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一章-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戏剧史第一讲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本讲主要内容一、我国戏剧的渊源二、汉代的戏剧三、晋代以后的戏剧四、宋代戏剧五、宋杂剧的特点六、宋杂剧的剧本七、宋杂剧的内容八、宋杂剧的表演形式成熟戏剧的特征有哪些?(一)“演故事”——有具有完整情节的故事。(二)“代言体”——代替角色说话,行动。(三)“合歌舞”——唱、念、做、打集于一身。人类戏剧起源是什么?•三种自在地发展成熟的原始戏剧: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戏曲。•追溯戏剧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寻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当它最初举行庆贺神明诞生或欢度节日庆典的宗教仪式时,都会和原始戏剧相遇。•如:古埃及祭祀俄塞里斯神;古希腊戏剧与祭祀狄俄尼索斯。一、我国戏剧的渊源中国戏剧没有能够很快从原始宗教形态跨越出来,而是长期在它的原始状态和初级形态中徘徊。•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驱儺仿生•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一、我国戏剧的渊源以《九歌》、傩仪和《史记•滑稽列传》所载“优孟衣冠”为例。屈原的《九歌》就是在楚王祭神仪式中为“巫”所写的唱词。在其中对巫的神采、服装与动作都有所刻画。九歌图张渥(?—1356),字叔厚,号贞期生,杭州人。工人物,尤长白描画法。此《九歌图》卷共十一段,每段一图,画屈原像及楚辞《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令》、《少司令》、《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十章内容。一、我国戏剧的渊源在这些仪式中,不仅有“尸”、“祝”在其中表演,而且有歌舞助兴。这些均为戏剧艺术历史的源头之水。讲到“祝”就必须讲到“巫”。两者在古代是相通的。巫舞同音,善舞之祝就是巫。王国维曾经说过:“或堰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比巫晚出的是“优”。一、我国戏剧的渊源娱人的戏剧——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宫廷中出现十分活跃的优戏活动,这是专职的艺人所从事的简单戏剧表演。“优孟衣冠”。一、我国戏剧的渊源二、汉代的戏剧到了汉代,盛行的是角抵百戏。百戏不是一种成型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杂耍游戏、歌舞装扮诸种表演于一炉的大杂烩,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角抵戏由格斗竞技发展而来,具有矛盾对立的演出结构,适宜于戏剧冲突的体现和展开。《东海黄公》的演出动机为了纯粹的审美娱乐,情节具有矛盾冲突,具有对立的双方,发展脉络具有一定节奏性。三、晋代以后的戏剧晋代以后一直到唐代,出现了“代面”、“钵头”、“踏摇娘”等一些歌舞戏和诙谐调笑的参军戏。(一)代面(大面),表演兰陵王戴面具上阵征战的故事,他是从北齐军士创作的歌谣或齐人编演的舞蹈发展而来,其表演带有格斗的成分。(二)踏摇娘(一)《兰陵王入阵曲》(《代面》)崔令钦《教坊记》:“《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大面》。三、晋代以后的戏剧(二)踏摇娘到了唐朝,发展起来歌舞戏,其中有一类“参军戏”,就是以一个正角、一个副角互相插科调笑的表演形式为主,如著名的歌舞戏《踏摇娘》,表现了一位受到丈夫虐待的妻子的痛苦。三、晋代以后的戏剧(三)钵头继承了“东海黄公”的故事发展而来的。也是人与虎斗。三、晋代以后的戏剧四、宋代戏剧宋代戏剧发展的历史背景:(一)政治上,宋代建国,就结束了残唐五代分割的局面,全国统一,中央集权;(二)全国统一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城市工商业的发达;(三)市民阶层迅速壮大;(四)废除唐代延续下来的不准夜行,不准夜市的制度,允许夜行与夜市;(五)勾栏瓦肆的兴建;(六)宋室南迁临安后,宋高宗三十多年时废除了宫中的教坊,市井艺人可到宫中演出。四、宋代戏剧“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棱户珠帘,雕车竞争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汴京商业之发达四、宋代戏剧“自高宗皇帝驻跸于杭,而杭山水明秀,民物康阜,视京师其过十倍矣。