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磁共振成像原理一、概论二、核磁共振原理三、弛豫四、磁共振信号五、图像的重建磁共振成像原理现代医学影像学X线、CT—X射线经人体组织吸收后记录衰减信息密度成像(密度)超声—高频超声波达到人体反射经传感器探测的回声像(回声)磁共振—在磁场内人体氢原子核经射频激励后形成自由感应衰减信号成像(信号)核医学—人体组织内积蓄的放射性同位素发射的伽玛辐射像(浓聚)MRI的优势1.无×线损伤2.软组织对比度分辨率高3.任意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4.无颅底骨伪影干扰5.不用造影剂可特殊成像如MRA、MRM、MRCP、MRU等,6.增强扫描时造影剂用量比CT少并且安全7.可提供人体生理、生化及功能方面信息8.开放式MR机减少幽闭恐惧症成像速度慢对钙化灶不够敏感、对骨骼系统及胃肠道方面有一定的限度、呼吸系统远不如CT检查检查费用较昂贵禁忌症多:体内有铁磁性植入物、心脏起搏器、幽闭恐惧症、早孕三个月的妇女等磁共振成像的局限性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利用射频(radiofrequency,RF)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发生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用感应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按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处理而重建的一种数字图像。磁共振成像的定义磁共振成像的基本过程1.人体进入静磁场前,体内氢质子群磁矩自然无规律排列;2.进入静磁场后,所有自旋的氢质子重新定向排列,磁矩与主磁场方向平行3.通过施加射频脉冲,使受检部位氢质子吸收能量并向一个方向偏转和自旋;4.射频脉冲停止,核磁弛豫开始,氢质子释放吸收的能量重新回到原来自旋的方向;5.释放的电磁能转化为磁共振信号;6.经梯度磁场做层面选择和相位编码及频率编码;7.经傅立叶转换和计算机处理形成MRI图像。RFTransceiverpersoninmagneticfieldmagnet人体磁化beforetransmittingRFpersoninmagneticfieldRFTransceiverRFPulsetransmittingRF核磁共振personinmagneticfieldRFTransceiverMRSignalaftertransmittingRF一、概论二、核磁共振原理三、弛豫四、磁共振信号五、图像的重建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统称为核子,具有自旋的特性。根据经典电磁学理论:旋转的电荷可视为环路上的运动电荷,自旋的运动电荷应具有磁矩,产生一个小磁场。无外加磁场时,小磁场方向是随机的,磁矩相互抵消,净磁矩为0原子核自旋无外加磁场B0有外加磁场B0低能态,数目多高能态,数目少方向随机无磁化矢量拉莫尔进动处于强磁场内的质子并非静止地向两个方向平行排列,进行陀螺式的摇摆样运动,质子磁矩矢量这种围绕主磁场旋转运动称为进动(Precession),其旋转频率称共振频率(larmor频率)。磁化矢量MDirectionofnuclearmagneticmomentDirectionofappliedmagneticfieldB0Larmor频率磁共振现象在垂直于磁场B0方向施加与质子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射频脉冲的能量将传递给低能级的质子,低能级的质子将跃迁到高能级。这个过程成为磁共振。共振条件为:射频脉冲频率与质子进动频率相等ω0=γB0宏观上讲,磁共振现象的结果是使宏观磁化矢量方向发生偏转。偏转的角度与射频脉冲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偏转角度越大。氢原子核在不同场强中的共振频率静磁场强度(T)共振频率(MHz)0.156.40.28.50.312.80.521.30.625.51.042.61.563.92.085.33.0127.8翻转角FA射频脉冲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决定了进动角度的大小。FA=γB1t射频脉冲强度越大,翻转角度改变越快。射频脉冲施加时间越长,翻转角度越大。常见反转角如90°、180°脉冲一、概论二、核磁共振原理三、弛豫四、磁共振信号五、图像的重建磁共振成像原理弛豫射频脉冲一停止,组织磁化恢复原来的状态,即发生弛豫(Relaxation)。磁共振成像时受检脏器的每一个质子都要经过反复的RF激发和弛豫过程。弛豫有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纵向弛豫纵向弛豫纵向弛豫射频脉冲停止,纵向弛豫恢复到原来大小平衡的状态,纵向弛豫是能量变化的过程。纵向弛豫是一个从零状态恢复到最大值的过程。纵向磁化向量恢复原来数值所经历的时间过程称纵向弛豫时间(T1)。