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版-共200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什么是哲学一、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原由“爱”(Philos)和“智慧”(Sophos)两字所组成。从语义上说,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中国古代叫“玄学”、“道学”、“理学”。在古印度称“察”、“见”、“探究之学”。19世纪日本哲学家西周用古汉字译为“哲学”,后经中国晚清学者黄遵宪传入中国,得以公认。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所谓世界观,涉及的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理解,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思维以及人自身)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哲学吗?(2)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不是零碎杂乱的各种观点的堆砌,而是哲学家们以人类实践中获得的对世界的各种具体知识为材料,通过提炼、加工、概括出来的一种专门学问或系统化理论。(3)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脱离理论化形式的世界观。哲学,即使是一种错误的哲学,都要以一定事实材料为依据,并依据逻辑论证、通过普遍的概念、范畴及其体系,表现为一定的理论形式。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是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给哲学提供了新的知识源泉。(2)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和知识源泉的哲学,反过来又给予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3.哲学的功能哲学的功能就在于为人们提供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而为人们提供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从这一意义上,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果说,这也是一种“知识”,那么,这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一种“高屋建瓴”的知识。4.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对于马克思的这句话,至少可以从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第一,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须是(属于)“真正的哲学”。第二,真正的哲学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也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第三,任何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并不是凝固不变的。5.哲学的阶级性、民族性哲学的阶级性,是指不同的哲学具有维护不同阶级的利益的价值趋向以及与其相关的哲学思想体系。哲学的民族性,是指不同民族的哲学,由于其不同的生活空间、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与不同的社会实践经历而形成的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远古、中世纪、近代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唯心主义唯物主义(2)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各种哲学流派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存在?????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成为“基本”,有三个理由: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哲学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第二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1)哲学上不同观点和派别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认识论根源阶级根源(2)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古希腊哲学的特点构成历史环节的中世纪哲学(5-15世纪)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贡献及其局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产生的时代背景2.产生的阶级基础3.理论来源4.自然科学前提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和特点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4.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变化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的错误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1、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促进作用2、当代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是具有本质差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其本质差异表现在:1、阶级属性不同2、理论实质不同3、社会作用不同4、发展形态不同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1.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古代朴素主义哲学把“物质”看作是万物的“始基”,万物产生于它,最后又复归于它。在西方,“物质”一词最早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意思是“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万物由它生成,被它创造,因而是所有存在物的共同根据。这一时期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唯物主义哲学把构成世界万物始基的物质理解为某种感性物质或物质的特定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科学成果表明,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于是,人们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其质量不变,具有广延性和不可分性。“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我们就用这个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恩格斯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在这里,恩格斯的话对于我们如何把握“物质”有两个方面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其一,要求我们从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这一概念。其二,要求我们从可以感知的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或属性”上去把握物质。然而,至于这个一般的“共同本质或属性”究竟是什么,恩格斯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后来,列宁为了反驳唯心主义的攻击,通过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在这里,理解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关键在于理解“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有两层含义:①可感知的具体物质形态,这也是一种客观实在。②相对意识而言物质具有的唯一特性。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科学制定,是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概括地说,“划清了三个界限”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同唯心主义物质观划清界限。第二,坚持了可知论的物质观,同不可知论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第三,坚持了辩证法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标志的是宇宙中所在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宏观物体的位置移动、到社会和思维的变化和过程,都是运动,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运动形态。既然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很显然,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具体说来,包含相互联系的二个方面:1.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这意思是说,一切物质,无论其形态如何,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旋转。•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形式运动的载体机械运动宏观物体物理运动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化学运动原子、离子、原子团生物运动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社会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思维运动人的大脑2.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1、什么是静止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把静止看做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2、相对静止的三种情形①相对某种运动形式而言②相对某一参考系而言③相对事物的质变而言在运动观上,我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反对二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否认运动是物质固有的,不可分离的属性,这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另一种是否认任何静止,这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一)时间、空间概念1、时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YXZOP(X1,Y1,Z1)X1Y1Z1高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2、空间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二)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就没有物质的运动或物质的存在。2.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一方面,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的。另一方面,空间也是以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来度量的。(三)时间和空间具体特性的相对性1、时空的客观性2、时空的相对性3、自然科学的证明四、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1.规律及其特点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性,意味着任何领域的物质形态在其变化中总有某种必然的、稳定的、重复出现的秩序。规律作为物质运动固有的必然联系或关系具有:客观性、重复性、普遍性。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五、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物质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社会的物质性,是说,人类社会是否同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社会历史是不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人类社会这种特殊存在和运动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的意识之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对社会历史的理解,从而对社会的物质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1)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从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一切物质的反映特性岩石风化金属氧化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植物叶子向光含羞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使猿脑进化为人脑劳动促使语言的产生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猪孩”说明了什么1984年辽宁省台安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发现一“猪孩”。她是一个女孩,叫王昌凤。1974年出生后,因其母患大脑炎后遗症,没有能力照顾她,在不满周岁时就与母猪相依为命。饿了,她本能地吃猪奶;困了,与母猪睡在一起。夏天,她与母猪一期“打泥”;冬天,她挤在猪群中取暖。9岁时,她听不懂、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她像猪一样爬行走路,完全养成了猪的生活习惯,故称为“猪孩”。1984年她的境遇被当地政府发现以后,社会各方面伸出援助之手,采取一系列方法对她进行“改造”,重塑人性。通过改善她的营养结构,以增加体质;送她上学读书,以开发智力;让她生活在模范教师姜玉香的家中,以培养人的感情和生活习惯。现在她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认识汉字1200多个,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她学会了骑自行车,使用缝纫机,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生理发育正常,并有了求偶的要求。“猪孩”重返人的社会的事情充分说明,离开了人类社会,离开了社会实践,人就不能产生意识,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马克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意识的真正本质。他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有二层涵义:其一是说,观念的东西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因而决不是物质本身。其二是说,观念的东西是移入头脑中
本文标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版-共200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2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