、变革和爱国思想于一体,鼓吹政治变革和对国人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代表作:《少年中国说》、《新民说》、《说希望》三)、散文:教案继“新文体”之后,还有以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为代表的革命派散文,这些文章集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和通俗性于一体。代表篇目:章太炎《序〈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秋瑾《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敬告姊妹们》教案四)、小说:1、清末小说:教案1906-1910年是清末小说的高峰期,1907年是翻译小说的高峰。教案晚清翻译小说的作家主要有林纾、鲁迅、周作人、徐念慈、包天笑等,但其中林纾的影响为最大。林纾,字琴南,福建闽侯人。他一生翻译共外国小说180余种。其中著名的有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现通译:茶花女),美国斯托活夫人的《黑奴吁天录》、英国司各特的《艾凡赫》、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翻译小说教案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狄更斯的《老古玩店》和《块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等。*直译法:鲁迅、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2册)“晚清的翻译小说,林纾的影响虽是最大,但就对文学的理解上,以及忠实于原作方面,是不能不首
本文标题: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17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