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比热容教学反思“比热容”是人教版2013年新修订九年级第13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特别抽象,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和它相关的物理量又有3个,分别是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本节课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下面我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我的教学思路和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和大家一起分享。在设计此课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四个自主探究问题。探究新知一:主要设计了针对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和物质升高的温度有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探究新知二:主要通过控制变量的思想,让同学们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进而提出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以生活中烧水和食用油为例,分别使水和油加热相同时间,看谁升温快和升高相同的温度谁需要的时间短为主线,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探究新知三:通过对课本的阅读知道什么是比热容,它的定义、单位、对比热容表的认识,以及生活中对物质比热容的应用,尤其要求学生通过对比热容比例定义的阅读,能够得到比热容c=Q/(m•∆t)探究新知四:能够通过例题得到吸放热的公式Q吸=cm(t-t0)和Q放=cm(t0-t)学案中设计的四个探究新知,前两个和第四个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自主讲解,但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的衔接,中间会出现断层,学生知道不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若问“水和油谁的吸热能力强?”这样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就错误百出,可见学生对吸热能力的强弱是不理解的,不知道升温快的吸热能力强,还是吸得多能力强。其实比热容的概念就抽象在这里,也是很多老师心里明白无法给学生讲清楚的一个难点。下面我主要讲一下我对这个难点的突破。当学生对此问题回答混乱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1:“有两个人进行吃辣子比赛,每人需吃一斤红辣椒,其中一人吃的面红耳赤,而另一个人却面不改色,问哪个人吃辣子的能力强?”回答:学生肯定说面不改色的能力强,然后我再回到本节课的问题,问题2:“油和水加热时间相同,一个升温快,一个升温慢,谁耐热的能力强?”回答:这时学生就不会回答错误,肯定答得是水,问题3:“油和水在同样的烈火“考验”下,谁比较“淡定”,谁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回答:回答自然也不会出错,水“淡定”,油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热量,温度就“飙升”),从而学生也就理解了这种“淡定”的物质,吸热能力就强。由于此处加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词汇,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同学甚至帮我总结出水的特点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海纳百川”“心胸宽广”等等;而油的特点是“一点就着”“给点洪水就泛滥”。我又用“荣辱不惊”这个词,给学生解释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慢,放出热量时,温度降低的也慢,使学生对吸热能力的强弱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吸放热能力强的比热容就大,比热容就是来表示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的。概念也就理解的更透彻。同时我还强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希望同学们也要做一个“比热容”大的人!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用另类的语言描述了抽象的物理概念,不但语言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非常深刻,在做习题时,准确率非常高。失败之处就是在设计学案时对语言的表述不是很到位,比如“质量”应该说成“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应该说成“物质升高的温度”。在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好好锤炼自己的语言。赵宏霞2013年9月
本文标题:比热容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3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