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血常规结果解读检验科张明远定义•血常规:即常用的大家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必须检查的基本项目。•血常规检查是对人体健康基本情况的首选评估检查系统:人体的营养情况(Hb),免疫应答机制(WBC),出血止血,血管壁的完整性(PLT)血常规采集•血常规采集用左侧这种紫色的抗凝管,成人需采血2毫升•新生儿及儿童需要1~2毫升•采集完第一时间颠倒混匀6到8次••若遇到极其难采血又必须验静脉•血常规的儿童,采0.5毫升以上也可•结果准确性差,如无特殊情况不建议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差异•由于新生儿和儿童的血常规采集静脉血比较困难,临床上的好多患儿又需要多次化验血常规,所以为了临床的需要,儿童大多采取末梢血常规。•末梢血中含有组织液等影响因素,而且由于患儿患病的原因造成末梢循环较差,所以末梢血的准确性不如静脉血,所以遇到临床认为有所怀疑的结果,可以再抽取静脉血复查。血沉的采集•♠血沉采血的量要求到血沉管的•两个白线之间靠上一点•♠也可超过箭头上边的白线•♠采集完成后要第一时间颠倒•混匀6~8次,由于血沉管比较细•所以每次颠倒要等血完全落下•再反向颠倒混匀血常规检查主要内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bloodroutineexamination)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值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HGB):是人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类蛋白质。•红细胞比容(HCT):也叫红细胞压积,是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MCV(fl)=HCT/RBC计数(×10¹²/L)•MCH(pg)=HB(g/L)/RBC计数×10¹²/L)•MCHC(g/L)=HB(g/L)/Hct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RBCHB成年男性4.0~5.5×1012/L120~160g/L成年女性3.5~5.0×1012/L110~150g/L•由于胎儿期系通过脐血管间接获得母体的血氧供应,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新生儿期的RBC计数和HB量均较高,生后10d内•新生儿的RBC计数和HB量分别可达(5~7)×10^12/L和150~230g/L•此后迅速下降,至新生儿末期,RBC计数和HB量分别可降至约•(4.5~5.0)×10^12/L和130~150g/L。生后3个月左右,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相对不足,血容量增加迅速,•可使RBC计数和HB量降至最低水平,分别可减少到3.0×10^12/L和100g/L,甚至更低,但仍属于“生理性贫血”范畴,而非病理状态。此后RBC计数和HB量逐渐回升,约12周岁时达到成人水平贫血根据Hb↓程度将贫血分为轻度Hb低限—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g/L,孕妇100g/L,即可认为有贫血。贫血生理性贫血:3个月-15岁以前的儿童,比正常成人低10%-20部分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妊娠中、晚期,血液稀释病理性贫血:生成减少:破坏过多:丢失过多:输血指征无危险因素,HGB在60-80g/L,无需预防性输血手术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的阈值为80g/L老人、儿童、严重心肺疾病、慢性肾病,输血阈值为100-110g/L红细胞增多相对性增多: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量减少,红细胞相对增多,多为短暂性的绝对性增多:各种原因导致EPO增多,从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多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红细胞生成增多红细胞参数红细胞比容(HCT)男性:42%~49%女性:37%~48%协助诊断贫血及程度血浆容量是否丢失计数红细胞各项平均值红细胞参数红细胞平均值(MCV、MCH、MCHC)MCV80~100flMCH27~34pgMCHC320~360g/L(32%~36%)临床意义红细胞参数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参考值14.5%缺铁贫与轻型地贫缺铁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评价临床意义MCVRDW贫血类型常见疾病增高正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增高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MDS正常正常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增高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再障、PNH,G-6-PD缺乏症等减低正常小细胞均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增高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是红细胞的未成熟阶段,是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以及判断贫血和相关疾病疗效的重要指标。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增生发育过程是: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从原始红细胞增殖到晚幼红细胞阶段共分裂3-4次,约需72小时,红细胞数由一个变为8一16个,细胞核由大变小而浓缩,胞浆中含血红蛋白逐渐增多。晚幼红细胞以后细胞即不再分裂,发育过程中核被排出而成为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中文名称性别参考范围单位临床意义RET%网织红细胞计数百分比男/女0.43-1.36%网织红细胞及百分比计数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贫、急性失血、缺铁贫、巨幼贫等,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可对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的监测,放化疗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的监测,贫血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监测。RET#网织红细胞计数绝对值男23---70.1109/L女17.0---63.8IRF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男/女1.6---10.5%由RET成熟分型计算,增生型贫血与红系增生成正比,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型贫血降低L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男/女89.9---98.4%有研究表明,轻型地贫LFR低于正常水平,随着贫血程度增加,MFR、HFR、IRF增加。