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初中地理复习学案(全套)
绥宁民中地理复习导学案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1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教学重点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分析南方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综合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图片,初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导入新课]讲述:生活在南方,除了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通过南方景观图的欣赏,我们对南方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了,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居住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活动一:利用教材45页图7.3南方地区的地形,学生自行在图上找出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学生完成观察地图并发言:略教师指导并板书: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活动二:多媒体展示教材45页图7.4南方地区东西地形差异的三幅图,学生小组合作在图7.3地形图上找出三处地形区的大致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这三副插图反映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使学生认识地形差异是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内部差异的显著标志和形成基础。指明学生:在多媒体地图上把三处地形区指出来并归纳地形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板书:2.地形:复杂多样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沿江:平原和三角洲过渡:地形上南方地区存在着东西地形的差异,就气候类型而言,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请同学们观察我国气温以及降水图,归纳南方的气候特征。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归纳南方气候特征。教师指导并板书:2.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水热充足:湿热绥宁民中地理复习导学案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2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了解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是湿热;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湿热的环境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被称为“红土地”(板书)。板书:过渡: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对气候也有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红壤的,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以及云贵高原。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活动三: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6页活动题。过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我们已经认真地了解过了,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发展怎样的农业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农业。板书: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展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图,师生共同归纳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并板书。1.类型:水田农业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导并板书:粮食作物:水稻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活动四: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8页活动题。※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给予指导。课堂反馈练习:1.南方位于以南、以东、濒临、;2.主要的四大地形区:、、、;3.气候,特征:、;4.农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5.下列表示南方农作物的一组是:()A.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B.水稻、油菜、甘蔗、橡胶等C.小麦、棉花、谷子、甜菜等D.青稞、小麦、棉花、葡萄等6.农作物收获次数的多少,与该地区生长期的长短有关。据此判断,下列地形区农作物收获次数最多的可能是()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2.地形:复杂多样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沿江:平原和三角洲水热充足:湿热植被常绿“红土壤”绥宁民中地理复习导学案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33.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1.类型:水田农业2.作物粮食作物:水稻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教学反思: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讲授新课]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水热充足:湿热植被常绿“红土壤”绥宁民中地理复习导学案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4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板书:(二)区域优势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2.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总结并板书:(三)江海交汇之地: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3.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一、江海交汇之地(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二)区域优势: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三)江海交汇之地: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血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新课讲授]师生互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师生共同列举名城并板书。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板书)。由此转入对教材图7.19的分析。让学生读图,分别找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并板书。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鱼米之乡鱼米之乡绥宁民中地理复习导学案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51.城市教师讲述:通过图7.19,我们发现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活动:请去过上海的学生给大家介绍对上海的印象。活动:介绍浦东新区,教师提前让学生一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资料,课堂期间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资料并展示,让学生了解浦东新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活动:创设情境,目的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完成教材55页活动题。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略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便捷地往来于不同城市。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城市生活和工作成为可能,者在一些经济、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板书)板书:1.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文化特色也相当有影响力,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活动: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不同的、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的资料。课堂上小组介绍自己小组的内容,突出侧重点。教师:适当指导并板书。板书: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课堂小结:教师:通过大家一起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上的积极介绍,本节课顺利完成各个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分享收获,或者说出您认为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同学们注意。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收获或提出重难点知识。※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城市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教学反思:古都:南京、苏州、扬州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园林艺术水乡风貌其他:戏曲、茶、丝绸、饮食等古都:南京、苏州、扬州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园林艺术水乡风貌其他:戏曲、茶、丝绸、饮食等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绥宁民中地理复习导学案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6第七章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学目标1.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2.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3.了解香港澳门土地开发状况;4.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学重点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难点: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这两颗明珠就是?学生齐答:香港和澳门。(音乐停)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讲授新课]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板书:一、概况)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7.28,P5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回归祖国时间位置面积范围人口人口密度香港澳门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提问1或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讲述:回归祖国时间位置面积范围人口人口密度绥宁民中地理复习导学案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7香港1997.7.1珠江口东侧邻广东省深圳市1104km2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及其附近小岛710万人98%华人6431人/km2澳门1999.12.20珠江口西侧邻广东省珠海市29.7km2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55万人95%华人18518人/km2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
本文标题:初中地理复习学案(全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8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