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房地产 > 审美文化-第九章--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
中国审美文化史制作日期:2008年2月18日制作者:许丙泉(新闻传播学院)第九章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南朝梁陈之际和北朝北魏以后,审美文化开始古今南北融通综合,协调儒佛(玄)、均衡古今、统一内外、沟通南北。魏晋以来缘情主意、尚丽重文发展出梁简文帝“文章须放荡”说及“宫体”诗;儒家重伦理实用美学观念开始复兴。先秦两汉(“古”)与魏晋新潮(“新”)两大矛盾要求新的均衡与糅合,刘勰煌然大著《文心雕龙》。南北汇聚与糅合集中体现在佛雕艺术演变过程之中。第九章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一、“名士悦倾城”:宫体诗的审美解读二、“唯务折中衷”:理论的对峙与调和三、“神圣”与“世俗”:雕塑艺术的发展第一节、“名士悦倾城”:宫体诗的审美解读宫体诗是梁代审美文化重要事件。1、宫体诗宫廷盛行。简文帝萧纲领导、皇族臣僚倾力追随。《南史》:“(简文帝)雅好赋诗。……然帝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唐杜确《岑嘉州集序》:“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辞,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儒家伦理功利立场上.。肖纲庄陵(梁简文帝)明胡应麟《诗薮·外编》:“《玉台》但辑闺房一体。”清纪容舒《玉台新咏考异》:“按此书之例,非词关闺闼者不收。”“闺房”、“闺闼”,性意味符号,性的禁地、象征。专写男女之情,两性之事。最为历代所忌讳所诟骂。南宋陈玉父《玉台新咏集·序跋》:诗“顾其发乎情则同,而止乎礼义者盖鲜矣。”有的把它作为色情、淫荡、堕落、亡国之音代名词。2、女性与“妖丽”专写女性魅力和两性欲望。遣词造语、取景立意放肆大胆。甚至同性恋、恋物癖、窥视癖、裸露癖等。如萧纲,《玉台新咏》收他109首诗:《娼妇怨情》、《美人晨妆》、《咏晚闺》、《春闺情》、《林下妓》、《听夜妓》、《春夜看妓》、《娼楼怨节》、《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咏内人昼眠》、《和徐录事见内人卧具》等,甚至有同性恋《娈童》。才貌俱佳、色艺双全美女、丽人,艳美妖丽、能歌善舞的娼女乐妓,满足男人“情人”梦想和隐秘欲念。萧纲:“仿佛帘中出,妖丽特非常”;“丽姬与妖嫱,共拂可怜妆”;“朱帘向暮下,妖姿不可追”;“戚里多妖丽,重聘蔑燕余”;“谁家妖丽邻中止,轻装薄粉光闾里”。“妖丽”型女性,艳丽、妩媚,具有性感魅力的美。3、“名士乐倾城”但几乎没有一首诗“色情”,“淫秽”。含蓄、隐喻,审美化。如萧纲作品:“荡子无消息,朱唇徒自香”;“青骊暮当返,预使罗裾香”;“倡家高树乌欲栖,罗帷翠帐向君低”等,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如最有争议的《和徐录事见内人卧具》:密房寒日晚,落照度窗边。红帘遥不隔,轻帷半卷悬。方知纤手制,讵减缝裳妍。龙刀横膝上,画尺堕衣前。……孟蜀宫女图“名士爱倾城”,文人化情爱之作。融合民歌情趣和文人情调,精妙自然,推动诗歌走向圆熟境界。梁简文帝《咏美人观画》: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画,谁能辨伪真。分明净眉眼,一种细腰身。所可持为异,长有好精神《春日》: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第二节、“唯务折中衷”:理论的对峙与调和1、理论对峙梁裴子野倡“劝美惩恶”儒家美学,反对偏重“缘情”主潮。《雕虫论》:“天下风向,人自藻饰,雕虫之艺,盛于时矣”,而“劝美惩恶,王化本焉。”指出:“自是闾阎年少,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性情。学者以博依为务,谓章句为专鲁,淫文破典,斐尔为功。无被之管弦,非正乎礼仪。深心主卉木,远致极风云。其兴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隐而不深。”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但“了无篇什之美”,“质不宜慕”,“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遂同《大传》。”《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须谨重;文章须放荡。”当时两种不同美学观念的鲜明对峙和冲突。刘勰《文心雕龙》。更高平衡与综合。萧纲(503-551年),梁简文帝。2、“唯务折衷”《文心雕龙》美学精神“唯务折衷”。反对各执一端:“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提出:“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基本尺度“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檃括乎雅俗之际。”综合秦汉之际审美观念和魏晋以来审美趣尚。刘勰(约465-532)“文”“道”统一,“文”即“道”的显现,是“道之文”;而“道”显现为赏心悦目的“文”。日月叠璧,山川焕绮,无一不是“道”。“情”与“理”统一,“情理同致”。要“师圣”、“宗经”、“正本归体”、“顺美匡恶”;又重“情”:“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辞必巧丽。”“心”“物”统一。“应物斯感”,“情以物迁”;“物以情观”,“婉转附物”。“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情”“辞”统一。“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辨丽本于性情”。形与神、象与意、刚与柔等矛盾,同样贯彻“不屑古今”、“唯务折衷”的美学精神。