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上册语文测试题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素养水平综合测试卷卷一部分一、抄写下面一段话,做到行款整齐、美观,要有一定速度。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二、词语续写与运用。1.根据语境写词语。①yīnɡwǔ()的战士们浴血bóshā()。他们嘹亮的呐喊声zhèněryùlónɡ()。班长zhènwánɡ()前nínɡzhònɡ()的目光和jícù()的chuǎnxī()声带着一丝shānɡɡǎn()。战士们máizànɡ()了他,并誓与rìkòu()斗争到底。②青山绿水是大自然的ēncì(),我们要排除一切zǔnáo(),用实际行动pǔxiě()保护大自然的最美piānzhāng()。2.读一读,在正确的音节下面画“”。肖.像(xiāoxiào)踱.步(dùduó)唱和.(hèhé)憎.恶(zhēngzēng)瘦削.(xiāoxuē)瞥.见(piēpiě)哈.达(hāhǎ)佣.人(yōngyòng)3.补充词语,并选词填空。()笔生花悬崖()壁雕()画栋独具()心可见一()张冠李()()不安席心()肉跳我国著名的甘露寺建在上,周围都是高山深涧。置身寺庙中,向四周一望,不禁。我想:这座寺庙设计得如此,设计者的才华可谓是“管中窥豹,!”啊。三、阅读读积累与运用。1.照样子把环境描写写具体。例句: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仿写:教室里安静极了。2.有些词语能表达共同的情感,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大义凛然”三个词语都表达了英勇顽强的精神。如果想在文中表达团结一致意思的词语你会选择()A.众志成城B.奋发图强C.同仇敌忾D.舍生取义3.根据内容,把合适句子的序号填在横线上。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宽容是一种镇静剂,;宽容是一束阳光,;宽容是一座桥梁,。①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③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4.走进这片树林,鸟儿我的名字,露珠与我眼神。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___________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5.白朴的《天净沙·秋》让我们感受到了萧瑟的气氛:“古村落日残霞,。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在最后两句中,用到了种颜色,极具韵味。6.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7.与朋友相处一定要做到以诚待人,因为《庄子》中说:“,不能动人。”8.生活中处处有诗歌,诗歌中处处皆生活。我爱春天的温和,“今夜偏知春气暖,”;我爱夏季的生机,“稻花香里说丰年,”;我爱秋天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我爱冬季的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四、阅读理解与运用。(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美林药品说明书【美林药品名称】商品名:美林【美林适应症】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美林用法用量】口服。12岁以下小儿用量见下表:年龄(岁)体重(公斤)一次用量(毫升)次数1-310-154若持续疼痛或发热,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4-616-2157-922-27810-1228-3210【美林不良反应】(1)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头晕、耳鸣、视力模糊、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2)罕见皮疹、过敏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等。【美林注意事项】(1)美林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2)有下列情况患者慎用: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3)下列情况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高血压。(4)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5)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6)对美林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以上说明书有删减,精准说明书请参看药品包装)1.依据说明书,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A.半夜,张小明体温39℃,妈妈倒出清澈如水的美林,喂小明。B.陈琳感冒发热,吃了999复方抗感冒颗粒,又吃了美林。C.王方身体发烧,早上七点半他喝了美林去上学,十二点回家喝了一次,下午五点到家又喝了一次,十点钟睡觉前又喝了一次。D.李伟伟是个壮小子,才八个月大,就有21斤了。有天发热了,妈妈心疼,喂了他4毫升的美林。2.【美林注意事项】第6条“对美林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改为“对美林过敏者慎用,过敏体质者禁用。”可以吗?为什么?3.【美林注意事项】第7条为什么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阅读整篇说明书,说出其中的原因。(二)短文阅读。野菊花开①我爱菊,尤爱野菊。时值野菊怒放的深秋,我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一所小学教书。那盛开的野菊花金灿灿的,分明有大把阳光在里头,给校园周边镶了一道金边。②开学不久,坐在教室最后的小女孩杨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蓬松着乱发,眼圈发黑,可听起课来,一双大大的眼睛却总是那么专注。她每天都在上课铃响后才进校,而放学又是第一个跑出校园。