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构建
.页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构建40916102刘邱淅要想了解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构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国家形象,所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在国家影响的塑造中,首先是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各种机构、团体、企业和社会民众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等都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来看,被新闻媒介反映出来的政府、机构、企业和公民的行为,与国家形象的关联最直接。国家形象首先是以媒介对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客观反映”为基础的。通过媒介反映出来的一个国家是否开放、自由、民主、富强,该国的社会是否公平、正义,该国的民众是否诚信、正直、善良、宽容、博大,是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新闻媒介的报道,特别是具备“客观性”、“平衡性”的报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公开透明,都体现了新闻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硬功能。.页相对而言,通过虚构的文学艺术所反映的国家形象,其影响力明显更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软形象”。这种软,使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体现了一种“上善若水”的包容、浸染、渗透的软性功能。这种影响,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国的功夫文化、茶文化、餐饮文化,以及中国的京剧、民俗、民间文化等等,都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塑造手段。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它的华丽、丰富、恢弘,特别是对中国“和”文化精神以及中国与时俱变的民族精神的阐释,对于塑造一个文明灿烂、文化独特、开放改革、求新求变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惊动了世界,而且也使一些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比较负面的人改变了看法。因而,文化,不是用当下发生的事件来塑造国家形象而是以所传达的文化来建构国家形象。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好莱坞,美国的国家形象怎么可能具有现在这样的世界影响力;而我们也可以理解,当美国政府奉行单边政策,在全球穷兵黩武的时候,美国发达的文化仍然改变不了美国形象在全球的下降。一个国家的实体形象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其实正是国家形象的两轮,一硬一软、缺一不可,一损俱损,一荣未必俱荣。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国家的“成长性”注定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中国、中国人、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符号、中国风等等,越来越频繁和突出地出现在全球媒介信息之中,共同建构了“中国形象”,为人.页们提供了对于中国历史、现状、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综合印象”,这种印象中既有对中国国家和民众行为的“反映”,也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断”,既有对中国的“认识”,更有对中国的“评价”。正因为中国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国,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阵痛、蜕变、剥离时的污秽,将不可避免地呈现给全世界。加上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等都与目前占据世界格局中心地位的西方国家明显不同,因此,中国形象的“负面性”,往往会被一直处于文化优越、经济优越和制度优越感中的西方媒介所重视、所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媒介自身则往往又可能“回避”中国形象的“成长”阴影,自觉地用“颂歌”修辞来打造中国形象,因而往往导致中国传媒“天使化中国”与西方传媒“妖魔化中国”的对立和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通过“改革开放”来创造一种事实上更文明进步富强的中国,呈现一个“现实”的中国形象;一方面也要通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视界融合来尽可能呈现一个相对“正面”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这种软性的文化塑造不仅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而且往往也比特定的事件、人物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形象品牌。其中,有国家形象品牌塑造比较成功的国家,如瑞士等国,从而提高了公众对这个国家的认.页知程度。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认为瑞士是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当然,也有一些不太成功的国家形象品牌的例子。21世纪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需要重新塑造,其路径包括形象品牌的认知、形成、积聚、提升、维护、宣传和推广,此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理由是:一、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事业而进行对外与对内形象展示的需要;二、是中国提升国际形象和国际亲和力,主动和有效地回应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需要;三、是成为中国令人信服地向世界各国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谋求人类共同发展的决心与信念的需要;四、也是中国向世界人民展示五千年来所积聚的悠久文明的深厚底蕴,让世界正确、客观和全面了解中国的需要。因此,提出重新构建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课题,是因为其和中国的国家利益高度契合而势必成为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对外宣传的一个重大政策选项,也应该是中国谋求更好地融入世界、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发展人类共同利益,以此赢得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全世界各国人民充分理解、广泛认同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战略选项。回望中国,一个半世纪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向西方学习,一个半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是一部西风东渐的历史。100多年来,无数中国的有识之士,先烈、先辈、伟大的前驱者,从魏源、梁启超到鲁迅都是向西方寻求中华复兴的思想动力;从孙中山到陈独秀都是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与道路。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页界体系中根本上处于失语状态,“文化中国”的形象是一个遥远的模糊不清并充满病态的被歪曲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原则,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在经济上迅速崛起,创造了连续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通过对外开放和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逐渐建立起经济实力雄厚的“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向着成熟、理性的方向提高。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中国举办世博会,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全面认可。