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虚词既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文言虚词考纲解读:“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强调了虚词的考查重在两点上: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读懂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凭空地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这里的“常见”,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规律探究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看,主要特点是:(1)分值。一般设一道题,赋3分。(2)题型。①选择与例句的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项;②选择对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用法比较判断异同。(3)考查重点。“之”“以”“因”“及”“乃”“遂”“且”“为”“于”等常用文言虚词和“如”“会”“相”“见”“是”等一些特殊的文言虚词(实词和虚词兼具的多义词)。连词代词动词语气词而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复音虚词①表并列。表示两种事物或动作的平行关系。可译为“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②表承接,为表示两个动作的连续性。可译“就”、“才”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木遭之而叶脱。(《秋声赋》)③表递进。表示又进一层,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而常用作连词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却”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⑤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⑥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常用作连词⑦表因果,可以译为:“因而”、“因此”、“所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病梅馆记》)⑧表目的。可以译为:“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⑨表方位。可以译为:“以”。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而常用作连词而: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指示代词,近指。可译为:此、这样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而: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矣。”(《论语》)而:同、如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双方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到老了还是像刚认识一样。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为什么呢?相互了解和不了解的原因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逍遥游》而:通假字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复音虚词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吾尝跂而望矣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剑阁峥嵘而崔嵬5、余闻而愈悲6、掩口胡卢而笑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1、连词,表假设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递进4、连词,表并列5、连词,表承接6、连词,表修饰7、连词,表假设8、连词,表转折9、代词,你的课堂练习副词疑问代词何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复音虚词何: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后面常有语气组词“者”“哉”“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蔺》)今守之而不足,何也?(《谏太宗十思疏》)②作宾语,并前置,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问君西游何时还?(《蜀道难》)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样”。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离骚》)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来时甚急,去后何迟(《长亭送别》)何:副词何:复音虚词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②“奈何”可译为“为什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③“何乃”可翻译为“怎能”、“为什么”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附:动词(通“呵”)今译为:喝斥、谴责1、大王来何操?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何由知吾可也?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1、疑问代词,什么2、疑问代词,为什么3、疑问代词,哪里4、副词,多么5、副词,多么6、通“呵”,喝问练习助词乎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介词语气词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蔺》)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④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①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②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或“……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始得西山宴游记》)助词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侍坐》)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④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跟……相比”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侍坐》)乎:介词副词代词乃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复音虚词乃:用作代词①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②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真长(刘惔)性情很严厉,为什么还会受到如此敬重呢?乃:用作副词①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②表限定范围,可译为:“仅仅、只、才”于是遂去,乃留张良留谢(《鸿门宴》)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表时间的延续或事理的承接,可译为:“就、于是”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④表转折,可译为:“却、反而、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复音虚词①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②乃尔,可译为“就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代词副词连词其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助词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的”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们)”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其:用作代词④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忧其智之所不能(《秋声赋》)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其:用作代词①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②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处于此乎(《师说》)③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可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④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⑤表未来,可译为:“将、将要”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其:用作副词用作连词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①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世家》何其毒也②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可译为:有“多么,非常”。羊肉其鲜乎。北风其凉,雨雪其滂páng。《天下春秋》③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用作助词助词连词且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副词①表并列,“又……又……”、“一边……一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②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况且”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③表选择,今译为“还是”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④表让步,相当于“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⑤表承接,可译为“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用作连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可译为“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可译为“将,将要”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可译为“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用作副词用于句首,犹“夫”。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再说,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肴山、函谷关的险固,还和原来一样。用作助词代词连词然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助词用作助词①用在形容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地”。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夫子喟然叹曰。(《论语》)②用在句末,可译为“像......一样”。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③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的“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吴广以为然。乃行卜。(《》)①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然而,但是”。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②用作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煣使之然也。(《劝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这样以后、然后才,表承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②然则:相当于现代
本文标题: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84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