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版高考历史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岳麓版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解析:选C。材料中三个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秦朝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注重政治革命,旧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三个事件都推动了社会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故C项正确;D项仅仅局限于政治上政权的改变,不够全面,故D项错误。2.(2019·商丘模拟)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如下表。对表格内容表述正确的是()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解析:选C。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就具有广泛代表性,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都强调工农的重要性,具有相似性,而不是独创性,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就具有广泛代表性,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故D项错误。3.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一举措()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解析:选C。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知,这一举措体现了民主协商精神,故C项正确;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故D项错误。4.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认为各民主党派是以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阶级联盟。1956年初,中央认定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201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指出民主党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种变化表明()A.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没有变化B.中共对民主党派政策与时俱进C.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D.中国社会政治环境长期稳定解析:选C。由材料中央不同时期对民主党性质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出民主党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央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定,没有涉及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中共对民主党派性质的界定不断变化,而这一变化的从属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在中国不同时期,对民主党派的性质认识各不相同,没有涉及当时社会的稳定程度,故D项错误。5.(2019·吉林高考仿真卷)学者张辉指出:就中国来说,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长期生活在专制制度之下,人们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而缺少地方主权意识,这一现状也为行政区划的进一步优化改造提供了便利和可行性。这主要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符合中国具体的国情B.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C.突出地方自治的特点D.实现民族平等的目标解析:选B。材料的关键信息有“长期生活在专制制度之下”“缺少地方主权意识”“为行政区划的进一步优化改造提供了便利和可行性”等。由这些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因素。“中国具体的国情”包括现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排除A;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地方自治,排除C;“实现民族平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答案是B。6.下面是1954~2008年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示意图。该图可以说明()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有效实施D.少数民族的代表数逐年上升解析:选A。示意图反映了1954~2008年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数及所占比例总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据此可知,新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故A项正确。图片信息无法反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状况,B项错误;C项从图中无法得出;D项中的“逐年上升”不符合图片信息。7.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1995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而此时邓小平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8.(2019·兰州质检)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C.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D.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解析:选D。材料涉及的是村委会的基层民主,没有涉及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故A项错误;村委会的改进,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表现,而不是为了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故C项错误;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是基层民主的体现,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探索,故D项正确。9.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障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解析:选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1982年新宪法中对“一国两制”的明确规定,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说各地方可以随意实行任何制度,故B项错误;特别行政区在不违背国家宪法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法规,故C项错误;特别行政区对外坚持“一个中国”,不能独立行使外交权,故D项错误。10.(2019·邢台七校高三联考)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这一声明反映出()A.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已经达成B.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的结束C.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已经达成一致D.英国解决中英历史问题的基本态度解析:选D。结合史实可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是在1984年12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所处时间内香港仍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与英国意见的一致,故C项错误;从英国外相的声明可以看出英国无法维持1997年后对香港的统治,体现出英国对香港问题的态度,故D项正确。11.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D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解析:选D。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并不能表明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首次提出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表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标志是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故C项错误;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表明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故D项正确。12.(2019·怀化模拟)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解析:选C。全国人大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与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不符,故A项错误;政协一次会议和人大一次会议均在改革开放前,故B项错误;材料分别呈现的是政协制度、人大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据此可知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故C项正确;特别行政区制度不能说明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根据1832年改革法案,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在英格兰城镇选区,凡年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1884年《选举权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1918年改革法规定: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摘编自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材料二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具有选举权的选民占18岁以上公民总数的97.18%”,但当时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摘编自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5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根据1832年改革法案……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可知,对选民的财产限制逐步取消;对妇女的选举权的限制逐步取消;第二小问影响,从英国选举制度在财产限制、妇女限制的变化,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关系,英国民主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内容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新中国社会性质、公民民主意识变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进行分析。(3)结合材料一、二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和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从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符合国情、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0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