日益开放、日益强大的中国以更为宽广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为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但是,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仍然是想象多于实际。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鼓噪“中国威胁论”。在美国人看来,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野心勃勃的大国,其目标是主宰亚洲”。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媒体中,来自经济的威胁、粮食的威胁、军事的威胁、环境的威胁、文明的威胁等种种来自中国的威胁纷纷出现。2001年以来,与“中国威胁论”一脉相承的“中国崩溃论”又粉墨登场,国际社会有另外一种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识,即“强大但不确定的中国”。事实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和危言耸听的“中国崩溃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页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上高速发展,我们无可争议地成了“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但这个世界只认为你不过是个鞋子大国、帽子中国、廉价劳动力大国——一个汗水大国而已。意识形态的对立与西方大国的政治经济霸权心态是产生“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及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多。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看到了一个“经济中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辉煌成就,但对承载这些辉煌成就的有着13亿热爱和平、渴望发展并艰苦奋斗的人民和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却远远不够充分。由于在文化方面缺乏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因而也就无法充分理解中国对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渴望,并对中国强大起来以后的发展方向感到担忧。同时,中国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也为“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论调的嚣张提供了借口。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如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公现象加剧,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紧张与和环境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等等。这些矛盾表明,仅仅依靠经济发展,是无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增强国家的文化力量,通过文化力量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页以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为标志的重大的世界性“事件”,全面改变着当代世界的“国家间思维”和“文化地图”。北京奥运与上海世博,让世界来到中国,让中国向世界敞开。两次伟大的标志性事件,构成了西方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它们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沟通、对话、交往的最好场域。作为巨型的展示会,它们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全球平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它已经成为展示中国国际姿态、重建文化中国的当代形象、展示和平崛起的强大中国的历史性转折点。如果把全球化带来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看作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全球本土化的传播阶段的话,那么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崛起,尤其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意味着世界进人了全球化的第二阶段——本土全球化阶段。全球本土化的阶段,是西方发达国家,以西方为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推动其全球战略的阶段,是西方跨国集团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本土化、地域化的时期。概言之,这依然是西风东渐、北风南吹的时期。本土全球化则不然,它是处于世界边缘的发展中国家,向世界特别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展示自身文化的时期,它不是日本的“脱亚入欧”,而是东方文化、南南世界,以自身文化的特质走向全球,争取并获得对话权的新的历史时期。东方不要中心,也不要主宰,但希望这个世界除了西风东渐,北风南吹,也有东风西渐,南风北吹。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当西方凭借全球化统治世界,欲成为世界霸主的时候,发展中国家也借助全球化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本土走向全球。新的世界秩序是多元对话、合作共赢的新.页秩序。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就是开启本土全球化,开创世界新秩序的崭新标志和时代分界线。世博会是以世界文化为基础的一场文化的盛宴。在文化定位上,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一样,都是在建设和展示和平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性节点上举办,又恰逢文化在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结构中地位的重大提升之际,它展现了当代文化创意的无穷魅力,展现了世界各国城市文明五彩斑斓的最新面貌,显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推动生态文明的新发展,向世界展示一个亚洲都市“领跑者“的形象,一个“文化上海”、“世界城市”的新品牌。当然,世博会更是重建文化中国国际形象的极好平台;世博作为一个巨型的展示会,它所具有的宏大而高阶的全球平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它也应当成为展示中国新的国际姿态,重建“文化中国”的当代形象的世界舞台,它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相配合,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持久的文化发展机遇。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隆重的开幕式,那么,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是中国现代文明、海派文化和当代中国形象走向全球的华丽现身。在这一场全球文明的精彩汇演中,中国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将借助这一舞台辉煌展示。不少西方人看到了人类历史的新一页。美国学者柯兰齐克在《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中,细致地描述了中国软实.页力如何对亚洲及整个世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实例。他总结了中国在近十年中如何利用援助、贸易、投资外交策略来打消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疑虑,并与这些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巩固彼此间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同东南亚国家、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他一再提醒美国政府必须正视中国影响力提升的现实。柯兰齐克认为
本文标题: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5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