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群落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01
1群落知识点1:群落的概念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知识点2:群落的物种组成1、衡量指标: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注意:①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减少;②丰富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即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少;(越近赤道物种丰富度越高)③丰富度随海拔、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研究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优势种也不同)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适用范围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的土壤小动物)(3)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典例1】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C)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典例2】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B)A.土壤动物是一个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其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B.采集土壤小动物时要利用其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C.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典例3】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C)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2知识点3:种间关系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当,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即: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为捕食者)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注意: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3、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互利共生曲线、捕食曲线、竞争曲线【典例3】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D)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典例4】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双选)(BC)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典例5】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D)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3知识点4:群落的空间结构1、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植物的垂直分层往往决定着动物的垂直分层。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一般情况,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做题时要理解清楚题目是在强调哪个结构。)(注:决定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光质;决定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是温度)2、形成原因:长期自然选择使得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空间。3、意义:有利于对光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典例6】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C)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典例7】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D)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典例8】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双选)(CD)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4知识点5: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钟的替代,而不是物种的取而代之)注: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2、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3、群落演替的结果(自然演替)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最终达到适应环境的最优化系统(顶级群落)能量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群落演替的原因(1)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群落内部环境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等可成为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类的活动)【典例9】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典例10】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典例1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最后在群落中消失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本文标题:群落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0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3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