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2、《论语》与孔子思想
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本讲阅读书目及推荐版本: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本)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诸子集成本)论语译注(杨伯峻撰,中华书局)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文物出版社)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讲授提纲:绪言:儒与儒家思想倾向一、孔子和《论语》二、关于“仁”三、关于“礼”四、“仁”与“礼”之关系五、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孔颜之乐”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绪言:儒与儒家思想倾向(一)什么是“儒”?《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素问·皮部论篇》:“少阴之阴,名曰枢儒。”王冰注:“儒,柔也。”张志聪集注:“少阴为三阴开合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枢儒。”以上谓:儒者,柔也。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论语·雍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邢昺疏:“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以上谓:儒者,学者也。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周礼·天官·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以上谓:儒者,以六艺教民之官也。此外,“儒”还有“愚昧”、“缓慢”、“懦弱”等义项,与本题无关。(以上古人之说)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近世以来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例如章太炎《原儒》:“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道、墨、刑法、阴阳、神仙之伦,旁有杂家所记,列传所录,一谓之儒。”“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谓其多技,故号遍施于九能……”“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即《周礼》所谓“六艺”)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私名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冒之达名,道、墨、名、法、阴阳、小说、诗赋、经方、本草、蓍龟、形法,此皆术士,何遽不言儒!局之类名,蹴鞠弋道近射,历谱近数,调律近乐,犹虎门之儒所事也。今独以传经为儒,以私名则异,以达名类名则偏。”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儒家》:儒之为言柔也。汉人多以儒墨并称,亦以儒侠对举。窃以封建之坏,其上流社会,自分为二,性宽柔若世为文吏者则为儒,性强毅若世为战士者则为侠,孔因儒以设教,墨藉侠以行道。儒者之徒,必夙有其所诵习之义,服行之道,孔子亦因而仍之。……然孔子当日,既未尝自别于儒,而儒家亦皆尊师孔子,则论学术流别,固不得不谓为儒家。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钱穆《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盖囊括而言,先秦学派,不出两流:其倾向于贵族化者曰‘儒’,其倾向于平民化者曰‘墨’。儒者偏重政治,墨者偏重民生。法家主庆赏刑罚,原于儒;道家言反朴无治,原于墨。故一主礼,一非礼;一主仕进,一主隐退;一尚文学,一主劳作。此当时学术界分野之所在也。尽管以上近人的说法不甚相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儒家是先秦学术(思想)的总根源。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二)儒家思想基本倾向1、《庄子·天下篇》云: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以上这段文字是《天下篇》总论学术的话,其后则分说各学派。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它在其后的分论中论及老子、庄子,却没有说儒家。讲儒家的话,放在了前面的总论里。《天下篇》论儒家,有两个核心意思:第一,“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确认儒家的思想核心在仁、义、礼、乐。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二,“《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明确了儒家的六艺(六经),并极概括地说明了各经的主要内容或性质作用。与《荀子·儒效》云“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一道,成为先秦典籍中明确说清儒家经典的珍贵史料。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2、《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读如僻)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这段话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司徒”,是上古掌管教化民众的官,为《尚书·洪范》所谓“八政”之一。诸子是否都出于王官?近代以来学人看法不同。坚信者如章太炎(见其著《国故论衡·诸子学》),吕思勉(见其著《先秦学术概论》);反对者如胡适(见其文《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载《古史辨》第四册),张舜徽(见其著《〈汉书·艺文志〉通释》)。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二,“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这是儒者或儒学的主要工作或目的。“明教化”很容易了解。但是“顺阴阳”,尚未得到应有重视。人们的一般认识,阴阳观念是阴阳家的事。事实上,学术史的实际远比人们的认识复杂。《周易》就充满了阴阳观念,儒家另一重要经典《尚书》,其《洪范》篇,就主要是讲阴阳五行观念的。只不过到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阴阳观念有所削弱,但孔子并不坚决反对。至于战国稷下邹衍、邹奭的学说,不但时代靠后很多,它与早期儒家究竟是何关系,还需要研究。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三,“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这是说儒家的典籍和思想核心。第四,“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这是说孔子之后的儒家所宗祖的对象。这个话,泛泛而言则固是矣,然于思想深处,后世儒家又有区别。其荦荦大者,如今文学派崇奉孔子,古文学派崇奉周公;今文学派以孔子为“素王”,古文学派以孔子为先师。等等。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第五,“于道最为高”。这是作为儒者的刘、班对诸子地位关系的看法。可以见出他们与司马谈的认识的不同(缘于时代思潮、个人学术渊源的不同)。第六,“如有所誉,其有所试。”《汉书》颜师古注:“言于人有所称誉者,辄试以事,取其实效也。”案:孔子语见《论语·卫灵公》:“如有可誉者,其有所试矣。”这可以看出儒家学说崇尚实践、实用而不尚空谈的品格,即所谓实践理性。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3、《淮南子·要略》: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儒学始则有周公遗风,孔子继之而兴教,修撰典籍,由是而儒学兴起)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初曾从政,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详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主“仁”倡“礼”,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论语》中说到曾子将死,距孔子之后已几十年,则《论语》编篡成书最早也当在春秋战国之际。到汉代,《论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齐论语》出自齐国学者,有22篇;《鲁论语》出自鲁国学者,有20篇;《古论语》出自孔子故宅夹壁中,有21篇。后来《齐论》、《古论》都亡佚了,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古今学人都一致认为,孔子的思想精要,在于“仁”和“礼”。据杨伯峻统计,《左传》讲“仁”33次,讲“礼”462次;而《论语》讲“仁”109次,讲“礼”75次。(《四部丛刊》电子版统计同)这些数字说明,春秋时代更看重“礼”,到春秋末的孔子,始不以“礼”而以“仁”为核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带有本质的意义。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二、关于“仁”(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2)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6)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7)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是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8)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0)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1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以上12条,是《论语》释“仁”的基本材料,区分一下义类,它们包含如下几种意思:(1)“孝悌”;(2)“先难而后获”;(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克己复礼”;(5)“爱人”;(6)“恭、敬、忠”,“恭,宽,信,敏,惠”;(7)“仁者,其言也讱”,“刚、毅、木、讷”,“巧言令色,鲜矣仁”;(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思想再作进一步提炼归纳,“仁”的内涵实际上涉及三个方面:第一,血缘伦理(“孝悌”)。第二,成人品格(“先难而后获”;“爱人”;“克己复礼”;“仁者,其言也讱”;“刚、毅、木、讷”;“巧言令色,鲜矣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三,社会伦理(“爱人”;“克己复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2、《论语》与孔子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2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