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公共心理学人际关系了解你的人际关系?做一个自我测试仔细阅读下列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答案。答案不上交或对外公布,只供自己判断。请互相尊重各自的隐私。人际关系自我评定量表(此量表采自西方国家,仅供参考)1.在人际关系中,我的信条是A.大多数人是友善的,可以与之交友。B.人群中有一半是狡诈的,一半是善良的,我将选择善良者交友。C.大多数人是狡诈的,不可与之交友。2.最近我新交了一批朋友,这是因为A.我需要他们。B.他们喜欢我。C.他们很有意思,令人感兴趣。3.外出旅游时,我总是A.很容易交上新朋友。B.喜欢一个人独处。C.想交朋友,但感到很困难。4.由于疲倦而失约,我感到A.无所谓,对方会谅解我。B.有些不安,但总是自我安慰。C.很想知道对方是否对自己有不满情绪。5.我结交朋友的时间通常能够持续A.数年之久。B.不一定,合得来就长久相处。C.时间不长,经常更换。6.一位朋友告诉我一件有趣的个人私A.为其保密。B.不想扩大宣扬。C.他一旦离开,马上就对别人议论此事。7.当我遇到困难时A.靠朋友解决。B.与可靠的朋友商量解决。C.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求人。8.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们会A.喜欢找我帮忙。B.只有密友才会找我商量。C.一般都不会来麻烦我。9.我交朋友的途径A.经熟人介绍。B.社交场合。C.必须经过长时间,而且很困难。10.我认为选择朋友最重要的品质是A.有吸引我的才华。B.可以信赖。C.对方对我感兴趣。11.我给人们的印象是A.经常引人发笑。B.经常启发人们思考问题。C.与我相处,别人感到很舒服。12.在晚会上,有人提议我表演节目,我会A.婉言谢绝。B.欣然接受。C.直接拒绝。13.对于朋友的优缺点,我喜欢A.诚心当面赞扬他的优点。B.诚恳地提出批评意见。C.既不奉承,也不批评。14.我所结交的朋友A.只是那些与我利益密切相关的人。B.通常能够与任何人相处。C.愿意同自己相投的人相处。15.如果朋友对我作恶作剧,我总是A.和大家一起笑。B.很生气并有所表示。C.有时很生气,有时高兴,随情绪而定。16.别人依赖我时,我这样想A.我不在乎,喜欢自己独立于朋友之中。B.这很好,喜欢别人依赖我。C.要小心,持冷静、清醒的态度。各题选择项的分数分布:1-321;2-123;3-321;4-132;5-321;6-231;7-123;8-321;9-231;10-321;11-213;12-231;13-312;14-132;15-312;16-231。参考结论38-48分:人际交往范围广泛,状态较好。28-37分:人际关系有不平衡的部分,需要向理想的人际关系努力。16-27分:人际交往圈子偏小,有必要扩大交往范围。第一节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1、称谓式的人际关系:主要指互动双方所承担的角色与身份。血缘与姻缘/地缘/业缘/情缘2、质量式的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交往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亲密性、融洽性3、动态式的人际关系: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人际交往=社会互动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一)两个最基本的维度(dimension)情感上的“亲疏”(love-hate)地位上的“尊卑”(dominance-submission)研究表明,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互补“亲疏”维度上对等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尊卑”维度上对等“亲疏”维度上对立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二)人际关系的互动规则与类型1、西方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AlanP.Fiske,1991)认为社会互动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共享(communalsharing):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家人关系、亲密朋友权威排序(authorityranking):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对等互惠(equalitymatching):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熟人市场定价(marketpricing):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2、华人的研究: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1)差序格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费孝通根据在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与自己越亲近,越贴近中心。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不同圈里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二)人际关系的互动规则与类型2、华人的研究: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2)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黄光国,1988)情感性关系:家人、亲密朋友间。长期稳定满足爱、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求“需求法则”(共享)工具性关系:陌生人间。暂时、不稳定。以关系作为达到其它目标的手段或工具“公平法则”(市场定价)混合性关系: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等熟人,时间上有延续性“人情法则”(对等互惠)。“报”(二)人际关系的互动规则与类型三、人际关系的测量1、社会测量法(sociometry,methodofsocialmeasurement,Moreno,1934)目的:测量群体成员间的心理距离方法:据测量的目的,拟订问题(2-7)问题1:你愿意和谁一起去夏令营度假?最不愿和谁去?问题2:请列出你最愿意和他们一起工作的三位同伴第一是,第二是,第三是。结果分析社会测量矩阵————————————1234567————————————1++2++--3+--4+5++6++7+————————————合计511-2220指标成员社会关系状况指数Si=∑(Mi++Mi-)/N-1群体凝(内)聚力指数C=∑Mi+j/CN2群体离散性指数D=N0/N结果分析社会测量矩阵————————————1234567————————————1++2++--3+--4+5++6++7+————————————合计511-2220社会测量图③②④①⑤⑥⑦2.