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七年级英语备课组计划4篇
七年级英语备课组计划4篇七年级英语备课组计划一:七年级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备课组长:张佩文本组成员:林佳曼、张揩珍、林冰冰、林结红、黄朝如黄燕佳、黄凯旋、林浩娜、张珊萍。一、指导思想本学期七年级英语备课组将在学校教导处、教研组的要求下,并遵照区教育局的相关规定,遵循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要求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全方位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二、主要工作要点1、认真钻研教材的内容及目的要求,尽早适应教材的教学方法方式。2、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多搞一些趣味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英语教学生动、有趣,从而加强英语交际能力。3、搞好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使师生关系融洽,从而喜欢这个学科,学好这门功课。4、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严格进行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检测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好平时测试及质量检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5、通过本年级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6、积极参加第七周举行的区教学竞赛活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迎接区教育局的教学常规检查。7、强化本备课组常规工作,备课组活动地点109室。8、结合教研组的课题活动和自身教学实际,撰写教学论文。三、集体备课活动安排时间、内容、主备人第1周、1、做好期初教学工作。2、制定教学进度表。、张佩文第2周、1、教研组活动会。2、第1单元练习、测试、评卷、分析。、全组成员第3周、1、科任互相听课,评课。2、上交教学进度表。3、第2单元考试、全组成员第4周、1、科任互相听课,评课。2、阶段考试,反馈。3、根据where’sthepostoffice?对问路及回答进行教学方法探讨。、张佩文、林佳曼、林冰冰、黄凯旋第5周、1、传达各年纪备课组长交流活动情况。2、第4单元考试。3、第一次定时定内容进行单词竞赛,科任自行安排。、全组成员第6周、1、公开课。2、第5单元考试、分析,互相交流考试情况。、张楷珍第7周、1、全级组员评参加区教学竞赛教师讲课。2、第6单元考试。3、口语应对竞赛(第1-6单元主要句型操练)。、全组成员第8周、1、参加区教学竞赛活动。2、检查,自我调整教学进度。、张佩文第9周、1、期中考复习探讨。2、第二次单词比赛(科任自行安排)、全组成员第10周、1、期中考试。2、评卷,分析试卷。、全组成员第11周、1、科任上交期中考成绩表,质量分析表。、全组成员第12周、1、召开期中考试成绩分析座谈会,探讨今后教学方法及努力方向。2、第七单元考试。、全组成员第13周、1、听、评课活动。2、英语书法竞赛,定时定内容,统一评比。、全组成员第14周、1、组内开展教学常规自查活动。2、第九单元考试。、全组成员第15周、1、听英语课题讲座。2、第十单元考试。3、教学效果反馈,调查活动。、张佩文、林浩娜黄燕佳、黄朝如第16周、1、了解组内教学情况。2、第十一单元考试。、张佩文第17周、1、整理教学常规资料。2、第十二单元考试。3、朗读比赛(自行安排)。、全组成员(1487字)时间:每个月前三周进行备课组活动地点:和平校区一楼多媒体教室活动计划1:英语文化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优良的英语学习习惯,引导他们逐步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注重对所学的英语知识的应用并自觉拓展知识面。1.英语歌曲比赛。目的及意义: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歌曲中感受英语的魅力,从而对英语更感兴趣。学唱英文歌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连读。各班先在本班举行竞赛,每班选出1人代表本班参加学校竞赛。学校分设一、二、三及优秀奖,并举行颁奖仪式。2.话剧比赛。目的及意义:初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听说技能,为了督促他们阅读一定量的较为浅显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热爱,要求各班英语老师先在各自的班级内举行话剧表演比赛,并取得各班主任的支持在班里设立一、二、三等奖,鼓励全体学生参加,力求达到让每位同学参与其中。并选一组人的参加校级比赛。学校分设一、二、三及优秀奖。活动计划2:支持学校的统一安排的活动1、本学期学校将教师师徒结对学习情况进行考评,七年级英语备课组中有很多新进教师,备课组将组内互帮互助,提前听评参赛教师的课,并给出指导性建议。促进师徒的共同成长与进步。2本学期学校又新申请到一批手提电脑,学校将统一开展新一轮的白板教学评比课,本组很多英语老师仍没有领到电脑,对没有领到电脑的老师备课组督促他们至少要上一节白板教学公开课并制一份课件,为下一次的全校的比赛打好基础。3、本学期学校将继续开展读书心得评比活动,尤其是论语诵读活动。活动计划3团结互助,资源共享每人负责一个模块。(带病上岗的教师除外)制好课件、复习小节及典型题的筛选。每个老师再根据个人上课情况进行修改,争取做到每节课都能让白板和黑板齐上场,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和效率。2月15日以前把文件经打包处理后发到备课组公共邮箱。具体周计划:1.2月7日分发教科书、教参、磁带。2.2月8日—10日第一次集中教研,布置本学期教研任务,安排好每位老师的任务模块负责人m1张应文m2刘小泽m3施秋君m4陈婷m5李晶m6吴萍萍m7杜仕芳m8沈光梅(1501字)一.指导思想认真抓好中小学英语知识的衔接是搞好初一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一步。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坚持以下面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第一,切实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注意衔接,尽快使学生适应英语教学;第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第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学习,完成设计目标;第五,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提高的综合评价体系。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届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很薄弱,由于在以前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很详细全面地学习音标,基本的音标和字母拼读都没有掌握好。在词汇,语法规则等方面存在很多缺漏。所以,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上,学生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学生在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方面也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许多学生不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也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最后,在课堂上,习惯像以往被动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学习的主体性不突出。(1387字)新的学期开始了,在此我们七年级英语备课组对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及特点,特开展集体备课,在教师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创新意识,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二、目标及措施(一)目标1、以学生为本。备课组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主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2、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持主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3、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4、知识与能力并举,通过对话、表演及写作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用知识的平台,结合当地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开发课程资源,以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二)措施1)备课方面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上好一节课很关键的一个步骤。因此,坚持按规定时间开展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制定活动主题,规定每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发言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研究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吃透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2)上课方面抓好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以“聚焦有效教学”为重点,努力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每节课后及时以课堂学生学力情况分析、教学措施实施情况及修改意见为主做好反思,总结经验得失,做好课后反思的记录工作。3)作业方面备课组对作业的布置要求统一为前提,并要求作业有层次性,要将减负增效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作业要精心设计,要有层次性。另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严格控制练习的量,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及时批改,并及时向学生作评讲,指导学生订正、并批改。同时也注重督促学生养成作业规范的良好习惯,批改作业要有时效性,针对性,及时反馈作业情况,适时选择面批作业的形式,注意以表扬和鼓励为主。4)听课方面除了教研组内的公开课,备课组内也积极开展相互听课的活动。利用空课的时间多听课,认真做好记录,力争能在听课中获得宝贵的教学经验,帮助到自己的教学成长。5)开展辅优补差方面每个班都有一些尖子生,也有不少学习困难生。所以备课组内开展了辅优补差工作。教师要从有利于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认真、切实作好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必须要降低要求,为其补上所缺的基础知识,要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其跟上其他同学,并树立起自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应从满足其求知欲和继续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个别辅导。这两头都要抓,也要注意关注中间这部分学生。努力使每一位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不掉队。以上是我们七年级英语备课组的一个初步计划,我们会在实践中按计划执行,对不妥之处也会及时作调整,以保证备课组活动能发挥最大最有效的作用,使每位教师学生在有序的备课组活动中能有所收获。
本文标题:七年级英语备课组计划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9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