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应台《目送》龙应台,女,作家。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并任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台北市文化局长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徐贤修讲座教授。作者简介作家简介1986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1988年底,应邀赴莫斯科访问十天;1996年后,不断在欧洲报刊发表作品;1995年起,在《文汇报》写龙应台专栏;1999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来,先后任香港大学等访问教授。2007年12月出版《亲爱的安德烈》等书,列畅销书榜首。2008年,获评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野火集》《银色仙人掌》《我的不安》《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人在欧洲》《百年思索》《这个动荡的世界》代表作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写作风格关于《目送》•《目送》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创作背景龙应台父亲过世、母亲失忆,儿子成长迫使作为女儿与母亲的她要独立,她门人说:“五十岁了,我的人生课程才从头上起。”这迟来的“人生基础课程”还发生许多趣事:她不善于做饭和烧菜,直到儿子到香港与她居住,她惊觉自己这方面的低能。她记下。于是写下了这本书,纪念自己的经历。我品目送在作者的笔下,淡淡的文字里诠释的是母亲目送着孩子、与女儿目送着父亲的深深的情感,在这些一个个与自己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的背影,看到的不是别离时难分难舍的忧伤,有的只是淡淡的失落,淡淡的无奈,这些淡淡的失落与淡淡无奈里寄托的不仅是她对儿子与父亲的骨肉之情,更是她对这人生必经一幕的理性思考。文章中的骨肉之情很深很深,深到足以让每一个母亲,每一个女儿热泪盈眶,但最让我心底一震的是,《目送》里,她注视着儿子和父亲那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的背影,而对于那内心世界里距离越来越深的背影,作者有着的却是深深的理解与欣然接受的旷达情怀,她用淡淡的文字告诉我们,爱是自然的,别离也是自然的,欣然的理解,欣然的接受,让他飞,让他走,不必执着的不放手。“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目送》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不相信》“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寒色》真实的世界并不是狄斯奈乐园:莫斯科不见得是个想毁灭人类的恶魔,华盛顿不一定是破解魔法的英俊王子,伊朗人不见得都疯了,黛安娜也不是白雪公主,欧洲共同市场并不是由七个小矮人组成。这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必须用自己的眼睛睁大了去看。——《人在欧洲》民谣歌手「金门王」,十二岁时被路边的炸弹突然爆开炸瞎了他的眼睛、炸断了他的腿。他的歌苍凉无奈,难道与忧伤无关?一个扫雷员,冒着被炸得粉身碎骨的危险,一整天下来,他可以清二十到五十平方公尺的范围。意思是说,要扫除阿富汗五分之一国土的地雷,需要的时间是四千三百年。——《四千三百年》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心得分享好好爱你的父亲母亲,别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好好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世界这么大,我们这么渺小,天知道我们彼此的相遇有多幸运。也许这无关今天我谈到的主题,但这毕竟就是生活——会有爱,会有忧愁,也会有数不清的目送。别总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经历太多的目送,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你的背影,而是你正对的脸,和脸上的笑容。寄语希望大家能从《目送》74篇散文中品悟出深沉的人生哲理,以导引自己人生的方向,这也是年过半百的龙应台所期冀的。
本文标题:龙应台《目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0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