参照测量法(referencemeasurementmethod,彼得罗夫斯基)3、问卷、量表人际关系能力、关系亲密度等人际关系调查请评定下述描述与你的情况相符的程度。01234非常有些说不有些非常不相符不相符清相符相符1、在新环境里面,我要花上不少时间来克服羞怯。2、当有人看着我时,我干活总是出乱子。3、我非常容易窘迫。4、我发现同陌生人谈话并不困难。(-)5、我在人群前说话时感到焦虑。6、一大群人会使我紧张。《社交焦虑量表》Fenigstein,Scheier&Buss编制。社交焦虑在此的定义为:在他人面前感觉不自在。总分从0~24分,分数越高,表明社交焦虑程度越高。已测得的179位大学生的平均值为12.5(SD=4.1)。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人品、能力等,从而决定是否与对方交往,交往的深度如何;是否该信任、与对方合作等。中国人对知解人心非常重视“刨树刨根,看人看心”印象的内涵印象(impre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对人的看法、认识1、持维度观(dimensionalView)的学者(如Osgood,1977)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决定着我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能量(potency):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尊重活动水平(activity):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2、持类型观(typologicalView)的学者(如Anderson&Sedikides,1991)认为人们是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如我们把自己的朋友分类,认为张三是外向的,李四是成熟的,陈五是忧郁的。在日常生活中,以上这两种方式都用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1、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有研究(Berry&McArthur,1985)表明,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仁慈、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征。2、语言“口为心苗,言为心声”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卖瓜的谁不说瓜甜”3、非言语线索1)面部表情:忧郁—快乐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目光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信号。2)身段表情:姿势V3)言语表情(副言语)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速度很快:心直口快轻声曼语的女孩,常会给人留下温柔恬静、有涵养、小鸟依人的印象。4行为Jones与Davis(1965)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InferenceTheory)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把他人的外在行为与他们的内在品质相对应。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1)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识来解释的。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有很多Anderson(1965)的平均模型平均模型(averagingmodel)认为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Asch(1946)的经典研究: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Asch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为“中心特征”,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缘特征”。(联想)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我国文化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CZADHGJKWP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s)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s)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Luchins(1957)的实验证明了这两种效应的存在。70%认为吉姆较拘谨,不善言辞12%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firstimpression)。“先入为主”。“新官上任”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一致的认识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有一些特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personalitytheory,以经验为依据,无正规的概念,却起作用)Rosenberg聪明友好冒险——强健、冲动、果断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就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haloeffect)。Dion等(1972)的研究证明了此效应的存在。晕轮效应是很难避免的,它是人们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略、方式,但有时却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三国演义》:周瑜死后,鲁肃把凤雏庞统举荐给孙权。孙权见他“浓眉掀鼻,黑而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以至于孙权“誓不用之”。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评价。宽大效应(leniencyeffec
本文标题:公共人际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53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