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1、诸子概说
欢迎大家选修本课程!几点说明和要求:(一)限于先秦诸子(二)以诸子之社会人生(哲学)思想为主(三)学习要求:通读一种子书和一定数量的诸子原文(四)学习目标:明确诸子各自的思想特征及其与他派、他人的区别引言诸子概说引言诸子概说引言诸子概说讲授提纲:一、诸子学说的文化史、思想史地位二、先秦诸子概况及汉人之综评引言诸子概说一、诸子学说的文化史、思想史地位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序论》:人类全体文化,从初发育之日起截至西历十五六世纪以前,我国所产者,视全世界之任何部分,皆无逊色。虽然,我国文化发展之途径,与世界任何部分皆殊其趋。故如希伯来人、印度人之超现世的热烈宗教观念,我无有也;如希腊人、日耳曼人之瞑想的形而上学,我虽有之而不昌;如近代欧洲之纯客观的科学,我益微微不足道。引言诸子概说然则中国在全人类文化史中尚能占一位置耶?曰:能。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著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坐是之故,吾国人对于此方面诸问题之解答,往往有独到之处,为世界任何部分所莫能逮。吾国人参列世界文化博览会之出品恃此。引言诸子概说这个论断,在今天看来,似有不完全符合处;但大指是不错的。中国学术的主流,确实是集中关注于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不作超现世的神思,也不作远离实际生活的冥想。而这个思想传统,这个民族文化传统,是自先秦诸子就已经奠定了的。引言诸子概说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一》又云: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他说的是“自秦以后”,又是例举某方面特色突出之思潮,故未及先秦诸子。引言诸子概说蒋伯潜、蒋祖怡《诸子与理学》第一章就精确得多:我国的学术思想,能卓然成为时代思潮,在文化史上划一时期的,当推周秦诸子、两汉及清代的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四者。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诸子学说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地位。引言诸子概说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研究先秦诸子之法》说:“先秦之学纯,而后世之学驳。凡先秦之学,皆后世所谓专门;而后世所谓通学,则先秦无之也。”诸子之学皆为社会人生的学问,而各创一说,坚守一家,可知其思想之细密。面对同样的时代,面对同样的问题,却能提出、阐发许多各不相同的思想,堪称人类思维之极矣。故吕思勉又谓:“我国民今日之思想,试默察之,盖无不有先秦学术之成分在其中者。”诚为的论!引言诸子概说所以,欲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不能不熟知先秦诸子;欲研究后世中国某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必先熟知先秦诸子。欲察其流,必索其源,先秦诸子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大概如是。引言诸子概说二、先秦诸子概况及汉人之综评1、“诸子”释义“诸子”之称,盖起于前汉。《汉书·艺文志》本于西汉末刘歆《七略》,其中独列“诸子略”一类,这是“诸子”之称较早的材料。而以“子”称人,早已有之。今列举其中与本题有关之义项如下:引言诸子概说其一,是一种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其二,士大夫的通称。《公羊传·宣公六年》“子,大夫也”何休注:“古者士大夫通曰子。”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引言诸子概说其三,对自己老师的称呼。《正字通·子部》:“子,门人称师亦曰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邢昺疏:“古人称师曰子。……后人称其先师之言,则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为师也。……若非己师而称他有德者,则不以子冠氏上,直言某子。”可见,“子”是对地位高或者有学问之人的称呼,有尊敬之义。《谷梁传·宣公十年》释“王季子”即云:“其曰子,尊之也。”故春秋时常见“某某子”的称呼,《左传》中多有。引言诸子概说2、先秦诸子的勃兴及汉人的评论汉前评介先秦诸子的著作,先秦有《庄子·天下篇》和《荀子·非十二子》等,汉代有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淮南子·要略》等。下面主要介绍司马谈、班固的评述。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引言诸子概说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引言诸子概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引言诸子概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引言诸子概说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引言诸子概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弗能改也。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引言诸子概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空洞不实)。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引言诸子概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太史公自序》)引言诸子概说司马谈论六家学说,于阴阳、儒、墨、名、法五家,均有所褒贬,唯独对道家不置一贬词。原因之一是其学术渊源:“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天官书》曰:“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受《易》于杨何(《集解》引徐广曰:“菑川人。”),习道论于黄子(《集解》引徐广曰:“《儒林传》曰黄生,好黄老之术。”)。”(《史记·太史公自序》)案:天官,《史记·天官书》《索隐》曰:“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可见,司马谈之学术与后来的正统经学学者不同,他偏重于天人阴阳、道论道术之学,故特别赞赏道家。引言诸子概说原因之二,司马谈虽是卒于汉武帝时,但他学术思想的形成当在汉初。汉初,黄老思想是主潮,武帝的祖母窦太后就深信黄老思想,并大加提倡(如令辕固刺猪之事,令皇室子弟学习等)。司马谈正当其时,故其思想偏向黄老。到班固《汉书·艺文志》(源自刘歆《七略》),对诸子的评价就很不相同了。《汉志》著录诸子189家4324篇(包括汉代),并概说云:引言诸子概说诸子十家(案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蠭(同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引言诸子概说《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引言诸子概说刘、班这段综论,有两点可注意:第一,先秦诸子学说产生的背景,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之时;诸子各出学说的目的,乃是救世。可见,诸子学说并非“坐而论道”之学,而是植根于时代的社会现实,有着明确的现实目的,为救世提供切实可行的思想、办法。所以,李泽厚把先秦诸子学说概括为“实践理性”,是很恰切的。所以,把诸子学说定位为一般意义的“哲学”,不如说是社会人生(哲学)思想,可能更准确些。引言诸子概说第二,刘、班以为,诸子的思想主张虽不相同甚至对立,但是相反相成,相灭亦相生,并且殊途同归,各家学说其实都是儒家的支流。这个说法似乎太霸道,太泛儒学化,太“沙文主义”了。但是,这个说法得到后世、近世不少学者的认同,多有学者认为:诸子百家均出于原始儒家,儒家是先秦学术的总根源。这个问题当然还要深入研究。引言诸子概说[附]考核之论题方向指导:(1)孔、孟、荀异同论。(2)孟、荀之人性论述评。(3)老、庄异同论。(4)儒、墨异同论。(5)荀、韩(礼、法)异同论。(6)墨、法异同论。(7)道、法异同论。(8)诸子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1、诸子概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2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