虽市肆与京师相侔,然中兴已百馀年,列圣相承,太平日久,前后经营至矣,辐辏集矣,其与中兴时又过十数倍也。”——灌园耐得翁《都城纪盛》记载的临安城较之汴京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宋代,戏剧趋于成熟和繁盛。宋代戏剧有哪些形式呢?我们主要讲两类,它的主要类别一类是宋杂剧,一类是南曲戏文,简单地就叫南戏。我们先讲宋代戏剧的第一种类型——宋杂剧的形成、特点和内容。五、宋代杂剧的特点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歌舞戏和其他的技艺发展而来的戏剧形式,它沿用晚唐时期已经出现的“杂剧”的名字。宋杂剧的三个特点:首先,它要表演故事;其次,剧中对话可以唱,可以说,就是整个剧里面可唱,可说;第三,务在滑稽,一定要滑稽,要逗乐,要让人感到可笑。宋杂剧的演出时间一般都很短。在宫廷演出的时候,它只是夹杂在和其他伎艺演出中的一二段。现在故宫博物院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一个宋杂剧的绢画,就是丝绸做的了,宋杂剧的图画,名字叫《眼药酸》。这是两个演员,在演什么呢?可以看得出,情节很简单,以科诨为主,显然又是短小的滑稽戏。不过,在民间,已经有超过这种短暂的演出的剧了。五、宋代杂剧的特点不过,在民间,已经有超过这种短暂的演出的剧了。“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东京梦华录》北宋时的《目连救母杂剧》应该是以目连救母作为线索,然后把一个一个的短剧和杂技串连在一起演出的这么一个大会演五、宋代杂剧的特点宋代的时候,杂剧在教坊中的地位也逐渐地比其他的伎艺重了,《都城纪胜》里面也记载说:“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这也说明它的地位。《武林旧事》记乾淳教坊乐部部色,索性把“杂剧色”摆在最前面,杂剧演出,一般分三段:(一)艳段——就像“说话”里面的“入话”,开头有那么一段小引子,小故事;(二)正杂剧——一般为两段。(三)杂扮——最后的散段,以笑乐收场。如乡下人初进城市所闹的笑话。最后的散段五、宋代杂剧的特点六、宋杂剧的剧本宋杂剧的剧本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已经没有了。“教坊大使,在京师时,有孟角球曾撰杂剧本子,又有葛守成撰四十大曲词。”——《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里面它记载了280本“官本杂剧段数”,它里面记载了,有题目,这个对于我们考查宋杂剧演出的内容和它的形式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七、宋杂剧的内容《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是南宋时候宫廷、官府演出的,或者是官方批准演出的剧目,其中也包括北宋时候流传下来的和采用的民间流行的本子。从它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到:(一)恋爱婚姻故事:《崔护六幺》、《莺莺六幺》、《裴少俊伊州》、《相如文君》、《柳毅大圣乐》、《慕道六幺》;(二)历史人物生活:《五柳菊花新》《羹汤六幺》、《霸王中和乐》(三)神仙鬼怪:《二郎熙州》、《宴瑶池爨》、《钟馗爨》。(四)批评男子负心:《王魁三乡题》,《李勉负心》。(五)歌功颂德:《天下太平爨》。(六)赌博:《骰子六幺》、《棋盘法曲》、《食店梁州》。八、宋杂剧的表演形式宋杂剧一共280种,有一百五十多种都标明了用曲,那么既然是杂剧,它就决不会是单纯的说唱,所以它一定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伴以音乐,伴以表演,伴以歌舞。余下的那一百多种没有标明乐曲的,实际上有的时候也是有歌舞的。宋杂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歌舞剧”,另一类是“滑稽戏”。宋杂剧,是一种综合了多种伎艺演出故事,已经具有了戏剧雏形的一种戏剧,它多用叙述体,剧情简单,往往只表现故事的一个片段,时间又比较短,所以它离成熟的戏曲还有一段距离。成熟的戏曲它需要代言体,宋杂剧还是叙述体;成熟戏剧的故事都是完整的,宋杂剧只是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断,所以它还不是成熟的戏曲。
本文标题:第一章-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8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