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民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课堂使用
历史学法指导与要求•学习基本程序:课前:自主预习(弄清重难点、生成问题、建立知识结构)课上:听懂为主,笔记为辅;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勾画重点;尊重他人答问;课后:及时温习,整理笔记(知识问题化)——理解内容,及时请教——梳理要点,建立知识结构——八分记忆,作业巩固——反思弥补——归纳总结,区别比较——本课提纲,单元线索•看书程序:•先看前言,弄清本课重点或线索;•再看本课构成,大体上把握本课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归纳每一目、每一自然段的核心内容;•提炼要点,简化内容;•前后联系,归纳比较;•查漏补缺,挖掘隐性知识(地图、图片、图表、知识链接、背景资料、前言、后记、课本思考题);•自主建立本课知识结构,清理本课基本线索;•拓展知识。•作业程序:八成记忆——独立作业——及时完善答案——及时反思学法考试程序•选择题:•粗读材料和问题主干;•确立问题主干,细读材料,抓住关键词,提炼材料主题;•弄清问题主干的限定词;•将ABCD与问题主干和材料主题一一对照,运用排除法,确定答案。考试程序•主观题:•先看本大题的导语,确立本大题的主题属于什么专题;•粗略浏览所给材料,明确材料所属专题、时间跨度和内容范围;•细读设问,弄清问题主干、限定词、答题要求;•带着问题细读材料(包括材料的来源、引文出处,看清楚是当代人还是古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说的话,是什么行业的人说的话),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标点符号,提炼答案要点;•提炼、组织答案要点时,注意题目中的答题要求:“结合材料一,概括”,即要点都在材料一中;利用标点符号划分本材料的层次,一个层次就是一个要点。“结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表明三则材料至少各有一个答案要点,或者是相互补充、印证,以便考生能够准确地提炼出答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表明从材料中提炼的答案要点不能足以回答该问题,还需要从所学知识中去提炼答案要点。怎样提炼答案要点•利用材料中现成的关键词句,掐头去尾,提炼要点;•利用材料中的论点、措施、结论(开头或结尾);•根据标点符号、材料数量来判断要点的多少;•万不得已,照抄材料。•怎样谈认识、启示?•“认识”是我们对这个历史问题的本质或实质、影响、阶级局限性的评价,以及历史对我们的思想教育意义或经验教训;•利用本大题开头的导语;•综合上述几个材料主题或前面几问的答案,不能脱离主题。•“启示”是历史对今天、外国对中国的启发意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的经验或教训。中国古代朝代的顺序歌:夏商连西周,东周先春秋;封建战国始,秦汉紧随后;三国和两晋,南朝北朝有;隋唐大统一,五代十国休;宋辽夏金元,明清谁最后。第1讲单元整合第2讲序幕专题一复习策略1.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需按时期突出侧重点掌握:•(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重点掌握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进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可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视为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通过皇帝制度、郡县制等内容,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明确秦朝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终确立时期。(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两对基本矛盾的斗争历程去掌握其演变历程,进而明确两对矛盾的演进趋势:•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关键是通过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影响到清朝乃至中国整个近代的历史发展趋势。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朝政治第1讲单元整合第2讲高考导向·必修一第一课•近几年高考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从分封制的变化、对后世的影响、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别、分封制实行的时间和概念等角度切入。对宗法制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其他事物映射宗法制度的存在切入。•因此,复习时,除了以上角度外,还要注意宗法制的概念;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宗祠、族谱或家谱等。【思考】《礼记·礼运》把禹“天下为家”作为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家”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选拔贤能)演化为“传子”(世袭),“家天下”的制度(王位世袭制)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拓展和认识:“公天下”与“家天下”)2、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2)商代政治的另一个特点是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课堂探究:示意图反映了西周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又是怎样消亡的? 第1讲单元整合第2讲3、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参见课本和金太阳)概念:???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拱卫周王室。内容:对象、主要封国、权利和义务影响:······消亡线索:西周末年,王权衰落;春秋前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自诸侯出”: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首次称霸,分封制开始崩溃;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和王权的公然挑战;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减少;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后来又曾经死灰复燃)消亡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经济发展起来;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新兴地主阶级队伍壮大并走上政治舞台。课堂探究: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是什么?2)宗法制(又叫宗法等级制)线索归纳:???夏启时,宗法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商朝时,形成宗法制西周时,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此后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目的:“维护政治联系”,即巩固分封制,稳固王权含义: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政治制度。内容:(见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宗法等级制度结果: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影响:有利于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了贵族的政治特权,有利于巩固分封制;从此以后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完善笔记)(探究《金太阳》“链接高考”、“结论”)宗法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宗法制曾长期维系封建统治秩序,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社会的安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都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对中国封建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参见《金太阳·结论》资料):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色彩;表现为封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的保守观念。宗法制的内涵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或影响•积极方面:强调尊祖敬宗、认祖归宗,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维护和促进国家的统一;修族谱、建宗祠,有利于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对外开放;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后两点补充笔记)•消极方面:强调宗族本位,过分重视宗族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导致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约束,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和法制建设;重男轻女、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等观念,导致人口的过分膨胀和诸多社会问题。3)礼乐制度(知识拓展)背景和创立: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含义和实质: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制度,也是一种等级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的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二者相辅相成。实质是一种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等级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宗法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这样,等级不同,使用舞队的人数就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让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要他们去真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知识拓展)归纳:“礼乐制度”知识系列•1、背景: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创立;•2、含义和实质: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制度,也是一种等级礼仪制度。实质是一种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等级制度。•3、目的和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宗法等级制社会;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4、“礼崩乐坏”的实质: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卿大夫的“僭礼”行为,实质上就是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礼崩乐坏”实质就是奴隶制度的瓦解。4)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二者互为表里;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也是维护分封等级的工具。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礼乐制度是为了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实质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的稳定推行。而宗法制度则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礼记》中的所谓“礼不下庶人”,《荀子》中的所谓“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就指出了礼乐制在维系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显示了西周政治制度的成熟。5)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以血缘宗族关系作为维持政治秩序和政治文化的核心手段;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推行的重要工具。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参见必修一《情境导学》·“课堂自主研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早期政治权力实质是一种强权;•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成因:是由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所决定的,是与落后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相适应的。课堂巩固•1、[2009·山东卷]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道:“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道理。”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C[解析]由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人”、“自己的”,可见贾母强调的是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点评]阅读题干中的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是解决这种材料型选择题的关键。要结合宗法制的内涵进行分析,“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容易误选的一个选项,应该注意贾母强调的是“外人”和“自己的”,而不是男女。“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2、(2011·年湛江测试)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A.夏、商、周与春
本文标题:(人民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课堂使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6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