纵向弛豫过程表现为一种指数递增曲线。T1值被定义为从零恢复到原来纵向磁化向量63%的时间。4-5倍的T1值时间才能达到完全恢复。人体各种组织因组成成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T1值。影响T1的因素不同组织分子结构T1弛豫时间不同,由它们本身进动频率不同所决定。大部分组织T1值在200-300msec之间,(如:脂肪质子的弛豫比水分子要快,T1时间就短,脂肪T1为100-200ms。纯水为3000ms,组织含水越多,T1时间越长。磁场强度影响。磁场强度增大使共振频率增大,T1弛豫时间随之延长。横向弛豫横向弛豫射频脉冲停止,横向磁化向量开始逐渐消失的过程。横向弛豫不是能量变化的过程,是进动相位失去的过程。横向磁化向量逐渐消失的过程称横向弛豫时间(T2)。其衰减过程也表现为一个指数曲线,与T1不同的是递减曲线。T2值被定义为横向磁化向量从最大到其原来37%的时间。4-5倍T2值时间完全消失。T2弛豫时间内氢质子将吸收的RF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的信号释放出来(FID)。横向弛豫影响T2因素主磁场T2弛豫时间比T1要短许多。人体组织中T2值的范围大约在50-100ms之间。(脑脊液较为特殊,具有2000ms的T2值)。在含水多的组织中也有较长的T2弛豫时间(如:炎症,水肿,恶性肿瘤等)。与T1相比,T2对主磁场强度不敏感,但是对磁场均匀度敏感。磁场不均匀时,1/T2*=1/T2+γ△BT1、T2对磁共振信号的影响磁共振信号与T1、T2关系kTMMTjMiM)B(MtM10z2yx1一、概论二、核磁共振原理三、弛豫四、磁共振信号五、图像的重建磁共振成像原理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90°RF脉冲之后,核自旋开始自由进动和弛豫,这时产生的共振信号叫自由感应衰减(FreeInductionDecay)信号,简称FID信号自旋回波信号在90°RF脉冲之后,经τ时间后再加180°脉冲,再经过τ时间会出现一个回波信号,称为自旋回波信号。回波形状:两个FID信号背对背对接起来。t=0到t=τ,为散相运动,My衰减;t=τ到t=2τ,聚相运动;在t=2τ时刻,达到相位完全相干,形成回波峰值T2τ之后,又是散相。自旋回波回波峰值:因为有弛豫,横向磁化强度有衰减回波信号的优势:90°脉冲关闭时,基线有跳动,此时采集FID信号比较麻烦,采回波信号更可靠回波时间(EchoTime)TE:自旋回波达到峰值的时间TE=2τ2/20TyeMM回波信号的衰减一、概论二、核磁共振原理三、弛豫四、磁共振信号五、图像的重建磁共振成像原理采集数据脉冲序列RFGsSGpGrTE/2TE/2TRFIDEcho9009001800MRI数据采集方法激励———射频脉冲激励做Gz层面选择。相位编码—在Y轴增加梯度磁场Gy,使Y坐标上质子处于不同相位。频率编码—Gy关闭后,立即加上Gx频率编码梯度,自旋质子进动,含有频率和相位编码的混合MR信号经二维傅立叶转换,分出每个体素在矩阵中的位置和信号强度,最后重建成图像。层面选择梯度Gz相位编码梯度Gy频率编码梯度Gx增加梯度磁场的目的从接受线圈接收人体质子群发出的磁共振信号是成千上万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这些信号群只有强度和频率,无空间和方位的信息。应用梯度磁场的目的,是提供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定位信息,解决图像重建和层面选择及空间定位的难题。磁共振的拉莫尔(Larmor)定律,人体组织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就会不同,这就形成了根据梯度磁场的变化达到空间定位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基础。选层Gz层厚ω=γ(B0+Gz▪Z)△ω=γGz▪△Z频率越宽,层面越厚梯度越大,层面越薄平面信号空间编码梯度场应用解决了从一个层面采集信号和选择层面厚度问题。但不能分辨该层面内信号来自什么位置。为确定层面内信号的坐标,进行另外的空间编码技术即选用两种不同梯度磁场进行编码:频率编码梯度相位编码梯度空间编码前相位编码频率编码K空间按相位和频率两种坐标组成了另一种虚拟的空间位置排列矩阵,这个位置不是实际的空间位置,只是计算机根据相位和频率不同而给予的暂时识别定位,这就是“K空间”。K空间每一点包含了所有体素的信号,但不能区分各个体素的信号。K空间所有点通过傅立叶变换,可以求出各个体素信号的大小。K空间和图像域关系FFTK-空间对图像的影响K--空间特点:远离中心线的上下方为高空间频率,其决定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在中心线的低空间频率则决定图像的对比度。K空间中心部决定图像的对比和总体质量!K空间边缘部决定图像的分辨率和细节!
本文标题:简易磁共振成像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56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