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课件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度随纬度季节的变化的规律2.五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学习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2.五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黄赤交角23.5o66.5o“三个基本不变”“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5;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3.21春分6.22夏至9.23秋分12.22冬至次年3.21春分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DABC注意:这里节气皆就北半球而言!南半球反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黄道面结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23.5023.50N23.50S活动:完成课本P22页1、2题地球的公转.观看动画并讨论: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2.填写下表。节气(日期)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二分二至点以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1.直射赤道时各地昼夜更替现象如何?2.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有没有无昼夜更替现象的地方?什么现象?昼夜长短的基本知识前提:判断一个地点的昼夜长短情况的方法比较所求地点所在的纬线中昼弧和夜弧的比例昼弧夜弧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晨昏线(晨线)晨昏线晨线和昏线的判读:夜半球昼半球动态演示1.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极昼极夜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里是极昼南极圈及里是极夜赤道上昼夜等长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夏至日(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回归线北极南极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2.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极夜极昼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里是极夜南极圈及里是极昼赤道上昼夜等长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冬至日(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南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全球各地的昼夜均等长。为12个小时。3.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二分日(北半球)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世界各地都存在昼夜交替现象,而且各地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北极南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9月23日6月22日太阳直射23O26/N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极昼12月22日太阳直射23O26/S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极夜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半年昼长夜短冬半年昼短夜长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2)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1)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赤道春分日北回归线夏至日赤道秋分日南回归线冬至日1、昼长计算:A、如果知道该点昼弧长度:昼长=昼弧度数/15°B、如果知道该点日出时间:昼长=(12-日出时间)×2如果知道该点日落时间:昼长=(日落时间-12)×22、昼夜长短的判定: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则该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则纬度越高,白昼越短。3、昼长变化的问题: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昼长则变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昼长则变短,南半球反之。4、任何时间,南北半球对称的纬度,其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夜长(或昼长)等于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同纬度的昼长(或夜长)。5、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总结: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太阳高度的概念地面太阳光线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观察课本24页图1-20。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之差”(同减异加)[例题]:求北京(40°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解答:夏至日:直射点纬度为23°26°N,H=90°-(40°-23°26′)=73°26′二分日:直射点纬度为0°,H=90°-(40°+/-0°)=50°冬至日:直射点纬度为23°26′S,H=90°-(40°+23°26)=26°34′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一天中的最大值(各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总结分布规律。)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半球夏至日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一年内,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纬度带春分至夏至夏至日夏至至秋分秋分至冬至冬至日冬至至春分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逐渐变小达最小值逐渐变大北回归线及其以北逐渐变大达最大值逐渐变小逐渐变小达最小值逐渐变大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逐渐变小达最小值逐渐变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逐渐变小达最小值逐渐变大逐渐变大达最大值逐渐变小讨论:1.极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系?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关系?3.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关系?4.某点春秋分的正午太阳高度与该地纬度的关系?5.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系?6.某点的地理纬度与北极星的高度的关系?相等互余互余相等互余相等答案:ACEBD答案:B;在晨线上答案:C;极点是不动的[例题]:(1)把图中各点此时的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2)其中太阳高度为0的是哪个点,为什么?(3)其中太阳高度在一天中不变的是哪个点,为什么?N地球五带的划分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热带热带南温带南温带北温带北温带北寒带北寒带南寒带23.5°N23.5°S66.5°N66.5°S南寒带天文特征气候特征有太阳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终年炎热四季分明四季分明终年严寒终年严寒四季的划分由于传统的四季与当地的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因此北温带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法来划分四季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依据:和的变化划分气候四季我国传统:以为起点西方:以为起点(北半球)春季月夏季月秋季月冬季月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四立二分二至3、4、56、7、89、10、1112、1、2•四季的划分只局限于中纬度的温带地区。四季主要反映的是热量条件在一年中的变化,一般而言,在热带地区长夏无冬,在寒带地区长冬无夏,温带地区四季分明。小结: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地轴指向不变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四季五带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楼间距问题楼间距问题实际是一个影长的问题。其基本原则是前一幢楼产生的影子不能挡住后一幢楼的采光(一般以太阳光线能照射至后一幢楼的底层为标准),如下图图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一般取当地的最小值。因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意味着前一幢楼的影子是一年中最长的,而此时的楼间距能保证,则一年四季都能确保。故一般地北半球取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的取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过程如下:tanH=h/L→L=h·cotH结论: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呈反比;与前一幢楼的楼高呈正比。楼间距问题地面南楼北楼LhH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H某疗养院(北纬36°34′),计划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北面新建一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要求高楼的每一层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1)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2)若黄赤交角变为23°34′,两楼之间的距离将应如何变化,才能保证各楼层均有较好的采光?解析: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的话,则各楼层都能被阳光照射。求出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30°,两楼间最小距离应为x=20×cot30°=34.7m。黄赤交角变大为23°34′,则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29°52′),楼影变长,两楼间距应增大。答案:(1)34.7m(2)楼距应增大正午太阳高度角楼房影子【例题】下图是某城市冬、夏至日正午太阳照射情况示意图,该城市的名称可能是()A.巴西利亚B.堪培拉C.渥太华D.巴格达【审题】图中只有2条代表二至日的两条太阳光线。我们无从证明哪一条是夏至日,哪一条是冬至日。说明知识考察的不是二至日太阳光线的特征。但全年的太阳光线均应该位于二至日之间。如果我们再将补画一条太阳光线(如下图中的红线)【解题】堪培拉是澳大利亚首都,在南归回线以南,渥太华是加拿大首都,在北回归线以北,巴格达是伊拉克首都,也在北回归线以北。只有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符合题意。【答案】A2、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线与地理位置关系热带地区北温带北寒带•爱斯基摩人的一家南寒带南温带谢谢大家多提意见!
本文标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6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