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文言文复习专题三-概括分析题
文言文专题复习概括分析题考纲要求:分析综合: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情:概括分析必考。题型设置:客观题。分值设置:3分。试卷位置:文言文选择第3题。概括分析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概括分析题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两大功用:一、有利于读懂文章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特点有三: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二、有利于锁定比对区间上栏已经提到四个选项是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故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明确了比对的区间;又因选项设错往往是“分析”有瑕,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2016•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题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第一步:确定思考方向。选项定区间定角度A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帝竟留中不下比对原文中的人物、事件均一致,所以A项正确B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朝右皆惮之比对原文中的人物、事件均一致,所以B项正确C二十年来……不若慎于始进比对原文中的人物、言论、事件均保持一致,所以C项正确D出按河南……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比对原文中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筹措钱款”有误,“赍”是“送物给人”的意思,而不是“筹措”,“帑金”指库银。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所以D项错误第二步:筛选判断,得出答案。巧解概括分析题七个比对角度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因果、条件关系,依据与结论以及程度和范围副词等。洞悉七大设误角度明确思维着力点一、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文章,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外,还会涉及另外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偷换成“此”,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信息比对选项比对分析1.(2016·课标全国Ⅲ)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根据文意,“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错,原文中“不听”的主语是皇帝,“不听”即没有接受言官的建议,不准他留任。属张冠李戴。【参考译文】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正直触怒权贵,权贵于是假传圣旨令二人辞职。两京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他们留住,皇帝不接受。2.(2015·江苏)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介绍欧阳发有一儿子欧阳宪,欧阳发被埋葬后,文中有“而宪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下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参考译文】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去世的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日,欧阳发被埋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的欧阳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请我写出这篇墓志铭。二、比对时间——防时序错误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原文信息比对选项比对分析3.(2010·山东高考)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从时序错位角度设误,原文中是“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臣不才,愿以死自效”后,“遂立授甫为京营副总兵”,由此看来,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参考译文】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三、比对地点——防地点不合命题者将原文中的人物的不同活动地点故意混淆,在选项中设置“地点错误”的陷阱。原文信息比对选项比对分析4.(2014·课标全国Ⅱ)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南京担任兵部尚书时,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原文是“为湖广右参议”“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而选项的表述为“他在南京……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把“湖广”说成“南京”,属地点设误。【参考译文】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出京担任湖广右参议。皇帝亲信的宦官监管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买了一万石米,用来准备赈济灾荒,借给百姓。九溪人士首领与邻境部落因为争夺土地而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示讲明道理,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当。”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因此恢复正常。四、比对关键词语——防曲解文意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的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原文信息比对选项比对分析5.(2015·广东)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原文“象昇上疏救,不得”的意思是“卢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因此该选项中“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参考译文】侯弘文,是个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寇。侯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楚,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上报。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发配戍守。天下的人因此可惜弘文而推重象昇。五、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原文信息比对选项比对分析6.(2015·安徽)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原文“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官吏为了名声,都在努力突显自己,独梁熙淡泊宁静。但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参考译文】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当时,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正重视广开言路,御史台和地方官员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以猛禽一样的凶狠残暴来博取名声。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六、比对因果、条件等关系——防关系错乱命题者常常故意把事件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颠倒,或者加强某种关系来设置错误选项,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原文信息比对选项比对分析7.(2013·天津)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原文中有“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所以选项将“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作为姚敬恒名声未彰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参考译文】姚敬恒晚年因为强加之罪而身陷监狱,宪使到狱中调查囚犯情况,姚敬恒正在朗诵《大学》,宪使对此很惊异,进入他的囚室,看到他的案几上都是程、张的书籍,招呼他与他坐在一起谈论,(对他的才学)非常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但姚敬恒最终因贫困而死。他平生只知道亲身施行,没有著书立说,所以很少有了解他的人。我既然在《潜斋墓表》中附了他的志,又搜集了他的事迹来作了传记,用以配凌、沈二君,并且以待后世有李二曲这样的人。可惜探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了解到。七、比对依据与结论及范围词或程度词——防依据与结论不一致或以偏概全命题者常常在选项中凭空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结论或依据,设置“于文无据”或理由失当的陷阱,来干扰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表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原文信息比对选项比对分析8.(2016·浙江)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文中议及“嬴氏焚书史”,只是为了说明世间已无大量六国书籍,同洞山“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形成对比,强调洞山密室藏书之丰富,而非选项中“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属依据与结论不一致。【参考译文】秦始皇嬴政焚烧书籍,咸阳的火正旺盛。这里有全部的书,并没有遗漏一个字。往前推究文字出现之前,结绳记事的内容这里也有记载。从结绳时代看伏羲时代,已经是前者的末期了。海外有很多有名的
本文标题:文言文复习专题三-概括分析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1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