最系统最周备地体现古典审美文化理想著作,中古审美文化综合期突出代表。章学诚:“体大而虑周”。鲁迅:“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龙学”(《3、诗、书、画美学折中古今、调和内外的审美文化理念。钟嵘《诗品》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性”方面“最为详切”,所以“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书法,南朝陶弘景不满“比世皆尚子敬书”,以“正奇混成”、“遒劲妍媚”、“尽善尽美”、“动必中庸”王羲之书法为最高典范。梁武帝萧衍《答陶隐居论书》:“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绘画方面,姚最《续画品》推崇顾恺之:“长康(顾恺之)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顾氏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和美原则。均衡兼善、折衷并济的综合和谐型审美文化理想。这种美学思潮为大圆融、大统一的盛唐审美文化做了理论先锋。第三节、“神圣”与“世俗”:雕塑艺术的发展北朝雕塑集中体现南、北之间交流合拢趋势。由宗教性向世俗性、由神圣化向审美化转变融合。1、南北差异佛教艺术,南朝多行像、摩崖、铜像;北朝多石窟、造像碑、石像,审美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见证。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北朝石窟雕塑艺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敦煌莫高窟1、“雕饰奇伟”第一个阶段北魏太和改制(约490)之前。造像特点基本是汉代雕塑与印度犍陀罗人模样的结合。河北石家庄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坐像,高肉髻,隆鼻深目,大耳垂肩,上唇画有胡须,一副西域人模样,早期典型作品。金铜佛坐像十六国时期也融入了本国、本地区,特别是古代龟兹地方民族和中原地区人像特征。典型表现:大都躯体健壮,面相丰满,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即“通天鼻”。眉长眼鼓唇薄。耳翼、耳垂宽大。着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衣褶稠密,薄衣贴体“曹衣出水”等,明显“胡相”特征。不完全“胡相”。如其圆胖状,和悦状,保存汉晋陶俑淳朴天真神情特色。敦煌某些洞窟和大同云岗的昙曜五窟为代表。高大硕壮,宽圆雄伟。云岗昙曜五窟的19号窟,主佛17米,最矮的16号窟的释迦接引佛本尊像13.5米,可谓“雕饰奇伟,冠于一世”(《魏书·释老志》)。范文澜《中国通史》:“大佛像高大雄伟,显示出举世独尊,无可比拟的气概”。鲁迅先生甚至将“云冈的丈八佛像”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是“耸立在风沙中的大建筑”,“坚固而伟大”的艺术。形体高大雄伟,表情端庄而肃穆,和平而威严,既表明佛的伟大,又象征帝王的至尊。大同云冈石窟第20窟东立佛大同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2、第二阶段北魏太和改制,迁都洛阳后,普遍向南朝“秀骨清相”造型靠拢。“秀骨清相”:宋元嘉十四年(437年)韩谦造金铜佛坐像,高29.2厘米,表情恬静含蓄,衣纹流畅规整,显得优雅典丽、圆润柔美,“秀骨清相”典范。南朝宋金铜佛坐像云冈石窟第29窟东壁佛像(北魏)后期中国化、世俗化造型,向南方看齐。第29窟东壁一小龛内,说法式坐佛,面容和蔼作浅笑状,神情亲切婉柔,富于人情味,接近“秀骨清相”式。《敦煌彩塑》:敦煌佛雕“面貌清瘦,眉目疏朗,眼小唇薄,身体扁平,脖颈细长的形象蔚然成风”。“大冠高履,褒衣博带,西域式菩萨变成了南朝士大夫形象”。龙门石窟主佛8.4米,由威严变得温和,由肃穆变得满面微笑。面相由圆胖型变为以清癯见长,神态恬淡超然。褒衣博带,头戴宝冠,长裙曳地,洒脱风流。由高大雄伟转为秀丽淳厚。龙门石窟宾阳中洞西壁主佛像(北魏)范文澜《中国通史》:“龙门石窟比云岗诸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的雄健可畏变为龙门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清癯面上含着微笑,仿佛想要人和它亲近”。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向南朝审美趣尚归拢的趋势。龙门石窟宾阳中洞西壁主佛像(北魏)龙门石窟宾阳中洞西壁主佛像(北魏)龙门石窟宾阳中洞西壁主佛像(北魏)3、丰颐温和第三阶段大体是北齐、北周时代。基本审美特点:面相、体形由瘦长型向丰圆型转换。北齐彩绘石雕佛立像南朝士人或淑女形象开始淡化,突出贵妇人那种华丽圆韵、温柔闲和之风采。第三阶段日益世俗化、民族化、富丽化、壮美化的审美趋势。敦煌290窟彩塑菩萨像(北周)敦煌290窟北周建造的彩塑菩萨,变得方阔丰满,慈祥庄重,笑容矜持,雍华大度。北齐释伽像上海博物馆藏上海博物馆藏北齐释迦像,造型圆和略胖,双目微合,眼光下敛,唇角微露笑意,圆肩,体态优雅,表情生动。不是早期质朴,不是北魏后清秀,而是气度雍容,神态自若,充满明澈、智慧、慈祥光采。麦积山石窟第60号龛正壁释伽牟尼佛像甘肃麦积山第60号龛正壁北周释迦牟尼造像,头作低平肉髻,面形方中显圆,晶莹如玉;耳大厚软,鼻直唇弯,眼睑轻合,神情安祥,作凝思遐想状。超尘绝世深不可测神秘感,又有世人端庄闲雅温和慈祥亲切感,既表现佛国理想,也体现浓厚人间情调和世俗趣味。思考题1、所谓宫体诗是指什么?历史上是怎样评价它的?2、刘勰《文心雕龙》的基本美学精神是什么?其在理论上是怎样具体体现的?3、北朝佛雕艺术的演变轨迹展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趋势?
本文标题:审美文化-第九章--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2543 .html