M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男/女1.6---9.5%H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男/女0---1.7%RET-HE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男/女男/女1.996---2.40732.1---38.8Fmolpg用于肾性贫血治疗过程的检测和贫血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系增生旺盛,见于溶贫、急性失血、缺铁贫、巨幼贫等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AA、骨髓病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白细胞参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形态学白细胞参数成人:3.5~9.5×109/L儿童的WBC计数高于成人水平。如新生儿初期可高达(15~20)×10^9/L,生后1周约为12×10^9/L,6个月时约为(10~12)×10^9/L,此后逐渐下降至成人水平(3.5~9.5)×10^9/L白细胞变化生理变化病理变化剧烈的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新生儿妊娠期,且分娩时增多更显著慢性特发性白细胞增多症高温作业、饮酒及饭后轻度增加增高减少白细胞增多:WBC9.5×109/L病理性: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时明显,严重感染可下降)严重组织创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心梗、溶血)过敏反应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放化疗后使用升白药白细胞减少感染(革兰氏阴性菌、病毒)药物血液系统疾病理化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相对值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7)×109/L淋巴细胞20%~40%(0.8~4)×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5~0.5)×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1)×109/L单核细胞3%~8%(0.12~0.8)×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各种化脓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白喉、烧伤后、大手术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失血、溶血、组织坏死亦可明显增高。•减少见于病毒感染、原虫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如若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中性粒细胞有时几乎不见淋巴细胞增多•增多见于:•(1)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百日咳时淋巴细胞有数常明显增多。•(2)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常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可在正常值范围内。•(3)器官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特别是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数常出现增高。•(4)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时。•(5)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此时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减少•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另外恶性肿瘤、何杰金氏病、肾上腺机能亢进、脊髓灰质炎、糖尿病酸中毒、急性阑尾炎、肺炎及先天性儿童淋巴细胞缺乏症均可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嗜酸,嗜碱,单核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应激、过敏、寄生虫病、皮肤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某些肿瘤及传染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CML、骨纤、慢性溶血、切脾、白血病、过敏性疾病、转移癌、糖尿病、某些传染病单核细胞增多:感染恢复期,粒细胞缺乏恢复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减少:再障,肿瘤侵犯骨髓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计数(125-350x109/L)(一)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25x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或障碍: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3.血小板分布异常:病情分度轻度PLT>50×109/L,一般无自发出血,仅外伤后易发生出血或术后出血过多;中度25×109/L<PLT≤50×109/L,有皮肤粘膜出血点或外伤后淤斑、血肿、外伤出血延长,但无广泛出血;重度(具备下列一项者即可)10×109/L<PLT≤25×109/L,皮肤广泛出血、淤斑或多发血肿,粘膜活动性出血(齿龈渗血、口腔血泡、鼻出血);消化道、泌尿道或生殖道暴发出血或发生血肿压迫;视网膜出血或咽后壁出血;外伤处出血不止,经一般治疗无效;极重度(具备下列一项即可)PLT≤10×109/L或几乎查不到,皮肤粘膜广泛自发性出血、血肿或出血不止;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包括颅内出血)。血液科危重症血小板输注指征:血小板≤(10-20)×109/L及伴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活动性出血的患者需紧急处理,迅速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至安全水平,降低病死率。血小板输注的禁忌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输血后紫癜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PLT>70×109/L者术中和术后出血可能性不大PLT<50×109/L者可发生创面渗血难止PLT<20×109/L不建议施行手术风险评估血小板参数(二)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计数>400x109/L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我们儿科的患者由于炎症感染以及一些药物原因经常会造成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血小板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7~11fl)用于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PLT下降MPV下降:骨髓受抑,血小板生成减少PLT下降MPV上升:血小板破坏增多PLT下降MPV正常:血小板在周围血里面分布异常PLT正常MPV上升:血栓前状态或者血栓性疾病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表现MPV增大提示血小板即将恢复血小板体积
本文标题:血常规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9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