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逍遥游庄子有个故事,说明个体如何与“道”为一。楚国有个猎户,上山打猎回来,发现自己的弓丢了。家人催促他赶快上山找回来,可猎户却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楚人丢了,楚人捡,还去找什么?”本事传到鲁国,孔子说:“如果去掉‘楚’字,说‘人丢了,人捡’,就更有意义了。”庄子知道了此事,他说:“如果再去掉一个‘人’字,说成‘丢了,捡了’,其意义就更大了。猎户失弓一事,体现了三个层次的思想境界。猎人面对损失,想到只要是国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利就不是损失,这是胸怀全国的思想境界;孔子认为只要有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得利益,都不是损失,这是胸怀世界的思想境界;庄子认为自己的损失能使任何事物获利都不算损失,这种境界已经超出人的范畴了。如果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点,猎人的思想境界是道德境界;孔子的是道德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则是天地境界。启示:一事当前,应抬高视野,把目光投得更远些;拉宽心境,把心胸放得更宽些。这样,我们的内心也就更加宽松自由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2.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段并熟读成诵。3.掌握一定量的实虚词和句式。一、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宋国蒙地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穷,曾向监河侯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布衣见魏王。据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思想,世有“老庄”之称。·庄子思想:主观唯心主义。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相对主义。·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他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但并不主张以积极的行为来改变现实,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对现实人生持悲观厌世态度,因此对生活的看法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2、庄子思想3、背景材料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国混战。庄子的主观原因:庄子对社会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计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又称《南华经》。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至于书中的悲观、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4.《庄子》二、关于《逍遥游》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课文一连运用了几个寓言故事,层层铺垫,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三.预习检测:1、注意下列蓝色字的注音:北冥()鲲鹏()抟()迁徙()坳堂()草芥()夭阏()míngkūntuánXǐàojièè蜩蝉(tiǎo)宿舂粮()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蓬蒿()xiǔchōnghuìgūchūnchìyànlíngrènhāo3-2、解释下列句中的蓝色字:《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迁移,迁往而后乃今培风:乘着,趁着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快速的样子;触,碰3-2、解释下列句中的蓝色字: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相比绝云气,负青天:穿过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胜任;联合;满意未数数然:追求朗读课文中国经典漫画欣赏四-1、疏通文意(1-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振翅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在水面上拍水,击起的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五万物都有所待。(1-2)(1-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大鹏要飞到高空,要凭借大风,风力不厚,翅膀就没有办法打开。风力越大,起飞就越容易。同学都知道,如果遇上风向不对,气流很乱,飞机就不能起飞。庄子用这个道理比喻人生,修道想成功也要借助于风力。一个人想成功立业,或者修道,或者做生意,要有本钱,本钱就是你的风。没有风,还飞个什么?所以青年人要想做一番事业,你的能力才智都要去培养才行。风力够了,才可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俯视天下万物。人生被这么一讲,我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古今联系(1-3)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那么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上负载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这就是鹏鸟的“待”.(1-4)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1-4)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三种情况所“待”的有大小之别,那么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也就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后才南飞,作者说“之二虫又何知?”是对他们浅薄,孤陋的嘲讽.天空早晨的颜色叫“莽”,晚上的颜色叫“苍”。南北朝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西北地区傍晚的景色。还有一种解释:“莽苍”指近郊的草木之色。所以“莽苍”代指较近的地方。到近郊的草木间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顿,回来了肚子还饱饱的;假如走一百里呢?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庄子告诉我们出门该怎麽准备,实际上他讲的是人生的境界。前途远大的人,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只看现实的人,他抓住今天就好了,没有明天;或者抓住明天,不晓得有后天。有一种人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要,他要永远。庄子就是告诉这个东西。因此说:“之二虫又何知?”思考和延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明确:这是在说鹏鸟认识事物的时候也是受到了限制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虫的认识受到限制是一样的(二虫的认识受限制的原因是飞的不高,无法去理解鹏鸟高飞),这也就使得文章自然的转入了下文的“小知”和“大知”的论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研习二三自然段2.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3.探究本文论证思路,真正理解“逍遥游”的含义。五-2、疏通课文意思(2-1)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人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翻译:小智慧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五-3、疏通课文意思(2-2)理解: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小”与“大”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在内容上,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进一步解释说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五-5、疏通课文意思(3-1)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位,品行联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作者提及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自居(蜩、学鸠、斥鴳)宋荣子列子淡泊名利、犹有未树超脱于世、犹有所待(大鹏)未达逍遥之境四类人: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世人皆有所待(人)自然万物有所待(物)五-6、归纳第三段段意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文章的论证思路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什么才是“逍遥游”↓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思考什么才是“逍遥游”?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无功”:去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忘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无已”:忘掉自我,不拘外物,恬静自适。本文主旨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
本文标题:逍遥游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1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