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戏曲文化艺术课件
第五节戏曲艺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中国戏曲中国传统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被共同誉为是世界古代三大戏剧流派。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360多个种类。中国戏曲的姗姗来迟产生时间来源剧作家代表作希腊戏剧公元前6世纪后期酒神祭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印度梵剧公元前后祀神表演陀罗迦、迦梨陀娑小泥车、沙恭达罗中国戏曲公元12世纪民间歌舞关王马白、南洪北孔窦娥冤、桃花扇等附图古希腊喜剧《特洛伊的海伦之诞生》(瓶画)古希腊剧场遗址印度18世纪绘画梵剧《沙恭达罗》三、中国戏曲的类型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二、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四、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阶段时间代表戏种特点孕育上古—魏晋角觝戏、歌舞戏故事性形成唐参军戏角色发展宋杂耍舞台、剧本高潮元、明、清杂剧、传奇形式精炼体制严格行当全备(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中国戏曲起源诸说•第一,巫觋说,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二,“优孟衣冠”说,徐懋庸持此说。•第三,宫廷乐舞说,见纳兰性德所著《渌水亭杂识》。•第四,印度梵剧影响说,近人许地山持此说。•第五,模仿傀儡戏而来,孙楷第的《傀儡戏考原》持此观点。•第六,源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是其远祖。•《西京杂记》载:“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备,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一般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傩戏。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大傩之舞1.产生背景原始时代,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2.傩的发展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3.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演员娱人戏曲表演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贵州傩面具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傀儡戏图傀儡戏今之木偶戏•从《东海黄公》角抵戏发展出唐代的《代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等带故事的歌舞来。•1、代面:又称大面。唐代歌舞戏。•2、踏摇娘:又为唐代歌舞戏。•据《太平御览》引《乐府杂录》云:“踏摇娘者,生于隋末(一说北齐)。夫河内人(黄河以北苏某),丑貌而好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色美善歌,乃自歌为怨苦之词。”•唐《咏谈容娘》诗:•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北齐产生的代面唐歌舞戏又叫代面或大面代面、踏摇娘、拔头•3、钵头:唐代歌舞戏,又作拔头。•唐元和年间,诗人张祜有《容儿钵头》诗:“争走金车叱鞅牛(鞅牛:架在牛脖上器具),笑声唯是说千秋。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拔头。”•4、参军戏:这一名目虽出现于唐,但根据记载,则说法不一。它渊源于秦汉的俳优,但具体形成时期则有始自东汉、后赵、唐等说。•参军戏的演出类似今天的相声,主要演员两个,一个叫参军(装痴愚,常被戏谑),一个叫苍鹘(hu)(显机灵),类似相声的捧哏和逗哏。•唐代参军戏:“三教论衡”。•参军戏之出现之意义:一是出现了脚色行当。二是参军戏主要是语言和动作取胜,是后世戏曲中科白的源头。参军戏俑往往是苍鹘戏弄参军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三、中国戏曲是各种综合艺术融合而成•三大源头:歌舞、滑稽戏、说唱。•1、我国民间歌舞经历了娱神歌舞到娱人歌舞这一漫长阶段。•舜帝曾对夔说:“‘命尔典乐’。对曰:‘於,予击石拊面,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说文》云:“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wu)同意。”•歌舞的特点是:•①在节日才演出;•②是业余的;•③在广场或队伍行进中表演;•④载歌载舞,装扮成人物来表演,但尚未构成完整的戏剧性故事;•⑤除歌舞外,还包括各种技巧表演,如踩高跷、武术、筋斗等。•2、说唱对于戏曲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之影响,•二是说唱音乐对戏曲声腔之影响。•大曲:引子(艳)——尾声(趋、乱)——乐舞•俗讲(啭变):一段散文与一段五言或五言韵文相间。•北宋中叶,说唱艺人孔三传创造了一种诸宫调来说唱长篇故事。•金代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的出现,表明说唱艺术无论在文学上还是音乐上都已经完全成熟。•王西厢正是董西厢的进一步戏剧化《绿腰》是唐,宋乐舞大曲名《绿腰》是唐,宋乐舞大曲名唐代佛教俗讲佛教俗讲•3、滑稽戏是戏剧产生的又一主要来源。•滑稽戏从“优”发展而来。•优早在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宫廷出现。是国王贵族之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国语晋语》有优施起舞歌暇豫歌说服里克的故事。•优有三大特点:•①优是以“滑稽调戏”为主的;•②说错了话无罪过;•③既能歌又能舞。•晚唐,参军戏发展成多人演出,出现女角色,至宋称杂剧。古装滑稽戏《连升三级》你喜欢哪一部戏曲?你能列举多少种中国地方戏剧的名称?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梨园唐玄宗(二)、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代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永嘉杂剧。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1.产生背景1)社会经济发展;2)城市繁荣;3)出现专门娱乐场所2.流行区域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3、特点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南戏:1.戏的段落称出,一个剧目多的由四、五十出构成,少的也有十几出,可连演几天。2.每场戏可由主角唱,也可由配角唱,还有合唱、对唱、帮唱。3.唱腔曲牌由南曲和北曲合套,(即南北曲均可用。)4.行当有七个:生、旦、净、末、丑、外、贴。5.南戏的演出形式由副末开场,概要介绍剧情故事内容、戏由第二出开始,人物上下场定场诗、下场诗、上场人有自报家门。(三)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1.兴盛原因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2)王实甫《西厢记》3、流行区域和特点1)北方地区2)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杂剧:1.一个剧目称为一本,一本共四折及一楔子构成(即全剧由五段戏构成)。2.一折戏的音乐唱腔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音乐均且北曲,不同南曲。3.剧本分旦本(女角)和末本(男角),由主角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均不唱。如《望江亭》一剧是旦本,由正旦谭记儿主唱,正末白士中不唱。《汉官秋》一剧是末本,正末汉元帝主唱,正旦王昭君不唱。楔子则可以由主角以外唱,如《窦娥冤》一剧为旦本,各折均由窦娥唱,但楔子可由窦天章唱。4.行当有正末、副末、旦孤、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还有王实甫《西厢记》等优秀代表作。关汉卿和《窦娥冤》1.关汉卿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河北安国人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是推动元杂剧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中国古代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的旗帜。•《窦娥冤》结构、剧情、人物表窦娥窦天章蔡婆婆赛卢医张驴儿父子桃WU杌太守窦天章楔子第一折第二折三折四折18岁前言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三、王实甫与《西厢记》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唱词精选:•“[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豪放)•“[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婉约)•张生唱词:“[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四)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明代四大声腔•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汤显祖《牡丹亭》(杰出代表作)孔尚任《桃花扇》梁辰鱼《浣纱记》高濂《玉簪记》李开先《宝剑记》徐霖《绣缛记》一、汤显祖其人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二、不朽作品《牡丹亭》(一)基本概况–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创作于1598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二)思想价值与表现1.《牡丹亭》针对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针锋相对,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肯定。全剧以“情”与“理”的激烈冲突贯穿,最后以“情”战胜“理”结束,歌颂了人性解放,肯定了男女情爱的正常合理性。2.作者在《牡丹亭题记》中曾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他赋予爱情以出生入死的力量,对“理”不屑一顾。3.汤显祖赞扬了杜丽娘“一灵咬住”追求爱情、要求人性解放的精神。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她面对无爱的人生,毅然选择了死亡!死后仍然追求爱情,又
本文标题:中国戏曲文化艺术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9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