③当地政府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免费提供了“营养加餐”。用餐时,孩子们无不欢呼雀跃....,恰似一群快活的小精灵。我仿佛看到了那嗷嗷待哺的羔羊,那张着嘴等候妈妈喂水喂食的小鸟,那围着母鸡“叽叽”叫个不停的雏鸡……④一天中午,几个孩子神秘兮兮地凑到我身边,告诉我杨平怪怪的,每天都不吃加餐,把鸡蛋和牛奶藏在书包里。“为什么呀?”我惊讶地问。“不知道。她什么都不说。”她的同桌抢着回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心里打了个结。⑤第二天,我不露声色地观察,果然发现杨平把鸡蛋和牛奶塞进书包里了。我走过去,关切地问:“杨平,你怎么不吃呢?”“老师,我不想吃。”那声音很轻,轻得仿佛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得到。“是真心话吗?”我追问。她抿着嘴,摇着头,没有言语,泪珠却在眼眶里打转。⑥放学后,我决定到杨平家去家访。来到她家门前,透过门缝,我看到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一个瘦小的身躯蹲在土灶前,不停地向灶孔里添着柴草,一股股浓烟直往外冒。她一边用小手揉着眼睛,一边把嘴对准灶孔“扑哧、扑哧”地吹着。火苗升腾后,她才侧身在板凳上飞快地写起作业来。⑦我连忙推门进去,杨平搬来板凳,请我坐下。我轻轻地问:“你爸爸妈妈呢?”“爸爸到地里干活去了,妈妈在睡觉。”杨平回答。“睡觉?”我不解地问。“妈妈瘫痪了,常年躺在床上。”小杨平的话让我针扎般地难受。此时,我心中的“结”已解开了八九分。我心疼地说:“你把鸡蛋和牛奶带回来是……”小杨平含着泪说:“妈妈很难每天吃上一个鸡蛋,喝上一杯牛奶,所以我……”听到这儿,我鼻子酸酸的,一把将杨平搂在了怀里。⑧走在回校的路上,我的心里好似打翻了五味瓶。“我不想吃”这句话说得很轻,可实际挺沉重的,它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耳边。⑨走着走着,忽然,我远远望见校园周边正在吐艳的野菊,它是那样的灿烂芬芳。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萦绕:②欢呼雀跃:2.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3.用“______”画出短文第②自然段中描写小女孩杨平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她是个怎样的孩子?4.短文第⑥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细致描写了小女孩向灶孔添柴草的画面,运用了哪些连续性动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结合短文第⑦自然段想一想,我心中的“结”具体指的是什么?6.短文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是()①总结全文结构清晰②承上启下过渡自然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④呼应开头借物抒情五、习作表达与展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请写一件或两件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题目自已定。写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书写一定要认真哟。写完同学之间要互相赏评。卷二部分一、朗读水平测试1.测试内容:课本14篇精读课文中选取重点段落。2.测试要求:学生抽取重点段落朗读,现场朗读,时间限时2分钟,教师对每个学生朗读水平做出等级评价。3.评价标准:正确:朗读课文时字音正确,吐字清楚,不丢字,不添字。流利:能通顺流畅地朗读,速度适当,不唱读,不顿读,长句中和段落间停顿处理恰当。有感情: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读出不同语气,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二、口语交际水平测试1.交际话题:“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会2.交际情境: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需要隐瞒真情,不说出真相。有人说,说假话就是撒谎,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有人则认为,生活中有时需要“善意的谎言”。让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辩论。3.交际要求:辩论前,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组,并选好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六人一组进行正、反方辩论,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分别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4.评价标准:(1)语言文明礼貌,态度自然、大方,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2)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并针对对方发言中的漏洞进行反驳。(3)引用事例恰当,准确应答。三、整本书阅读水平测试1.本学期阅读书目:《绿山墙的安妮》《狼王梦》2.评价方式:从以上两本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完成以下阅读单。教师根据报告单对每位学生阅读情况做出评价。《》阅读报告单4.评价标准:能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有独特的阅读感受;能对书中人物做出评价,理由充分,表述清楚。姓名阅读时间作者写一写请你简要概括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画一画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片段,读一读,写下你的感受。评一评评价一下这本书里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本文标题:六年级上册语文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19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